俞偉雄:凱因斯經濟學的興衰

俞偉雄

人氣 5641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11日訊】美國上星期的期中選舉結果,大致符合事前民調的預測,共和黨大勝並且奪回眾議院的主導權,其參議院的席次也有所增加。民調分析指出,民主黨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選民不滿美國經濟的現況,多數選民認為歐巴馬政府的財政刺激方案不僅沒有奏效,還讓政府赤字及債務更加惡化。有人說,這不僅顯示美國人對民主黨的失望,也印證了歐巴馬政府所使用的凱因斯(Keynesian)經濟政策的失敗。到底甚麼是凱因斯經濟政策?本文在此作個簡單介紹。

凱因斯經濟學是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凱因斯(John M. Keynes, 1883-1946) 所提倡。凱因斯可以說是20世紀,全世界最重要也最具爭議性的經濟學家了,他在1936年出版了一本書:「一般理論 (The General Theory)」,正式開創了所謂的總體〈宏觀〉經濟學。凱因斯的經濟主張,主要是著重在政府如何運用財政及貨幣政策來沖銷短期景氣循環的波動對人民的就業及所得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基本上,凱因斯認為政府應該要積極運用財政及貨幣政策,來穩定經濟的波動。也因為凱因斯的主張是在1930年代所提出,正是全球經濟大蕭條的期間,美國不僅有長期大量的失業,也陷入因為通貨緊縮所產生的流動性陷阱,在這樣特殊的惡劣環境下,貨幣政策不太有用,所以凱因斯主張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是最有效帶領經濟走出大蕭條的辦法。然而這樣的凱因斯的政策會造成政府預算赤字,所以成了學者政治人物質疑爭議的焦點。然而凱因斯認為,為了減少短期的嚴重失業問題,短期的財政赤字是可以容忍的,等到經濟復甦了,就業、產出、所得的增加,會直接增加政府的稅收,所以屆時赤字問題將迎刃而解。凱因斯批評古典經濟學自由放任,政府消極不干涉景氣循環的想法。凱因斯認為人民會因為短期經濟衰退的失業而受苦,雖然在長期,不需要政府的介入,經濟也逐漸會走回充分就業的水準,然而凱因斯說了一句名言回應:「長期來看,大家都死了。」所以他不贊同古典學派的主張。

凱因斯過世後,支持他和反對他的經濟學家形成了兩大陣營,互相在理論及實證模型研究中,進行攻防辯論及交流整合。在政府實務政策上,二次大戰後到60年代,是凱因斯學派的黃金時期,政府的政策似乎能有效的駕馭經濟的波動。然而到了70年代,因為經濟環境的轉變,景氣的波動變成由總體供給面的因素,例如石油危機所主導。所以以總體需求面的衝擊與變動為主要假設的凱因斯學派與政策,似乎沒有再像以前一樣那麼有效了,過度使用的結果,反而造成經濟社會嚴重的通貨膨脹問題。從那時起,經濟學家也開始對凱因斯學派失去信心,尤其是在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上的主張,更是因為牽涉到政治利益的分配,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政策。僅管在反凱因斯陣營中,最負盛名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政府的財政與貨幣政策不會對GDP造成任何實質的幫助,在實務上,先進國家政府從80年代開始,都積極使用以利率為標的的貨幣政策,來調控景氣循環。經濟衰退時,調降利率,來刺激投資、刺激經濟。經濟過熱時,調升利率,來減少投資、冷卻經濟。這種以貨幣利率政策來調節景氣循環的方式,比起財政政策有幾個好處。第一,決策是由獨立專業的中央銀行來主導,所以比較不會受到政治力的干擾,也能夠迅速的作出決定和行動。第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不會影響的政府的預算赤字。

貨幣政策在80、90年代及21世紀初期在英美先進國家進行的很好,獨有一個例外,那就是日本。日本在90年代初期資產及股市泡沫破滅後,幾乎沒有再回到以前的繁榮成長模式。為甚麼貨幣政策在日本沒有特別有效呢?因為當時日本的利率已降到近乎負的水準,這也正是1930年代凱因斯所稱的流動性陷阱的情況。而美國在2008年金融風暴後也面臨了類似的情況。也正因為貨幣政策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再這麼有效,才會有人主張使用已被遺棄30多年的凱因斯擴大政府支出的財政政策,來挽救美國經濟。究竟凱因斯式的8000億美元的刺激方案有沒有效呢?答案是見仁見智的。如果你說這刺激方案已將失業率從有可能發生的13%拉低到10%,那它似乎是有效的。如果你說這刺激方案的目標是要達到充分就業:5%的失業率的水準,那這刺激方案當然是沒有成功。

有些凱因斯經濟學家大喊不公,認為凱因斯學說在過去兩年並沒有在美國真正實施,因為許多聯邦政府的擴大支出方案都被州政府的刪減支出方案所抵銷。無論如何,在當今選後的政治現實下,凱因斯經濟政策的主張,將因為長期政府赤字的惡化而無法發揮。目前我們只能期待聯準會的二次量化寬鬆政策能夠對經濟有一些振興的效果。凱因斯學派與政策在兩年前短暫的復辟後,可能又將退出世界的經濟舞台。

相關新聞
俞偉雄:金融創新與秩序
俞偉雄:經濟學家同意的政策
俞偉雄:淺談美國兩黨經濟政策的差異
俞偉雄 : 華爾街金融風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