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的藝術

郭微言
font print 人氣: 1948
【字號】    
   標籤: tags: ,

說話,看似稀鬆平常,嚴謹的來說,說話的的確確是一門大學問。

人們都喜歡聽好聽而又得體的話。舉例來說,「好喜歡你」這句看似稀鬆平常而又簡單的話,可是,任誰聽起來都很受用,感到很開心,而且,順其自然的也會對說這句話的人產生好感。尤其是給小孩的感受,更是相當有魅力的。

適當的讚美,既能夠帶給人家快樂,又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增進好人緣,確實是一件兩全其美的好事。那麼,我們平常就得多學習著說好話,不要吝惜的去說。

「能言善道」、「口才好」看似好事,不過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如果只是自作聰明賣弄辯才,即使言之成理、言之有物,結果出來的「說服力」、「認同」可能適得其反,更別說是說三道四、自圓其說的了。做人要修口、要養德,「毋道人之短,毋說己之長」,尊重別人、心誠意正,口惠實至,有創造雙贏的雅量,再加上誠懇的儀態和適度的肢體語言,最能夠激發出對方由衷的共鳴,才是十足體現出真正高明的話術。

絕大多數的人通常都很容易有意無意的帶有自己目的的對別人講話,很多時候總是否定對方的意見,想改變別人,想說服別人,或者習慣上總是先入為主的喜歡看別人的不足,自己卻又總是不接受別人的指責與批評,一被說就反彈,反駁別人的意見與批評。確實是這樣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多一點圓容、體諒,寬以待人。

「知己知彼」挺重要,千萬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瞭解對方的需求或苦衷,注意聽者的感受。知心知己固然可以推心置腹,可是,話不投機半句多,也不是君子處世待人之道。人情世故還是要通達,忠言逆耳言所當言,只要問心無愧,心安理得的說,縱使對方一時不能全然理解接受,將來或許也會瞭然於胸的。

「謠言止於智者」,不要輕易道聽塗說,更不要違背良知、良心去傳遞謊言、謠言。商量、溝通、諮商,最好都能夠秉持同理心,冷靜誠心的思慮看看自己所說話的意涵有沒有「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可能會被對方誤解。說真話,不拐彎抹角說瞎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自己最忌諱或敏感或不擅長的事,所以,即使知道對方的「罩門」,也儘量避免去觸動讓對方容易感到自卑的話題。

說話要把握重點,言簡意賅;言多必失,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不只注重「怎麼說」,怎麼聆聽也很重要。專注凝視、點頭肯定,善意的互動禮貌回應,也是應該隨時隨地反省自我檢視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個婆婆,很會做人。她的兒媳婚後就一起到美國攻讀學位,某天她到美國探看兒媳,發現兒子胖了,媳婦卻瘦了,心疼媳婦,說:「怎麼會瘦成這樣?」年輕的媳婦一時忍不住,對婆婆吐苦水,抱怨先生對內懶惰不會做家事,對外連認路都會出差池,做什麼錯什麼。

  • 要達到巧妙的境界,就必需對周圍的人事十分敏感,並掌握說話的技巧,隨時都能果斷的陳述自己的意見,而不引起他人的反感。需要運用智慧和觀察力,看別人在和你談話之後,如何會覺得好過些。
  • 人們容易相信臉孔告訴他們的訊息,而非說出口的話。如果我們說我們受憂鬱所苦,你會預期臉上出現沮喪的表情。

    如果我們對某人說我們非常不喜歡他,臉上卻綻放笑靨──人家會相信的是你的臉。在類似這種出現不搭軋(或缺乏一致性)的情況,我們不會相信說話的內容,而會相信「視覺」。

  • 守口徳,修心性,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 不計較得失,無所求,「屋寬不如心寬」真自在 ; 無私無我,先他後我,德不孤才是真正的富有。
  • 現代社會,知識爆炸、大眾傳播媒體爆炸,一夕成名、知名,司空見慣一點也不稀奇。
  • (shown)只要我們秉持向上向善的人生觀,積極向上、祥善柔和、與人為善、隨緣喜捨、歡喜自在,在生活中改變了性格,努力實踐修心養性,歸正性格,好的命運不請自來。
  • (shown)縱然能夠「向上奢華」,也只怕換取的是表象的愜意健康。縱然能夠淌佯在山脈、溪流、海岸、聚落、峽谷等自然風情,融入寧靜優閒的氣氛,也不過是短暫的忘記塵囂、溽暑,或者是世俗名、利、情的牽絆。
  • (shown)人生貴在「心小志大,智圓行方」,修口守德,增廣見聞,還是多多向內找自己的不足。
  • (大紀元記者古惠珍編譯報導)笑是原始的,是我們的第一種溝通的方式。黑猩猩會笑,狗和老鼠也會笑,嬰兒在會說話前始終都在笑。沒有人教你如何笑,你就會。在交談中的一個特定的節奏,並在某些時間點,往往你會不由自主地笑。在愚人節時你會因一個惡作劇而笑。
    但對科學家而言,笑不是件開玩笑的事情,而是一個嚴肅的科學命題,研究人員仍在試圖弄清楚。所以科學家會走進購物商場觀察人們的笑,這一點都不好笑。
  • 中共體育總局副局長于再清的「要先感謝國家」的高論,不只讓中國百姓心理不舒服,更讓紅透半邊天的知名作家韓寒和電影導演馮小剛跳出來說話,一股「先感謝國家、後感謝父母」的不滿情緒,正在中國找尋出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