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艺术

郭微言
font print 人气: 1948
【字号】    
   标签: tags: ,

说话,看似稀松平常,严谨的来说,说话的的确确是一门大学问。

人们都喜欢听好听而又得体的话。举例来说,“好喜欢你”这句看似稀松平常而又简单的话,可是,任谁听起来都很受用,感到很开心,而且,顺其自然的也会对说这句话的人产生好感。尤其是给小孩的感受,更是相当有魅力的。

适当的赞美,既能够带给人家快乐,又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好人缘,确实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那么,我们平常就得多学习着说好话,不要吝惜的去说。

“能言善道”、“口才好”看似好事,不过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如果只是自作聪明卖弄辩才,即使言之成理、言之有物,结果出来的“说服力”、“认同”可能适得其反,更别说是说三道四、自圆其说的了。做人要修口、要养德,“毋道人之短,毋说己之长”,尊重别人、心诚意正,口惠实至,有创造双赢的雅量,再加上诚恳的仪态和适度的肢体语言,最能够激发出对方由衷的共鸣,才是十足体现出真正高明的话术。

绝大多数的人通常都很容易有意无意的带有自己目的的对别人讲话,很多时候总是否定对方的意见,想改变别人,想说服别人,或者习惯上总是先入为主的喜欢看别人的不足,自己却又总是不接受别人的指责与批评,一被说就反弹,反驳别人的意见与批评。确实是这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多一点圆容、体谅,宽以待人。

“知己知彼”挺重要,千万要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思考,了解对方的需求或苦衷,注意听者的感受。知心知己固然可以推心置腹,可是,话不投机半句多,也不是君子处世待人之道。人情世故还是要通达,忠言逆耳言所当言,只要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的说,纵使对方一时不能全然理解接受,将来或许也会了然于胸的。

“谣言止于智者”,不要轻易道听涂说,更不要违背良知、良心去传递谎言、谣言。商量、沟通、咨商,最好都能够秉持同理心,冷静诚心的思虑看看自己所说话的意涵有没有“言外之意”及“弦外之音”可能会被对方误解。说真话,不拐弯抹角说瞎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忌讳或敏感或不擅长的事,所以,即使知道对方的“罩门”,也尽量避免去触动让对方容易感到自卑的话题。

说话要把握重点,言简意赅;言多必失,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不只注重“怎么说”,怎么聆听也很重要。专注凝视、点头肯定,善意的互动礼貌回应,也是应该随时随地反省自我检视的。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个婆婆,很会做人。她的儿媳婚后就一起到美国攻读学位,某天她到美国探看儿媳,发现儿子胖了,媳妇却瘦了,心疼媳妇,说:“怎么会瘦成这样?”年轻的媳妇一时忍不住,对婆婆吐苦水,抱怨先生对内懒惰不会做家事,对外连认路都会出差池,做什么错什么。

  • 要达到巧妙的境界,就必需对周围的人事十分敏感,并掌握说话的技巧,随时都能果断的陈述自己的意见,而不引起他人的反感。需要运用智慧和观察力,看别人在和你谈话之后,如何会觉得好过些。
  • 人们容易相信脸孔告诉他们的讯息,而非说出口的话。如果我们说我们受忧郁所苦,你会预期脸上出现沮丧的表情。

    如果我们对某人说我们非常不喜欢他,脸上却绽放笑靥──人家会相信的是你的脸。在类似这种出现不搭轧(或缺乏一致性)的情况,我们不会相信说话的内容,而会相信“视觉”。

  • 守口徳,修心性,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 不计较得失,无所求,“屋宽不如心宽”真自在 ; 无私无我,先他后我,德不孤才是真正的富有。
  • 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大众传播媒体爆炸,一夕成名、知名,司空见惯一点也不稀奇。
  • (shown)只要我们秉持向上向善的人生观,积极向上、祥善柔和、与人为善、随缘喜舍、欢喜自在,在生活中改变了性格,努力实践修心养性,归正性格,好的命运不请自来。
  • (shown)纵然能够“向上奢华”,也只怕换取的是表象的惬意健康。纵然能够淌佯在山脉、溪流、海岸、聚落、峡谷等自然风情,融入宁静优闲的气氛,也不过是短暂的忘记尘嚣、溽暑,或者是世俗名、利、情的牵绊。
  • (shown)人生贵在“心小志大,智圆行方”,修口守德,增广见闻,还是多多向内找自己的不足。
  • (大纪元记者古惠珍编译报导)笑是原始的,是我们的第一种沟通的方式。黑猩猩会笑,狗和老鼠也会笑,婴儿在会说话前始终都在笑。没有人教你如何笑,你就会。在交谈中的一个特定的节奏,并在某些时间点,往往你会不由自主地笑。在愚人节时你会因一个恶作剧而笑。
    但对科学家而言,笑不是件开玩笑的事情,而是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研究人员仍在试图弄清楚。所以科学家会走进购物商场观察人们的笑,这一点都不好笑。
  • 中共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的“要先感谢国家”的高论,不只让中国百姓心理不舒服,更让红透半边天的知名作家韩寒和电影导演冯小刚跳出来说话,一股“先感谢国家、后感谢父母”的不满情绪,正在中国找寻出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