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典故】紅燒木琴魚的由來

味蕾

人氣 151

「紅燒木琴魚」又稱「紅燒瓦塊魚」,是經典的湖北(鄂)菜,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採用長江鮮美的青魚,先去掉頭尾,再從魚肋往下劃上10刀後加酒紅燒,起鍋前用濕澱粉勾芡。

燒好後魚香四溢,芡汁明亮,軟嫩透味,醇香滑爽,鹹鮮味美,略帶酸甜。因其色、香、味、形俱全,遂成為鄂菜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名菜。

相傳它的由來,與明朝文學家的譚元春有關。譚元春(西元15 8 6—16 3 7),字友夏,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人,與鐘惺共創「竟陵學派」。該學派是明代後期的文學流派,因譚元春、鐘惺都是竟陵人而得名。

該學派與明代「公安派」的文學流派,都是極力反對擬古文風,兩派均主張抒寫性靈,竟陵派認為公安派的作品有膚淺之弊,故以幽深孤峭的風格矯正,雖然流於艱澀,但是對小品文的發展有不少貢獻。譚元春著有《譚友夏合集》二十三卷。

譚元春喜好詩文外,還酷愛絲竹之音,尤其鍾愛嶺南的木片琴。一日,他突然發現去掉頭尾的青魚身酷似木片琴,就命人從魚肋往下切出花紋後紅燒佐酒。眼觀佳餚時,彷彿聽到木片琴的雅韻,另其心曠神怡,因此將它命名為「紅燒木琴魚」。

此佳餚非常鹹鮮美味,吃起來很嫩柔、滑爽,因此就在民間快速的流傳,又因外形近似屋頂上的瓦塊,故也稱為「紅燒瓦塊魚」。@*

相關新聞
【美食典故】今生無緣的腐竹糖水
【美食典故】靈光乍現的來不及
【美食典故】入鄉隨俗的大阪燒
【美食典故】善感動仙的桂花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