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灣古早味(21)煎嗲

黃婉玲

人氣 27

典故:

相傳鄭成功西元一六六一年率大軍由金門料羅灣渡海來台,每天為缺糧所苦,雖然在赤崁地區徵集到足夠軍隊半年所用的糧食,但也只限於軍隊作戰用糧,民間糧食儲存極為有限,居民經常以番薯充饑,因此那一年端午節來臨時,大家都面臨無糯米可包粽子的窘境。為了一解大家思鄉之苦,鄭成功想出一個代替包粽子的方法,那就是教大家將收集來的豆類、番薯粉和水打成漿,加上海邊現成的蝦、蚵和自己種的蔬菜等為材料,做成煎嗲來替代粽子,讓大家稍解思鄉之情,一起度過來台灣後的第一個端午節。依照民間傳統習俗,家中有長輩過世,三年內不包粽子也不炊粿,以示哀悼,因此當隔年五月八日鄭成功病逝於台灣,居民感念鄭成功,在隔年端午節時,便以煎嗲代替粽子,而安平人卻也因此傳下端午節不包粽子,改吃煎嗲過節,用以紀念鄭成功,而這項諾言,安平人一守就是三百年。@


煎嗲


摘編自 《尋找台灣古早味:讓人難忘的36種絕妙好滋味》 樂果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提供

相關新聞
尋找台灣古早味(1)麵粉餅
尋找台灣古早味(2)麵茶
尋找台灣古早味(3)綠豆蒜
尋找台灣古早味(4)油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