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提起周公旦,大家都知道他是中國傳統文化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幫助周武王開創周王朝八百年的基業。同時,他所制定的「禮樂行政」,對中國民族文化傳統的形成,也具有開山的意義。

雖然中國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傳承,但那溶於民族文化血液中西周時代的重倫理、輕逸樂、好儉樸、樂獻身的君子風度與精神,依然讓中華子民深深受益。

西漢司馬遷對周公不但有深厚的景仰之心,而且把周公作為「立德立功立言」的楷模來學習仿效,要為中國文化發展作出貢獻。在《太史公自序》中,他深切的回憶了父親臨終時的囑託:「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後稷也。」

今朝我們就用理性與凝重的筆觸,來回顧這位賢臣的種種行跡以勵自己,並喚醒時下那些被金錢、權力欲迷惑的人。

周公的一生令人感佩(根據《史記》記載整理)

◎無私、孝順輔助武王平定殷紂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他非常孝順,為人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後來,他輔佐武王伐紂。武王伐紂的次年,天下尚未統一,武王病倒了,群臣不安。當時流行占卜以明吉凶。

周公為了先王的基業與天下蒼生的福祉,他齋戒沐浴,禱告上天,情願犧牲自己,請求上天讓武王身體痊癒。之後,周公命史官將此事記入冊文,收進金絲纏束的櫃中密封,告誡守櫃者不許洩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癒。

◎坦蕩恭謙、平亂、善待賢士

武王去世後,年幼的成王繼位。周公擔心諸侯趁機背叛朝廷,就代理成王處理政務,並幫助成王平定「三監之亂」。

周公為輔佐年幼的成王,就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同時告誡他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迫不急待的起身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行忠義,造福社稷、萬民

成王長大成人,能獨立處理國事,於是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成王臨朝聽政。周公又回到群臣的行列中,仍然恭敬的對待成王。

當年,成王幼小有病時,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命的是周公旦。」後把祝告冊文藏於秘府,成王果然病癒。到成王臨朝後,有人說周公壞話,周公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隨即迎回周公。

周公歸國後,怕成王年輕,為政荒淫放蕩,周公寫了《多士》、《毋逸》來告誡成王;後天下雖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職制度尚未安排得當,於是周公寫了《周官》,劃定百官職責;寫《立政》,利於百姓,百姓歡悅。

後來,周公在豐京患病,臨終時說:「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把周公葬於畢邑,伴隨文王,以此表明成王謙讓,不敢以周公為臣。

◎德行感動上天

周公去世那年秋後,莊稼尚未收割,一場暴風雷霆,禾稼倒伏,大樹連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眾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

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他們說:「確有此事,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成王手執冊文而泣,說:「今後不要在篤行占卜了!過去周公為王室辛勞,但我年幼不理解。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之德,我應設祭迎其神,亦合於我們國家之禮。」

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果真天下雨,風向反轉,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國人,凡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當年大豐收。於是,成王特准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之禮。魯國所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是因為褒獎周公的德行啊!



周公「賢」的緣由

縱觀周公的一生,就是坦蕩、無私鑄就的一生。身為兒子他孝順,作為弟弟他懂禮,為人臣子他忠義;對有才學的人他禮賢下士,對百姓他做到仁愛;當然最重要的是對神明的敬重!

正因為他對神明的由衷敬重,才讓他擁有那麼大的智慧與能力來管理國家,維護先王所開創的社稷。

從周公用一生所演繹的角色來看,他要給人類、後世子孫留存的文化奠定,即後人總結的:「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而這份「惜賢」之心,其根本就是心中那份對神的敬畏!

當周公小的時候,外出遇到雷雨,電閃雷鳴,很嚇人。陪他的宮人說:「此種情形,是上天在懲治為惡不端的人。」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真的看到一個被雷擊而亡的人,倒在路邊。

不久,有幾個人圍攏過來。有人說,這個人就該天打雷劈,他不但橫行鄉里,還虐待父母,不給年邁的父母飯吃。周公旦見此,似乎也明白了善惡有報的道理。當時他就想:「今後,自己無論做什麼一定要合乎禮法,才可行事。」

後來,因緣際會,他遇到一位得道高人,本來他想把這位高人介紹給弟兄們認識,可是這位高人執意不肯,他才作罷。那位高人總是在一個特定時間裏,教導周公一些治國方略和術數之類的東西。

這樣過七、八年,周公的文韜武略已經很是了得,在術數上也很有造詣,後人還整理了他對夢的一些見解與分析,成了中華傳統文化中解釋「夢兆」的「大家」!

後來,那位得道高人臨別時,語重心長的對他說:「孩子,你今生一定要維護好這個朝綱,多幫大王主持朝政。你不但是王親的角色,更是你們這些人一起要演繹一番君『正』臣『忠』的歷史大戲,為的是要給後人留下敬神、盡忠、禮賢、親民、無私、坦蕩的角色模範。

人在做天在看,只要你自己做的正,很多事情不必去多解釋。不過你要把自己所做的記錄、密封起來,當有人誤解你時,上天會安排人打開,讓你的德行真正的彰顯於朝野、後世。

這些都是你今生的角色所應該奠定和承載的,不是你自己想怎樣的問題,而是這個角色所應該成就的問題。你明白嗎?」

當時,周公似懂非懂得點點頭。在以後的實踐中,周公就是本著「敬神」的根本原則,把對神的敬意,推廣到對天地的敬畏,對父母的恭順,對君王、大臣的敬重,對賢士的敬重,對百姓的仁愛。因為,這一切角色都是神明所開創!

雖然很多時候,他被人誤會,而他本身有時也會做一些不恰當的事,但無論怎樣他都堅持那份無私與坦蕩的胸襟。因為他明白,在自己這個角色上所應承載的一切中,包涵著「忍辱才能負重」的東西。

正因為周公如此的賢、德,才能被後人視為賢臣的楷模。

三千年時光早已流逝,我們抱著一種理性而肅穆的筆調,再次回溯周公的經歷和歷史意義,更加明確中華傳統文化最精髓和敬神的要義所在!

人間的帝王將相、布衣商賈也好,文人騷客也罷,這些都像「角色」般。如果演員本身素質好,其一生無論演繹哪一種角色,都會演繹出一段精彩的畫卷。這種畫卷利己、利他、利後世。如果這個演員演得不好,那就是害人害己。

反過來說,不管扮演角色的演員演的如何,而神所給予人間這一層次的角色限定是不變的。比如:作為國王就應該是勤政愛民;作為臣子就應該上對君王負責,下對黎民蒼生負責,盡臣子的本分,其他角色也是如此。

此外,如果某個人在自己所應該演繹的角色中,順應了神的安排,做了那個角色所應該做的一切,那神就會給他榮耀,真的會萬世流芳。反之,那就將遺臭萬年,永遠釘在恥辱柱上。

然而,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那個人之間的恩怨如何了卻?其實,人世間就是相生相剋,也是兵爭天下、王者治國的地方。角色本身是那樣定的,而內在的「演員」間會有一定的恩怨需要了卻。當然,身在其中的演員們當時的選擇也很關鍵,是選以直報怨,或以牙還牙、以暴治暴,那就看生命自己的選擇了。

一個生命若能多懂得敬畏神明,很多事情他就會做得比較妥當,就會做出更多利己、利他,甚至千古流芳的好事!

周公一生所做的就是最好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