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神傳文化】大系列之「點睛傳統」(7)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話《左傳》

千載雪
font print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左丘明(約西元前502年~422年),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的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

據《左傳精舍記》記載:「(周景王)十有六年,楚公子比軾其君虔於乾溪。相之子(成)避國亂遂適魯,為魯太史。(成)生丘明,世為魯左史官。」左丘明的姓氏與他的職官是相聯繫的。「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左丘明為左史官,以官職為氏。

據說左丘明是春秋時期的盲人史官,與孔子同時代或在其前。司馬遷《史記》稱其為「魯君子」,又說他失明或無目,因此許多人認為他是一位瞽矇。

左丘明世代為史官,並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於周史」,擁有魯國及其他封侯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闢的編年史《左傳》,和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別史《國語》,成為史家的開山鼻祖。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從孔子的語氣中,不難體會出孔子將左丘明引為同道,對於花言巧語、偽善的作法都感到很可恥。

由此得知,左丘明是與孔子同時代的人,而且與孔子關係甚篤。《史記.十二諸侯年表》載:「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四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授其傳指,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一、《左傳》傳承至今的緣由

首先,我們知道中華文化是神傳文化,那麼在開創文化時就會處處體現神的慈悲。其實,許多文化都是神有意安排一個人來開創的,而且這就是他修煉回升的過程。

其次,一本書、一段歷史因何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還能顯示出那種獨特的魅力?而且遍及華夏,澤披八方,全球傳揚?我們知道特別是學說的東西,要想在世間立足,必須得有一個場存在,才能使這個東西在世間能讓更多的人接受、傳揚。

《左傳》能夠福益華夏和世界這麼多年,根本不僅僅是內容上的真實、文筆靈動與哲理的強悍。

因為漢字也是神傳的方塊字,他的用詞、用字是十分講究的。為什麼神給中華大地上的子民開創的是這種字,而不是像外國那種符號文字?就是因為神要給人留下一種內涵大的文字,為的是今朝在人間洪傳宇宙大法!那麼,在奠定文化過程中得讓人們逐步瞭解文化的內涵意義所在。

既然是神想給人類留下這種文化,讓後人有一種歷史的借鑒,和今朝給大法洪傳時代的人們能理解法奠定文化。所以,作為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的《左傳》,就必須具備很大的威德與力量,才能讓後人接受而流傳千年。這是中華神傳文化的核心問題之一。

既然《左傳》得具備這種力量,讓人們接受它,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因此,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就必須達到標準才能讓其有那麼大的威德,讓這本書屹立於人們心中。

我們都知道《左傳》為失明的左丘明所寫,在歷史上凡是寫或編著大部歷史書籍的學者,好像都經歷一番磨難,如司馬遷受宮刑著《史記》;司馬光編完《資治通鑑》不多時就故去;紀曉嵐等人因為編撰《四庫全書》多次被乾隆皇帝呵斥、貶官。

一部書,尤其是史書,編寫出來是要留給後世,那麼憑什麼能留給後世?其實就是憑藉著書者們那份對歷史的直書,對真實的堅守。他們用自己的人格、精神,譜寫一部寧肯忍辱負重,也要為子孫留下有章可尋、有例可考的「歷史」。這就是史官的歷史大任!

因為人間的理就是相生相剋,要想成就那麼大的事情,就必須有那麼大的威德和能力才行。所以,往往就出現孟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因此,身為史官要懂得君子之道,要剛直秉正,博學、謙卑、有恆才能把這個角色演繹好。而作為史家鼻祖,左丘明在這方面就做了一個典範,也是神有意留給後人的。

二、「盲人」著「芒書」

左丘明,在史書中記載是一位盲人,用了三十年時間,整理各方資料而著成《左傳》一書。《左傳》為第一本編年體史書,被後世的史家所稱道。(詳見第三部分)在我看來此書堪稱史學上放光的「芒書」。

其實當初左丘明並沒有完全失明,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高度近視。近視程度,在一米之內人的長相看不清楚,只能根據穿著、服飾和體型,才能分清男女和不同地位的人,其他就分得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能看清楚字。開始連他自己也非常奇怪,直到後來,在整理歷史文獻時遇到一件神奇事,才使他明白其中的緣由。

一次,他從別的國家弄回一些歷史資料,這些資料對他而言十分珍貴。但是問題出現了,同樣一件事情,不同國家的資料上記載得都不一樣。不但角度不一樣,記載人物性格,事件的起因,特別是對此事件處理的心態是不一樣的。

比如,一個國王殺了一個大臣,表面上是這個人頂撞他,一份資料上就記載了這些,但另一份資料記載的卻是:那個大臣進忠言而惹怒國王,之前幾日國王趁此大臣出使他國而「臨幸」這位大臣的夫人。國王覺得大臣礙事,於是借機把此大臣殺掉。

在這兩種資料的選取,開始令左丘明十分為難?因為只是資料,沒有別的依據,而對資料而言,不同的人會因角度、想法不同,及個人不同的偏見,也就自然有不同的記述。那該如何選取呢?

此時左丘明,沐浴更衣,跪在堂屋(當時是晚上)仰天長歎訴說:「我『左史』丘明為了編史實留給後世,因選材而犯難,若上天有眼,讓我明察秋毫,尋得真實,以便留給後世子孫一個真實!」說完,誠心叩拜。也許,他因為忙於這些事情真的是很苦很累,結果就睡著了。

睡夢中,他夢到一位金甲武士模樣的人,笑呵呵地走了過來,和藹的說:「你的君子之行,仁者之操,令我們十分佩服,你願意著史書以利後世,此心至誠可感上蒼。因此,我今受玉帝之託傳你一法,別只用眼睛來尋找一件事的諸多說法,要用心來評定、來看,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你的眼睛為什麼不好使?想想…….。」

醒來後,左丘明細細想著這個夢,慢慢明白了很多很多事情。

人,往往都是為了名、利、情而活著的。當記述對自己或國家有利時,常常就容易誇大好的影響和成果;反之,往往就自覺不自覺地貶低負面效應。

所以,作為將留給未來的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就必須做到公正、真實,這是神安排此事的原則,因此身為作者就要嚴格做到這一點。人表面的這雙眼睛因所處教育、文化背景的習慣性,往往難以完全跳出狹隘的框框而忠於事實的記述。

那麼,如果不完全依靠表面這雙眼睛來弄明白事情的真相,而是去用「心」來把歷史事件還原,似乎也是一個辦法。

當他悟到這個理時,他發現只要靜下心來體悟某件事情的真相時,他就能看到或明白此事的始末緣由,而且即使在幾種不同「版本」間,他只要用心來「看」(其實這時間長了就出現一種功能狀態)就知道該如何選擇。

當然,就因為他表面這雙眼睛不好使,給他帶來很多麻煩與不便。他曾經有一個夫人,因為他為人太「君子」、「仁義」而經常欺辱他,最終與別人跑了。後來是他的精神感動了上天,上天促成他與之後的夫人緣分,讓那位賢德的女人照顧他,其後代最終光耀他家門楣。限於篇幅這些就不一一細說了。

「史官」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職位,這個角色承擔著記錄當時歷史過程的大任。那麼能否秉筆直書,就靠史官的品行、操守了。

因為文化需要傳承,而作為見證時代的史官就必須秉公記錄,這是神對安排這個角色的要求。一個人要能擔起這個角色承載時,就是順應天意,他自己無論當時在人中的表像是好是壞,最終他會得到很大的福分。

春秋時代,出現過這樣的事情:齊國大臣崔杼惱恨齊莊公與妻子棠姜通姦,便故意製造機會,哄騙齊莊公到自己家裏與棠姜幽會私通,然後尋機殺掉齊莊公。事後,齊國太史記錄國史時,便秉筆直書「崔杼弑其君」。崔杼很生氣,殺掉太史。巧合的是太史的兩個弟弟先後繼任太史,又因如實記錄而被崔杼殺掉。

他們的弟弟繼任後,仍在國史上如實書寫(因為當時道德比較高尚,在人們眼裏真相比生命更重要。抹殺真相是誤國誤民,貽害子孫的敗壞行為,所以這位太史依舊秉承這良知如實記述),崔杼怕引起公憤不敢再殺。

當時有位史官南史氏,聽說齊太史兄弟被殺,怕國史上留不下崔杼弑君的記載,就手持竹簡前往臨淄,要繼續完成記錄,後來得知已經完成,才中途返回。

齊太史兄弟、南史氏都是那個時代著名的良史,他們把歷史的真實性看得很神聖,在記錄史事時,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不虛飾、不隱惡的原則,即使失去生命也要捍衛國史的求真精神,表現中國古代史官高尚的職業道德和人格。

忠於歷史是史家的天職,正是這種良好的史官文化和求真精神,鑄就了左丘明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博得廣泛讚揚和「君子」美譽。

三、對於後世的深刻影響

左丘明的品行和對人類歷史的偉大貢獻,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左丘明逝世不久,人們即將他著述過的地方稱作「左傳精舍」,予以保護,並代有修葺。

限於篇幅我們只是摘引幾則:漢初,肥城置縣伊始,就在縣城興建「左傳精舍」並立重修碑以志。唐貞觀二十一年(637),太宗李世民頒《左丘明等二十一人配享孔子廟詔》,封左丘明為「經師」,從祀文廟。

宋真宗趙恒,追封左丘明為瑕丘伯,授其四十七代孫丘芳衣巾,以主祀事。元朝,集賢大學士致仕李謙、翰林承旨張起岩均曾為左丘明賦詩作贊,或曰其「文章史學之治」,或稱其「盲於目而不盲目於心者」。

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朱厚璁追封左丘明為「先儒」,敕建墓門坊,並親書「先儒之墓」。乾隆十六年(1751),清禮部重新確認丘明之謫孫為世襲奉祀生,並賜祭田18畝。

以上是左丘明所受的敬仰,就《左傳》來說,留給後世的不只是歷史。看看以下我們經常用的出自於《左傳》的「俗語」:

◎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
◎多行不義必自斃。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正因為左丘明高尚的德行與操守,才使得後人從他的著作中凝練出這些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醒人律己,傳承千年。

從文學上看,《左傳》最值得注意的,在於它記敍歷史事件與歷史人物時,常常兼顧故事的生動有趣,用細緻靈活的情節來表現人物的形象。這些都是顯著的文學因素。

一般說來,史籍記載愈細緻生動的情節,其可信程度愈低。尤其所謂「床笫之私」、「密室之謀」,在一般情況下更不可能是實錄。

然而《左傳》作者依據的材料,雖主要出於史官記錄,但也有不少原就是社會上以各種方式流傳的歷史故事,也因為他近失明而導致的心智大開,知道了很多歷史細節。

也許那些細節都極為是私密,能瞞住「人」卻瞞不住天地。因此,當左丘明用自己的慧眼(不是用肉眼評斷)來看那些細節的時候,往往是歷歷在目的。用個比喻來說就是:重拾歷史的膠片,重新看歷史上所發生的大框與細節,當然這不能說,左傳中每一個字所用的都是那麼的真實與恰當。

但相對的,就史學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而言,其真實性可說最高,這也是神讓左丘明就是這麼開創的。

《左傳》是一部歷史巨作,有鮮明的政治策國與道德傾向。左丘明思想與孔子思想有顯著的一致性,因為左丘明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而且交情很好(前文說過),無論從天道觀、政治策國觀、人生觀還是歷史觀等,都應當屬於儒家思想的範疇,左丘明乃一儒者無疑。

左丘明是一個大儒,他的著書《左傳》宣揚「敬德」、「保民」、「慎罰」等思想,強調等級秩序與宗法倫理,重視長幼尊卑之別,同時也表現了「民本」思想;發揚儒家思想的經義,從而奠定後世儒學的理論根基。左丘明對於闡釋孔子思想,傳承儒家文化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左丘明身為史官的崇高人格精神,和還原歷史真貌於細微之處的德行,著實令後代敬仰。

今朝,我們重新拾起關於《左傳》的歷史膠片,不能不佩服它所給予後世的史學、文學等方面的價值,以及神的慈悲與著述者的艱辛歷程,與那份坦蕩無私!神所給予中華文明史學上令後世所參照的樣本,與開創左丘明言行中和其所著的《左傳》中都浸潤了!左丘明沒有辜負神的慈悲點悟,給後世子孫留下一份真實、公正的君子所著的歷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當天夜晚,他夢到縣城隍到省城南門,撤走隨從,只留下一位穿青衣的人駕駛馬車,並告訴農夫說:「你暫且跟我去參加會議!」於是,農夫便跟隨他,來到一個省府縣城隍都在的地方。
  • 古人學習始終以致用為綱,重在實踐,講求無倦與精進,學貴有恆,最忌一曝十寒。也就是對自己要勤勉,不能懈怠,功到自然成,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看似一個簡單的「德」字,卻緊密聯繫著朝代的興衰。明君有德而國興,昏君無德而亡國。歷史大量的篇章,足以見證德的價值何其威嚴。
  • 古語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即使君子,也難免有過。然而,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自省和改過遷善,所以他才偉大而英明。
  • 書生余某,浙江鄞縣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外祖父,夢見自己進入文昌宮,見文昌帝君親自送一位身材魁偉的男子走出殿閣,前有旌旗儀仗開路,後有節幢長隊護擁,真是威儀萬方,十分氣派。
  • 楊溥,明朝湖廣石首,授以翰林編修,後為當朝首輔,以有雅操、質直廉靜而出名,被後人譽為一代賢相。
  • 亭,有頂無牆,是中國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樣式。《園冶》中說,亭「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到十字,隨意合宜則制,惟地圖可略式也。」
  • 宋朝的趙康靖非常重視純淨心意,他曾用一個瓶子投放黑豆、白豆的方式,來檢查和提高自己的心性…
  • 雲是古代詩歌常見意象之一,如同自然界的雲,五彩斑斕,形態萬千,古代詩歌中的雲意象也具有豐富的意蘊與文化內涵。
  • 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是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深明大義,勵子從戎,並鼓勵岳飛精忠報國,被傳為千古佳話,世尊賢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