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浩:民主,不是只在選舉投票前

唐浩

人氣 1

【大紀元2012年02月13日訊】 中華民國總統大選結束迄今將近一個月,所有選舉時的煙硝烽煙也幾乎平息消散。然而,政治人物與新聞媒體,卻似乎忘了將「民主」還給全臺灣的公民大眾。

從大選結束的隔天起,幾乎各家新聞媒體與政論節目的討論焦點,都鎖定在誰將出馬角逐下一次2016年總統大選、哪些輔選有功的人將出任內閣官員、各政黨內的高層人事將如何角逐爭鬥,以至近日的報紙猜官等;而非聚焦探討新總統的政見內容、將如何落實、是否符合選民期待、民眾對新總統的迫切期待是什麼等等真正與「民生」、「民意」有關之公共議題。

換言之,在選後的媒體報導裡,我們很少聽到公民大眾的輿論民意,只聽到的大都是政黨政客的權謀算計;我們看不到政府將如何落實政見進行公共治理,只看到政客的權位爭奪老戲;我們看不到各政黨選前高喊的社會公義,只瞧見他們在選後回身鑽營圖謀自己的私利。

選舉,難道真的只是一場騙取選票的華麗假戲?不盡然!

深究其實,這種政治報導框架與議題選取的偏誤,新聞媒體本身絕對無可卸責。

還記得嗎?在大選前,多少新聞媒體不斷打著廣告宣稱自己是「最精確掌握民意」、「為民眾發聲」、「讓社會聽見您的聲音」,彷彿新聞媒體都與公民大眾站在一起。

然而,選舉開票落幕後,一夕風雲變色,彷彿所有媒體全部退回到政治人物的角力競技場中——所有政客輪番上台決鬥比賽,媒體與名嘴們坐在台下品頭論足、分析戰力與戰術,甚至與之觥籌交錯——其餘的全國公民大眾,僅能被阻隔在場邊的高牆外,莫可參與。

本應在民主社會中讓公民意見與權力人物進行理性溝通交流的「媒體公共論域」(media public sphere)為何淪落至此?

其一,受到媒體長年走偏鋒、競逐收視率、常把嚴肅新聞當成戲劇來處理的膚淺慣性影響,媒體公共論域已經走向「娛戲化」。媒體不再以公共民生、國家利益作為主要的報導考量,反而側重戲劇化、娛樂化、衝突化的事件,從而導致類似「毅中各表」這類的非理性政治鬧劇得以佔據大幅版面,真正需要理性監督與關注的國家政策與民生議題,則乏人聞問(如國家財政連年入不敷出等)。

其二,媒體長年習於向權力階層打交道、索取消息來源的新聞實作慣性,也讓媒體高層們習於將自身與政商權力階層等量齊觀,從而使得媒體公共論域走向「再封建化」,讓大眾媒體這塊本應隸屬全民大眾各階層的開放言論場域,被窄化收編為少數權貴菁英與文化掮客才能享用、操控的宣傳平台或角力擂臺。

身為公民大眾的你我,實有權利、亦有責任正視這個在本質上「反民主」的媒體政治亂象,並呼籲、要求新聞媒體與政治人物真正重視身為「一國頭家」的公民之聲,才能促進臺灣引以為傲的民主政治持續深化,進而永續發展。

相關新聞
唐浩:貪腐,新興市場國家的成敗關鍵
唐浩:拒絕媒體巨獸,守護言論市場自由
唐浩:氣候變遷會議,越來越無力
唐浩:媒體巨獸出沒 購併案引強烈反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