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10萬億銀行理財產品暗箱操作 多為三無產品

人氣 1

【大紀元2013年11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任義報導)大陸涉及影子銀行的理財產品規模已超10萬億元,但很多產品為暗箱操作致其風險越來越高,並且「無手續費收取明細」,「無產品運行信息」,「無到期收益率」的三無產品越來越多。

理財產品涉及影子銀行 規模越來越大

影子銀行的概念誕生於4年前的美聯儲年度會議,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首次提出並被廣泛使用。在美國,它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結構性投資工具(SIV)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而在中國,影子銀行的概念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界定,以及可以具體的規模。

廣發證券在今年提出的一個報告中認為,從廣義信用中介角度定義的中國影子銀行總規模應當在30萬億元左右。其中包含銀行理財、券商資管、信託貸款等類別,總額超過2012年中國GDP總量60%。

2012年中國大陸共有233家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了理財業務,截至2012年年底共發行理財產品32152只,理財資金餘額為7.1萬億元。今年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餘額約增長了2萬億元,平均每個季度增長1萬億元。按照此速度大致推算,截至目前的11月中旬,銀行理財產品餘額將突破10萬億元。

中金公司報告稱,影子銀行對可投入股市資金造成擠出效應。同時,其快速擴張帶來了潛在信用風險。隨著影子銀行系統規模的不斷擴張,在未來3至5年內,如果融資方依然解決不了自身回報率過低的問題,影子銀行就可能對中國整體金融體系的穩定造成實質性損害。

影子銀行受到的監管較弱,並且在出現流動性困難時,缺乏獲得流動性的直接機制,處置系統風險的機制不健全。影子銀行一方面因為缺乏監管而過度累積風險,另一方面又缺乏應對風險的保障機制,因此成為金融體系中最脆弱的一個環節。

大陸財經評論人士余豐慧認為,影子銀行覆蓋了證券、信託等多個領域,在現有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情況下,沒有一個最終的監管機構來對其負責。2008年金融危機之所以爆發,追根溯源還是影子銀行惹的禍,影子銀行融資風險爆發是導火索。因此,對影子銀行融資風險決不可掉以輕心。

信息不透明 三無產品越來越多

銀行理財產品也被看作是構成中國影子銀行最大的體系。儘管對此看法監管層和市場也存在諸多爭議,不過通過理財來規避信貸監管,確實給銀行埋下了風險隱患。同時,銀行理財產品信息不透明,也給投資者帶來一定的風險。

結合商業銀行官網和第三方統計數據調查發現,一些產品淪為「三無產品」,絕大多數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中「無手續費收取明細」,逾半數銀行的信披中「無產品運行信息」,以結構性產品為主的部份產品「無到期收益率」;同時投資者對於信息披露的形式更是無從選擇。

大陸建設銀行某支行行長對《大紀元》記者揭露其內幕細節表示,「三無產品」的現象在各銀行都很普遍,因為裡面都涉及到各方面利益。「為了保證利益只能採取這樣的方式,否則信息全披露就出大問題,誰也負不了這個責任」。

理財產品好像擊鼓傳花,最後是百姓接棒。該行長稱:「無手續費收取明細是為了保證銀行的利潤;無產品運行信息是因為有些集合來的資金是投入到高風險的項目,這就是暗箱操作;無到期收益率更是為了將利潤最大化,滿足各方利益的需要。」其實質是用百姓的錢去做不該做的事情。

普益財富研究員肖芳表示,部份國有銀行大量運行中的產品信息披露不足,還有部份國有銀行甚至在產品發行信息上的披露也相當不充分,股份制銀行也多數存在發行、到期或運行信息中的一項或兩項披露嚴重不足的情況。

部份曾被揭示收取高額投資管理費的銀行,不僅將目前的實際收費情況隱匿起來,甚至還修改產品說明書。例如,某銀行在說明書中強調「若理財產品資產投資實際運作收益未能超過預期收益,本行自行承擔管理費虧損風險」。然而,銀行承擔的僅僅是所謂的管理費虧損風險,不是理財產品虧損風險,且銀行已經收取了銷售、托管等費用,管理費虧損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

聯絡本文作者請發郵件到:dajiyuanren@gmail.com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中共央行面臨失控 被迫放鬆貸款利率管制
地方債務危機為中共埋下了「定時炸彈」
大陸錢荒持續 各銀行爭相吸儲變相放貸
【謝田】:影子銀行地方債哪個更致命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