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懼政變謀殺 兩會5類軍警相互監控

人氣 13
標籤: ,

【大紀元2014年03月08日訊】(大紀元記者楊一帆報導)中共兩會前夕,江澤民集團精心策劃了昆明恐怖襲擊事件。事件後,中共兩會安保全面升級,北京風聲鶴唳,中南海恐懼江澤民集團再次發動政變謀殺。據悉,在李克強做報告時,有五種軍警安保勢力在大會堂內外「遊蕩」,相互監控。

3月5日,原南方週末資深編輯、現《壹讀》雜誌副主編馬昌博在《發展論壇》發表題為《總理做報告時,誰在大會堂「遊蕩」》一文。文章透露中共兩會期間大會堂的安保情況。

五種「遊蕩」的人和從不走動的黑衣人

文章稱,李克強開始做報告時,大會堂外空空蕩蕩的,能「遊蕩」的基本只有警惕的武警、軍人、消防員、特警、普通警察以及同樣警惕的警犬。消防員其實也是武警。會堂的警衛人員既有武警又有軍隊,雙重警衛,雙重保衛。武警和軍隊人員,雙方都守口如瓶,互相戒備,並且互不管轄,以防萬一。

作者稱,很多時候這些「遊蕩」的人未必漫不經心,而是「步步驚心」。

文中特別提到,在大會堂內只有不知屬於甚麼建制的黑衣人,外界多猜測是「中南海保鏢」,沒有任何穿制服的軍人或警察。大會堂內的黑衣人從不走動,動的只有目光。作者曾在代表住地見到過一名黑衣人的胸牌,上面確有「警衛局」字樣,據說是權限最大的一種。

江澤民集團製造系列血案

中共兩會召開前夕的敏感時期,3月1日晚22時,一夥統一著裝戴著面罩的凶殘殺手,手持刀具衝進昆明火車站廣場售票廳,一路狂砍殺人。中共稱,事件造成32人死亡,143人受傷。昆明血腥事件震驚世界,因有太多疑點,外界紛紛質疑凶手背景。中共官方將昆明火車站襲擊事件定性為「暴力恐怖襲擊事件」。

3月6日,大紀元獲悉,江澤民集團精心策劃了昆明血案,參與昆明血案的這些暴徒都是武警。為了讓昆明這齣戲更加真實,江澤民集團還特意安排了一個16歲女子。原本恐怖襲擊將同時在5個城市進行,後因暴徒在昆明現場被擊斃4個,導致其他四個城市的血腥殺戮流產。

消息稱,中南海高層內部已斷定昆明恐怖事件就是江澤民集團所為。目前中南海高層已經抓捕了其餘4個城市的這部份人。而且近期發生的幾起重大事件,都是江澤民集團在背後策劃。

王立軍事件 江派驚天政變陰謀曝光

2012年王立軍事件爆發,揭開了中共江澤民集團的驚天政變陰謀,引發中共高層分崩和你死我活的博弈,愈演愈烈。

中共江澤民集團的政變陰謀圍繞法輪功展開。1999年7月,江澤民操控整個國家機器,發動了對信奉真善忍一億法輪功民眾滅絕人性的殘酷迫害,甚至犯下了活摘法輪功學員器官 「這個星球從來沒有的邪惡」。據內部不完全統計,幾百萬法輪功學員被迫害致死,數萬法輪功學員的器官被活摘。迫害持續至今,震驚世界。

江澤民因害怕迫害法輪功遭到清算,密謀通過政變讓有同樣血債的薄熙來奪取中共最高權力,繼續維持迫害。王立軍事件讓江派變計劃曝光並全盤崩潰。

江澤民試圖再次發動政變

江澤民集團15年來對億萬修煉者的迫害造成了中國社會法律體系崩潰,耗盡了中國的財力和社會道德資源。其嚴重後果,讓中共現任當權者無法執政,甚至自身安全也受到嚴重威脅。15年來,法輪功學員廣傳江澤民集團殘酷迫害法輪功真相,舉世皆知。因事態嚴重,大多數中共高層官員不願為江氏集團背此黑鍋。這讓江澤民、周永康非常恐懼。習江雙方殊死博弈由此不斷升級。

中共「十八」大以來,迫害法輪功的江派鐵桿要員紛紛落馬。周永康案被公佈,江派核心人物曾慶紅已成為下一個大老虎。最近,中南海一系列動作顯示,最終將指向他們的後台,終極「大老虎」江澤民。在此過程中,江澤民集團一再發出與現任當權者「同歸於盡」的信號。

大紀元獲悉,自原610頭目李東生被抓後,江澤民集團擔憂習近平碰觸法輪功問題,並公佈周永康的反人類罪。因為江澤民集團已經逐漸失去軍權和黨務權力,在政治上失去了直接與習近平對抗的能力,正在試圖利用另外的辦法再次發動政變,把習近平趕下台。

江澤民集團通過收買武警和黑社會暴徒,精心安排了系列的「報復社會」行動,想用殺戮百姓的方式,推倒習近平。當多個省份都發生這樣的慘劇,所有的國際和國內輿論都會譴責當權者。習近平會因此倒台,江派會順勢上台,「糾正習近平的錯誤」。昆明血案是江澤民「政變計劃」之一。

江澤民集團一系列暴力恐怖襲擊事件與近期的習近平陣營和江澤民集團激烈爭鬥的局勢有關。江澤民集團的目的是製造混亂,捆綁及威脅現政權,最關鍵還是在周永康案件如何公開定性這類敏感問題上威脅習近平陣營。

目前,中共江澤民集團迫害法輪功的反人類罪惡在全球範圍曝光。習陣營已無法迴避解體中共及清算江澤民集團等重大選擇。

(責任編輯:肖笙)

相關新聞
中共兩會風聲鶴唳 北京武警敞篷越野車巡邏
組圖:中共兩會安保空前緊張 北京開始抓人
防誰?京畿軍警荷槍實彈 北京近3萬警察巡邏
【獨家】江派策劃昆明及香港血案「僱凶殺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