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倫納暢談古今之仁和禮

人氣 15
標籤: ,

【大紀元2015年1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楊天儀波士頓報導)中華多媒體協會11月28日下午,在中華廣教學校舉辦「仁和禮﹑古與今講座」。主講人鍾倫納博士暢談了古今的仁和禮以其歷史變遷。

鍾倫納,香港中文大學學士及碩士,波士頓大學博士,美國辛辛那提醫學院副教授,長期在美國從事老年服務制度和社區發展等工作。他致力鑽研古籍,運用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等現代方法,40多年來長期從事重新理解華夏文化和重構華夏歷史的工作,出版過多部關於中華文化的著作。

他表示,大陸日漸道德淪喪,在中國的見聞讓他希望能向更多人談談中華文化中的仁義及禮儀。

「仁」字源自東夷(孔子的出生地),本來指兄弟之間的友愛(「孝悌」的悌), 這種天生之愛是「仁」的起點。孔子以東夷的仁愛傳統,給周公流傳下來的禮制帶來真摯的感情基礎,特別在父系社會,兄弟在戰場上守望相助尤其重要。鍾倫納認為,「仁」的三要素是自然誠情、責任承擔、自覺改進。

「禮」的四要素是克己、尊彼、度情、健制。「禮」在歷史上不斷發展,有一整套的體制,包括禮意、禮儀、禮制、禮法等。他認為中國各個朝代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包含眾多民族,中華文化之所以能萬匯歸流,是因為有「禮」的作用。華夏古禮來源於三部典籍,《儀禮》、《周禮》及《禮記》。禮法強調溫和的教化,孔子提倡仁,將向上的原動力放在個人的自覺上。內心自制,比外在法律更有效。有禮儀,更應有禮意,從心而發。

鍾倫納談到了商朝前的風俗、盟規、刑法,西周至春秋時的宗子架構和封建禮制,戰國至唐時期禮的法制化和反禮制,漢後禮儀的專制化,宋後禮俗的基層化,現代舊禮的邊沿化等的歷史變遷。

他指周公總結了商朝亡國的教訓,結論是他們近小人與女子,而女子指的是母系氏族的強大,足以威脅當時的統治權。當時的商妃不但很富有,還執掌兵權。而小人指的是支持異母兄弟奪位者。

周公為此制定了宗子制度,以長子嫡孫為唯一繼位者,為保持繼位者血統的純正,制定了整套男女授受不親的禮節。

周公還制定了多種禮節及教育措施,培養統治層的君子性格,以保障王權的永恆,這種治國目的成了禮儀的主導。周公的憂患意識及治國原則,開啟了修德、現世實踐、宗族互持、克己、以及內省等獨有的華夏生活文化態度。

孔子在理論上拓展了周公的禮制,使其普及化,儒家希望身體力行,將禮制帶入平民生活,從而安邦定國。這套禮制以天下太平、人際忍讓、自覺向善為依歸,超越了政治,邁進哲學、史學、心理學及教育學的範疇,體現中華文化的人文特色。

孔子的一生修為,正是他對仁禮等認知的昇華過程,孔子在《論語》中提到的「三十而立」,說的是他從事禮制的執行與推廣(三十時有自己的事業)﹔「四十而不惑」,四十歲時明白了禮的內涵與由來﹔「五十而知天命」,五十歲時悟到了自然的規律(天理)﹔「六十而耳順」,六十歲時忠言入耳,「七十而從心所欲」,七十歲時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鍾倫納由古談到了今,談到了現代中國面臨的情勢,以及孔子言行的現代啟示,他希望現代社會有新的仁和禮。他的演講縱橫古今,啟發人心,有理有據,觀點獨特,讓聽眾收穫不菲。◇

責任編輯:馮文鸞

相關新聞
鍾倫納:廣東與中國
鍾倫納博士演講「廣東與中國」
「鄧麗君經典之夜」花絮
鍾倫納談易經 變中求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