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菩薩香火袋發光傳說 龍山寺吸人潮

人氣: 30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世怡台北18日電)建寺276年的艋舺龍山寺是台北巿著名廟宇及景點,特別在過年期間,吸引民眾前往上香祈福。龍山寺的主神是觀世音菩薩,當年是因為一個菩薩香火袋發光而建寺。

以前叫艋舺,現在叫萬華,是台北市發源地,早年台灣北部為一蠻煙瘴癘之地,俗諺「三在六亡一回頭」,環境十分險惡,漢人前來時為求神佑,多攜帶家鄉廟宇香火以為庇護,後因漢人聚落漸增,三邑人士遂於清乾隆三年(西元1738年)合資興建龍山寺,並迎請福建省晉江縣安海龍山寺觀世音菩薩分靈來台。

龍山寺寺務組長張雪玲說,建寺至今已276年,主神是觀世音菩薩,因為當初是由福建安海龍山寺的分靈移過來的,所以同樣命名為龍山寺,還有一個特別的傳說。

張雪玲說,當時有個福建的商人,他經過黑水溝(台灣海峽)到了萬華,因為他還要到別的地方去,想要方便一下,怕把神明(菩薩)的香火袋放在身上不敬,所以就把香火袋掛在大樹上,沒想到,香火袋在樹上就發光了,後來很多民眾就對這個菩薩香火袋祈求,發現很靈驗,許多商人就協議蓋一個廟,讓家鄉的神明(菩薩),可以保佑在台灣的平安,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分靈以及建寺的由來。

龍山寺,不僅是民眾精神慰安地之外,也是當時經濟文化的中心,甚至是官司訴訟,也可以在這裡祈求神明來公斷,已經算是一個集合性的寺廟。

後殿主神為媽祖,媽祖為航海女神,因為商人以前從福建要到台灣經商,須經過危險的黑水溝(台灣海峽),所以也有人會帶著媽祖的神像,希望得到保佑,能安全抵達,因此媽祖供奉在後殿。

龍山寺的三川殿前有一對全台僅見的銅鑄蟠龍柱,正面牆堵則由花崗石與青斗石混合組構而成,牆上故事多出自三國演義和封神榜,富於教育意義;正殿屋頂採歇山重簷式,四面走馬廊共42根柱子構成,殿外牆堵留有多幅著名書法家石刻,殿內的螺旋藻井不費一釘一鐵,全由斗栱相嵌築構而成。

全寺屋頂脊帶和飛簷由龍鳳、麒麟等吉祥物造形,飾以剪黏和交趾陶,色彩瑰麗,堪稱臺灣剪黏藝術的精華。

龍山寺在民國74年公告為國家保護的二級古蹟,與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國際觀光客來台旅遊的三大名勝。民眾過年期間,來到龍山寺燒香祈福之餘,也可以停下腳步欣賞台灣寺廟建築藝術之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