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歌劇大師──作曲家亨德爾

綜合整理:紀安娜
亨德爾。Balthasar Denner作品。(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5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韓德爾,德語:Georg Friedrich Händel,1685年2月23日-1759年4月14日)被譽為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出生於德國,後定居並入籍英國,名字亦改為英語化的喬治‧弗里德里克‧韓德爾(英語:George Frideric Handel)。創作作品類型有歌劇、神劇、頌歌及管風琴協奏曲,其作品《水上音樂》、《王家煙火》和《彌賽亞》至今仍廣為傳頌。亨德爾與著名音樂大師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齊名,他們同年出生於同一國家,兩人被稱為巴洛克音樂時代的巨人、世界級音樂大師。德國音樂在音樂史上的地位,正因為有了巴赫、亨德爾,才可以和意大利、法國並駕齊驅。

德德爾。Balthasar Denner作品。(公有領域)

藝術家生平

1685年2月23日,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 (George Frideric Handel) 誕生於德國哈勒 (Halle),在家中排行第八。亨德爾的父親是位外科醫生兼理髮師(只為貴族理髮),始終希望亨德爾日後能成為一名律師,因此總是反對亨德爾學習任何樂器。

亨德爾幼年就顯示出優異的音樂才能,他7歲時和父親去薩克森公爵的宮廷,宮廷裡的阿朵夫公爵被亨德爾彈奏出的琴聲深深打動,便要求亨德爾的父親讓他接受正統的音樂教育。1694年亨德爾向聖母教堂的管風琴師學習主要樂器的演奏法和作曲,10歲即寫了一首三重奏鳴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

1702年,亨德爾遵從父親的遺志,進入哈勒大學修習法律課程,並兼任當地教會的風琴師。

1703年,亨德爾正式揮別哈勒大學的法律課程,前往當時德國境內唯一擁有不受宮廷控制的歌劇院城市漢堡。在漢堡,他結識了約翰.馬提頌(Johann Mattheson),並經由其引薦擔任歌劇院交響樂隊的第二小提琴手。

1705年,亨德爾創作的歌劇《阿爾米拉》上演並獲得成功。這讓21歲的亨德爾有資金在那不勒斯、羅馬、佛羅侖薩和威尼斯等地學習了三年。當時意大利是全歐洲歌劇藝術的聖地,亨德爾不僅學到了意大利歌劇藝術精髓,他同斯卡拉蒂和科雷利等大師都有交往。

1710年,25歲的亨德爾就任漢諾威選帝侯的宮廷樂長。

1711年,亨德爾首次訪英,在倫敦上演他用兩週寫成的第一部歌劇《里那爾多》並大獲成功。

1713年,亨德爾以一首《女王生日頌歌》博得了安妮女王的賞識,於是亨德爾留在了英國。

1714年,安妮女王駕崩,漢諾威選帝侯喬治繼承英國王位。亨德爾以一部精心創作的《水上音樂(Water Music)》歡迎新國王喬治。這一名曲至今仍是世界各地古典音樂咖啡廳首選播放的背景曲子。

此後的十餘年間,亨德爾創作了大量的聲樂和器樂作品,特別是歌劇,這為他在全歐洲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也是舉世公認的管風琴大師,在當時只有巴赫才可與他匹敵。但從十八世紀二十年代後期開始,盛行的意大利語歌劇在英國開始衰落,亨德爾進入事業低谷。

1742年,亨德爾僅用24天完成了清唱劇《彌賽亞》的創作。同年這部作品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低調上演並一炮打響。亨德爾又重新回到英國人的音樂生活中來。

1759年春,74歲的亨德爾照例指揮了演出,在暴風雨般的掌聲中,老人倒下了。幾天以後這位巨星隕落。亨德爾享受了國葬的待遇,長眠在歷代國王聖賢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在那裡有一座亨德爾紀念像聳立至今。

藝術成就

亨德爾一生創作了46部歌劇、32部神劇和為數頗多的管弦樂器作品,被譽為巴洛克時期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歌劇汲取意大利風格的抒情調,旋律優美流暢;神劇則以《彌賽亞》最為聞名,是音樂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管弦樂作品最膾炙人口的是《水上音樂》組曲和《王家煙火》音樂,此外尚有協奏曲、奏鳴曲和大提琴組曲等。他創作了四首加冕頌歌,其中的牧師扎多克(1727年)是為喬治二世的登基所作,後來在每次英王加冕時演奏。

亨德爾的作曲風格明顯受到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作曲家以及德國中部傳統複音音樂的影響。音樂家溫頓‧迪恩認為:「從亨德爾的歌劇中可以看出他不只是位偉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流的劇作家。」在歌劇《亞力山大的盛宴》(1736)受到好評之後,他將合唱部份翻譯為英文。在《彌賽亞》(1742)成功之後,亨德爾沒有再寫過意大利文的歌劇。

亨德爾是當代除巴赫以外最有聲譽的作曲家,他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歌劇作品,以及許多壯麗的管弦樂組曲,是巴洛克時期的「組曲之王」。亨德爾也譜寫了為數甚豐的協奏曲和奏鳴曲,主要是為劇場和公開場合演奏的目的而寫,這一點與巴赫的作品主要是作為教會演奏之用,呈鮮明對比。亨德爾是歌劇、古鍵琴奏鳴曲、管風琴賦格、協奏曲、管弦樂曲和神劇等多方面的能手。尤其亨德爾的清唱劇創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成為音樂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樂壇,亨德爾與巴赫為巴洛克音樂築起兩座巨峰。兩人都出生於1685年的德國,時間僅相差四週,地點僅相距一百公里,遺憾的是二人始終無緣一見。他們二人的經歷不同,成長後所處的社會環境也相異,因此二位音樂大師終於走向迥然相異的命運。儘管創作的環境及背景差別如此巨大,這兩位大師仍以曠世的樂筆,為十八世紀的歐洲音樂史譜出光輝的篇章。

清唱劇《彌賽亞》Messiah

1741年8至9月,亨德爾在24天的時間裡完成了他最著名的清唱劇《彌賽亞》。歌詞取自《聖經》,但並無連貫故事情節的《彌賽亞》,表現了上帝派耶穌降生人世以至受難、復活、昇天的過程。

通常把《彌賽亞》的歌詞分為三部份:「耶穌誕生」、「耶穌受難」和「救贖」。第一部份在有伴奏的宣敘調中,由男高音歌手唱出聖經的預言,宣言彌賽亞的到來。第二部份談的是人們並不接受上帝為人安排的方法—藉彌賽亞的流血受死和上帝的大能使人得以自由,不再受罪的壓制。第三部談到罪人的救贖和關於永恆拯救的諾言,最後的歌詞堅定陳述極其動人,伴隨著絕妙的對位表現,所有的聲部以無與倫比的流暢性和靈活性互相作用。

亨德爾在為《彌賽亞》譜曲的時候,曾感動得熱淚盈眶,他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體驗。他的僕人看到亨德爾熱淚盈眶,並激動地大聲對僕人呼喊:「我看到了整個天國,還有偉大的上帝」。

1743年3月,《彌賽亞》在倫敦首次演出時,聽眾深深地為音樂所打動。當《哈里路亞》(希伯萊語讚美上帝的意思)開始時,聽眾們感動得一齊肅然起立。

這部作品開啟了兩個慣例:一是據說當時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在座,他聆聽到第二部份的大合唱《哈里路亞》時,非常感動,為表示敬意站了起來,一直站著聽完了這首大合唱。從此以後形成習慣,每當演出《彌賽亞》,唱到大合唱《哈里路亞》時,聽眾都會不由自主地一齊起立恭聽。其二是,每年在西敏斯特大教堂都要演奏《彌塞亞》。

喬治二世。(公有領域)

《彌塞亞》這部作品使亨德爾蜚聲世界。因為它感動人心的威力、它的優美抒情、情感的真摯和深邃,使它不僅成為宗教藝術的典範,也成為清唱劇巔峰之作。◇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彭莉香/奧地利報導.攝影 作為莫札特的故鄉、經典電影《真善美》的拍攝地點,
  • 因為鋼琴的音低了半音,而且已來不及調音了,布拉姆斯一點也不緊張,當雷曼尼的小提琴聲一起,他以高半音調子而且完全背譜順利的彈奏出來,在座的聽眾根本不知道
  • 巴洛克的音樂是複音音樂,旋律並不突出,樂曲多由小動機出發,在不同聲部上不斷延申發展,因此這時的音樂連綿不絕,音響較緊密紮實。
  • 也許是一股「復古」的風潮,現代人需要藉著傳統音樂的洗滌,調和一下工業生活的緊張感。面對一天的繁忙,放鬆心情,聽聽這個坐著馬車、點著蠟燭的時代的聲音,享受一下時空轉換後所帶來的閒情逸致。
  • 巴洛克音樂是絕對地、完全地展現聲響之美,從這些由古樂器演出的音樂裏,可以聽到一種「被遺忘了的聲音」——很遙遠、很典雅,音色清澈,無負擔。
  • 巴哈的名字J.S.Bach與數字的關係就體現了某種天意……「音樂之父」巴哈的不凡彷彿是上天有意的安排。
  • 幽默是一種潤滑劑,適用於人際關係,也適用於海頓筆下的嚴肅交響曲。在他機智、巧妙的設計下,給音樂欣賞製造了許多意外的驚喜。「驚愕」和「時鐘」這兩首著名的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最能表現這種特質,這集就讓我們來發現「交響曲中的幽默」。
  • 相對於貝多芬戲劇般的磅礡氣勢和莫扎特靈動雋妙的天使歡笑,維也納古典樂派三傑之一的海頓要平淡得多。但是風霜雪雨、時光飛逝,也許在中年的某一天,海頓的旋律會扣你心弦。一如陳年老酒越久越淳,一如你為人父母後再看雙親,才能體會出平和中的自然淳厚,淡然裡的從容睿智。
  • 我經常說,即便是舒伯特快樂的音樂也有點悲傷或懷舊色彩。即使是他年輕時——17、18歲、20歲出頭時寫的,不總如此,但往往帶有些惆悵、悲傷的元素,即便音樂的主調是快樂的,但本質上(是憂傷)……他在人生最後階段譜寫的這些音樂——儘管那時他還很年輕,聽起來真的像是晚年作品,因為他在面對生死的問題——他自己的生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