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海淘」消費者被強征新稅的緣由

人氣 1222

【大紀元2016年04月10日訊】近日,中共有關部門針對「海淘、代購等跨境電商」採取了兩項重大舉措。其一、正式公布了《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並對其中所列商品設置了8位稅號;其二、對跨境電商零售的進口商品執行新稅制,即「不再按郵遞物品徵收行郵稅」,而是改為徵收「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要知道,在此前徵收「行郵稅」的條款中,有一項「不到50元起征點不需要繳稅」的免稅政策。

說來說去,此番政令出台的關鍵不過就在於一個「稅」字。從共同出台「商品清單」的部門涉及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商務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瀕管辦、密碼局等11個部門的強大陣容中,我們更能看出,僅海關這一家通過徵收「行郵稅」、在日漸興隆的「海淘」市場中「吃獨食」的狀態,自然會引起眾多本是「一奶同胞」的黨兄黨弟們的眼紅和不滿。他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或比海關更有理由和權限從中分取一杯羹。

對以上部門「徵稅」的意願之所以如此解讀,不過在於相比經濟、政治體制以及民眾「公民意識」更為成熟的發達國家,中國「一黨專政」體制下的各級部門通過徵稅得來的財政收入,其實並沒有恰如其分的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中國人雖普遍反應「吃一口有半口稅」,但所面臨的處境卻只是「養老難、看病難、上學難」,甚至連生命安全也無法被保障。假冒偽劣、有毒食品充斥著人們本就舉步維艱的生活,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或只為了避免「病從口入」,越來越多的人則開始無奈的選擇購買那些雖價高、但不至於被摻假、摻毒的進口商品。

說到進口商品的價格,中國人的無奈顯然與「徵稅」有關。事實上,國外許多商品在當地的售價並不高,折算匯率後,甚至比在中國商場、實體店裡的同款產品還要便宜。究其原因,不過是由於外來商品在進入中國時被強加了重稅所致。於是,在出境遊時大量搶購當地產品以及「海淘」得以在國內蔚然成風的現象出現,似乎都與中國人想要「避稅」的意願有關。因此很多人說,如今的海淘、代購市場是中國人尋求價廉物美的「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與中國眾多無奈的消費者不同,那些權力部門的想法顯然並不在急民之所需、救民於水火上。有網絡作家撰文表示,國家的公權力只有在涉及大的利益集團時才有所表現,「還沒等你回過神來,一大堆法律、規則都來了,執法起來不折不扣、一絲不苟。可涉及到普通公民的人生安全與利益呢?拖拖拉拉不說,你如果不喝毒奶,活得夠久,估計也不一定能活著等到一個說法」。如此直白的表述正好切中了此次官方對海淘、代購「執行新稅制」的要害。

就以「毒奶」為例,中國近日又爆出了「跨多省市,生產銷售1.7萬餘罐假冒嬰兒奶粉事件」。然而,這類涉及孩子生命安全、刻不容緩的事件卻已在半年多前就發生了。時至今日,官方仍「沒有公布問題奶粉的品牌,在哪些商場有售」。從這種「拖拖拉拉」的辦事效率來看,我們就完全可以理解,中國人為何會在海外為一罐奶粉大打出手、進口奶粉又何以成為海淘市場中的暢銷品。即便如此,官方也自認為與己無關,他們要讓老百姓對自己無奈而瘋狂的選擇負責。而負責的方式居然是,你必須為此付出更多的稅錢。

這是多麼荒誕可笑的邏輯,而唯一能對此進行合理解釋的說法也只能是,在當下中國,權力早已淪為壟斷市場、並伺機從中掠奪民眾財富的工具。至於市場中出售的商品是否對人有害、價格能否被人接受,則並不被官方視為是權力管轄的範圍。對中國這些權力家族的成員來說,有權僅意味著讓你乖乖把錢交出來,而你想不想活、能不能活,則要看你能否就此乖下去。沒錯,這其實就是「強盜邏輯」。

責任編輯:莆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