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歷史上兩位偉大的華裔母親

透視美國華人女性的百年記憶

人氣: 50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6年06月03日訊】(大紀元記者林燕紐約報導)2016年4月,在紐約42街臺灣經濟文化處展出的「『她』在歷史的背後」,呈現華人女性165年來在美國寫下的訴訟歷史。這裡有華人女性在美國的生活濃縮,每一張照片後面都有一個故事。

美國歷史上對早期華人的記載很少,華人女性更是被遺忘的對象,在這100多年來的移民史、居住史、勞工史以及民權史中都很少看到她們的身影。但無論是早期的礦工、修建鐵路,背後一定都有華人女性抗爭的故事,當然她們跟華人男性的故事截然不同的——當她們離開中國、入境美國,再從家務生活走到社會工作,從法律到訴訟,從被暴力侵犯到反暴力,從一味隱忍到積極維權。

1961年,紐約一個華裔家庭拍攝的「全家福」,不在場的親人面孔是粘貼上去的。(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Museum & Library)

「『她』在歷史的背後」展覽先後在台灣、紐約以及舊金山展出,到場觀眾都被展出的內容所震撼,異口同聲表示「知道前人很苦,只不知道有多苦,現在總算知道了」。這群先驅者先是爭取成為美國公民的機會,然後無懼的為自己爭取尊嚴,寫下了鮮為人知的華人女性的歷史故事。

展出的史料部份由美國執業律師邱彰提供,都來源於美國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的案例。如今美國華人女性「Chinese American Women」已被放入美國人字典,作為研究美國華人女性史的第一人,邱彰律師心目中最偉大的母親形象是甚麼呢?我們採訪了她,她回答:「我心目中有兩位很偉大的母親,一個是陳果仁的母親Lily Chin,陳果仁因種族仇恨而犧牲,但這個案子卻是美國亞裔團結和爭取權益運動的開始!另一個案子是1884年,8歲的Mamie Tape要上公立學校被拒,她的母親Mary開始對市教育局興訟。」 本期我們就一起來通過這兩位母親來回顧美籍華人女性的百年歷史。

母親余瓊芳的眼淚

提及1982年的陳果仁案(the death of Vincent Chin),很多華人都不陌生。它被視為美國亞裔民權史的里程碑,是目前全美各大學亞裔研究課程必讀的一課。陳果仁是余瓊芳(Lily Chin)夫婦收養的兒子,也是他們唯一的孩子。

手捧兒子遺照的余瓊芳,她的後半生幾乎都在全美奔走,為冤死的兒子追求公道。(網絡)

余瓊芳(1920-2002),廣東開平縣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余瓊芳在開平與由美回鄉的陳炳興結婚。1947年,余瓊芳以過埠新娘的身份移民來美後。余瓊芳一直在密西根州底特律市近郊居住,50年代,她主要是幫助丈夫在洗衣店工作。其後她的丈夫改到中餐館工作,當她的丈夫退休之後,余瓊芳到工廠上班,擔任裝配工人,負責裝配汽車用的零件,包括用來供駕駛掃走車上積雪的擦子和車上的水潑等。

歷史背景:從1979年起,日本汽車大量進入美國,導致美國汽車工業陷入蕭條,許多汽車工人失業,特別是底特律失業情況嚴重,當地人對日本人非常仇視。

事件回顧:1982年27歲的華裔汽車繪圖工程師陳果仁,在酒吧中與被克萊斯勒汽車公司解僱的白人父子(Ronald Ebens & Michael Nitz)發生口角,出去後又被他們尾隨至路旁,被用棒球棍毆打致重傷。陳果仁大喊幾聲「It isn’t fair!」 後當即陷入重度昏迷,再也沒能醒來,送醫四天後不治身亡。

凶手Ebens以為陳果仁是日本人,在挑釁時說:「正因為你們這群小渾蛋,我們才失業!」一審時兩名凶嫌認罪協商,法官考夫曼(Charles Kaufman)判其從二級謀殺罪減為殺人罪,並獲假釋。本案的判決引起華人社區的震怒,認為凶嫌殺人的動機是因為陳果仁的種族、膚色及國籍所引起的,故向聯邦法院提起侵犯人權之訴。最後因為凶嫌當時酒醉及其它程序上的暇疵,Ebens及Nitz兩人皆遭無罪定讞。

此後,在1987年,陳果仁的母親向凶嫌提起民事索賠。Nitz被判賠償5萬美元,Ebens被判賠償150萬美元,但自始至終凶犯因無力償付,並不實際支付任何賠償。

解讀

當時的華裔無不記得母親余瓊芳(Lily Chin)的眼淚,兒子陳果仁的婚禮變成了葬禮,而殺害兒子的凶手逃脫了應有的制裁。她面對媒體時說:「我們都是一樣的人,心是一樣的,流著一樣的血,只是膚色不同。」她說這話的時候拽著微微發顫的拳頭,聲音發顫,吐字艱難,欲哭無淚。她的後半生幾乎都在全美奔走,為冤死的兒子追求公道。

余瓊芳是陳果仁案的靈魂人物,她是一名丈夫已逝,再面對兒子遇害的母親,余瓊芳的呼喚,激起第一股亞裔民權運動。30年後,當年為陳案擔任辯護的日裔律師下浦(Jim Shimoura)表示,在陳果仁事件發生之前,亞裔因為仇恨歧視被殺是一頁空白的歷史,陳案發生之後,此事件引起廣大亞裔重視,並因此讓密州修改多項不適用法令,讓陳案成為美國亞裔仇恨犯罪的標準案例,也讓各界開始正視當時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

要求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如今移民來美的華人都讚賞美國公立學校對小孩教育的接受度,不管你何種身份,都給你受教育的權利。但你或許不知道美國曾有一段時期,美國華裔兒童被剝奪受教育的權利,或只能參加給「東方人」單獨成立的學校。

改變這段歷史的人物叫做瑪麗‧趙洽(Mary Tape),她在上海孤兒院長大(1857-1928),11歲時乘蒸汽船從科羅拉多州到達舊金山。上岸後被騙入唐人街妓院,經傳教士營救後在三藩市華埠的婦女拯救會(Ladies’ Relief Society)住了五年,接受美式教育(英語),喜歡畫畫和攝影,所以瑪麗長大後不會說中文,衣著及生活方式也已西化。

趙洽先生一家人合影,Mary Tape是早期居於美國、自由自主的華裔婦女的典範,Courtesy of Alisa J. Kim. (New-York Historical society Museum & Library)

經過半年的戀愛,她嫁給了任中國領事館送遞員兼翻譯的約瑟夫‧趙洽(Joseph Tape)。根據當時一報紙記者形容,趙洽夫人是位自學的攝影師、藝術家、電報員,以及4個在音樂方面很有成就的兒童的母親。

歷史背景:當時社會認為中國與白種兒童混合一起會逐漸敗壞白種兒童的心理與道德,即便加州初級法庭裁定所有兒童不論是何種族皆有權接受公立學校教育,各省及聯邦法庭也確認這條法例。但在劃分學校區的制度下,在華埠建立學校與居住於該區的華裔兒童卻不能享有這項法例。

事件:1884年的一天,他們的大女兒瑪米‧趙洽(Mamie Tape)被打扮得漂漂亮亮地,跟母親瑪麗前往舊金山市春谷公立學校註冊上學,卻被該校校長賀蕾(Jennie Hurley)拒絕入學,說學校有規定不允許華人入校。原因是如果讓瑪米到該校上學,所有的「辮子」都要來這上學。

在極度憤怒之下,趙洽夫人寄了封嚴厲的投訴信給教育局。這便是趙洽夫婦便控訴教育部(Tape vs. Hurley)的緣起。

這樁訴訟是在美華人的歷史上鮮為人知的標誌,有著它特殊的意義。初級法院判原告勝訴,教育局不能憑種族理由而單獨排斥中國人。後學校不服判決,上訴到美國最高法院,1885年美國最高法院維持加州法院原判。雖然後來舊金山的回應仍是開辦第一所華人小學,讓白人、華人繼續分開受教育。直到許多年後,中國孩子才能完全融入到舊金山公立學校,但是這件案件對中國學童日後進公立學校受教育已產生重大影響。

解讀

中國人一向能忍耐,以和為貴,不到最後一刻不會輕易走上訴訟之路。瑪麗‧趙洽性格直率,又能用英語充分表現她的思想,是十九世紀三藩市少有的中國女性代表。幸運地接受教育,在自由的環境下成長,有經濟能力和一位支持她的丈夫,趙洽夫人成為早期居於美國、自由自主的華裔婦女的典範。直到今天,你仍然能夠在網絡上搜索到Mary Tape letter to school board。

「We have always lived as Americans, and our children have been brought up to consider themselves as such.」 —Mary Tape, 1892

165年的歷史,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我們無法一一述說,看著前人走過的荊棘移民路,也同樣激勵我們後來者,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機會,在這片土地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麗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