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兒童學傳統武術減少攻擊行為

城大調查:修武德習武學童遇事懂忍耐

人氣 246443

【大紀元2016年07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現代社會父母過度寵愛子女已蔚然成風,不少孩子在「怪獸家長」的溺愛中成長,可能造成他們在待人處事中有所缺失,甚至容易以暴力解決問題,加上社會流行文化中的暴力元素,更易令孩子誤入歧途。然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卻有歸正這類不良習性的內涵,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內涵存在於有搏擊作用的傳統武術之中,而習武人所講「武德」亦是關鍵。

中國傳統武術源遠流長,堪稱國粹之一。最近一項研究發現,兒童學習傳統武術可減少攻擊行為,因傳統武術首重武德,可有效規範兒童的不當行為及增強專注力。

城市大學首次以科學方法,評估習武對學童的影響。有關研究邀請12間小學和兒童之家院舍共3,511名學生,從中篩選出315名6至12歲學童,隨機編入4個組別,分別為學習武術、只學習武德、同時學習武術與武德,以及只操練體適能。各組分別要上10節課,評估反應型及操控型攻擊行為、違規行為以及專注力前後的不同。

研究發現習武兼習武德的學員,攻擊行為在課程完結後大幅下降,在遇到挑釁、攻擊或欺凌時,會較多以非暴力和自衛的方式回應。其反應型攻擊行為、操控型攻擊行為、違規行為及專注力問題分別下降42%、65%、55%及40%,但只學武術和只學武德的一組,雖然一般攻擊行為分別下降了29%和34%,但較同時習武和習武德的組別為差。

首次以外家拳作研究

負責研究的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馮麗姝說,本次是全球唯一一個以中國傳統武術中的外家拳,作為研究對象的調查報告。

她表示,是項研究可幫助具有攻擊行為的幼童,避免他們長大成為犯暴力罪行的成年人。「希望藉著這項研究計劃發展出一套以中國武術為本的教學法,讓本地學校在日後採用。」

註冊社工、鴻勝蔡李佛派第七代傳人的李家鴻說,以往研究多限於空手道、跆拳道、柔道以及綜合格鬥等,或者只針對中國武術內家拳養生部份的功效,但今次是首次有關於外家拳成效的科學研究成果,故認為對推廣中國傳統武術有相當助益。

在四個研究組別中,有兩個組別教授「武德」,這個在傳統拳師的口中時常能夠聽見的概念。然而何為武德?李家鴻認為,這是練武者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道德標準。學童要從練武帶到日常生活中,如何去加強道德,包括面對攻擊時如何應對;傳統社會亦有「尚德不尚力」、「文以評心,武以評德。」等說法。

看功夫片明武德

李家鴻指,現代父母生育少,容易過度溺愛,使孩子變得驕縱跋扈,甚至操控父母,而行為上亦易傾向以暴力解決問題,加上外在環境,比如多暴力電視或者遊戲,亦容易令孩子沾染惡行,「的確現在的孩子易暴力,而且惡一些。」

有關研究教導孩子的方式包括教授「不懂打人學打人,學識打人不打人」等口訣,學童覺得這些語句很有趣,所以喜歡反覆背誦。另外,研究還讓學童看《霍元甲》、《葉問2》和《功夫》等功夫電影,然後以淺顯易出的故事引導他們重視武德。

11歲、習武4年的學童梁顥曦的母親說,送孩子習武,就是看重師傅重視品德教育。而梁顥曦則說,過去給人欺負,會衝動與人「打交」,習武後學懂武德及忍耐;9歲學童康爾希的母親則說,學功夫後,孩子從脾氣暴躁變得能夠忍讓,亦重視武德。因為傳統功夫講尊師重道,孩子以往會打弟弟,但現在弟弟同時學武後,只要一提這是師弟,哥哥就會愛護師弟,減少衝突。◇

習武德修身養性 止惡揚善

傳統習武之人首重武德。武術大師李有甫曾著文說:萬物生於道而存於德。武德者,是為道德之屬。道,乃天地宇宙運行之規律;德,是按照天地宇宙之規律行事。秉武之人,信因果、明善惡、尊道重德,知善惡有報,止惡揚善,修德向道,是為武德。

他又說,武之德,是止戈之德;如造字之意,拆其戈,以刃置於側,是制止暴力,橫刃於止,是正字,這正合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即使有以一當十、以一當百的能力和利器而不濫用,即使之雖然有利器甲兵而持正不用,卻以柔克剛,這是武德根本。

李有甫認為以德成武,以武修德,武藝道德共修,才可繼承五千年中華神傳文明之武德。

他還說,傳統武術重在武德。但是武德不是武術的全部,還必須有他的技藝、方法、理論和層次。層次是說他要有較高的境界。境界高,就會信因果,明善惡,尊道重德。然後勤學苦練,可以提高技藝,或悟出高的東西,達到高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復興傳統武術。

對於如何引導小孩習武,他表示,一般多從外家拳開始,再走進內家太極拳法,但也強調,越是正統的武術,手法也越簡單,著重基礎養成,但現代武術多捨傳統套路,反失去武術精髓。◇#

責任編輯:李薇

相關新聞
獅子會總監特助:善是穩定社會的最大力量
德州功夫節 小將們功夫遊戲比身手
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亞太區初賽將在臺大登場
第五屆「全世界華人武術大賽」初賽六月啟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