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的趣味】

【文史】美食入詩詞 哪句最得你心?

作者:任采真
蓴羹鱸膾表達人生貴適志的情懷。(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421
【字號】    
   標籤: tags: , , ,

家鄉味總在季節遞變中勾起遊子的思鄉情懷。古代吳中(蘇州)是豐饒的魚米之鄉,當地的蓴羹、鱸魚膾自古有名。成語「蓴羹鱸膾」(蓴羹鱸鱠)就是引用了這兩種吳中得天獨厚的美味而來的,用來傳達一種自在自適的生命情懷。

歷代也有許多詩人、詞家,將江南蓴羹、鱸膾的美味入了詩詞,寄託了他們的情懷與心聲。

蓴羹鱸膾(鱸鱠)

「蓴羹」主要是用蓴菜料理出來的羹,除了蓴菜之外,有的也加上冬筍、榨菜來調味。蓴菜生在河湖水中,葉子圓圓的,莖帶有黏滑性,正是作羹的天然好材料。因為蓴的滑性類似秋葵,所以古人叫它水葵,也叫淳菜、蒓菜、蓴蒓。從春末到秋末,蓴菜的莖細如玉釵股,又叫「絲蓴」,入了冬漸漸長粗,埋入泥中。《本草》說水葵可以消渴、去熱淋、利小便;搗爛敷治腫毒很有效。

「鱸膾」(鱸鱠)自古以來就是江南地區的一道名菜,是把鮮美的鱸魚肉細切,烹調料理出來的佳餚。鱸魚長數寸、巨口細鱗,常棲息於近海,夏季由海溯河,冬季則由河入海,肉質肥美又滋養。

在七、八月,鱸魚從海入吳松江(也稱吳淞江、吳江、松江)。漢代時吳松江的鱸魚就令美食家心動[1]。為什麼吳中鱸魚美味傳天下?古書說天下的鱸都是兩腮,就吳松江的鱸魚有四腮。《神仙傳》也說:「松江出好鱸,魚味異他處。」

利水消腫的鱸魚湯。(Pixabay)

晉代的時候,有一個吳中人張翰(字季鷹),個性清高,喜愛彈琴、善作文章又縱任自適,人稱他「江東步兵」。他離開家鄉出遊到京城,後來在北方齊王之地當了官。

那時,齊王冏起兵殺了趙王倫,拜大司馬得勢,掌政治大權。八王之亂敗亂了西晉世局,齊王就是其中之一。張翰看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心中警覺到名聲越大求退越難,而自己是淡泊的「山林間之人」,本來就對世間功名不抱冀望,處在亂世歸隱的心志就越發強烈了。

秋風一陣陣刮起,更加讓他思想起江南蓴羹、鱸魚膾、菰米這些故鄉味。人間名爵是何物?怎能任它羈絆寶貴的人生!那一刻在他心中「人生貴得適志」的想法強不可抑,於是他毅然決然地歸鄉去了。張翰引退之後弄權得勢的齊王也失了勢力,歷史上都說他引退得正是時候,否則橫禍也要上身!(見《晉書‧列傳第六十二》張翰)後人就用了張翰的故事,作了成語「蓴羹鱸膾」來形容淡薄名利和思鄉歸隱之情。

「蓴羹鱸膾」詩卷 傳達心聲展情懷

從此以後,蓴羹、鱸膾和張翰、季鷹的名字常常並聯出現在詩卷中,詩人詞家們將佳餚化入典故,表達人生遊子「貴得適志」之心、「思鄉歸隱」之情。一起來看看詩人詞家透過蓴羹、鱸膾展開的詩情與詩懷。

人生貴適志

以「蓴羹鱸膾」表達「人生貴適志」情懷的詩人很多,例如:

明代江西按察使董紀(舉賢良方正出身)和張翰同鄉,他歎賞情託蓴羮,人身後不圖千載名:

爾家江東老步兵,秋風歸興託蓴羮。
生前惟務一杯酒,身後不圖千載名。
--《味蓴軒》

蓴羹鱸膾表達人生貴適志的情懷。(Pixabay)

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讚美張翰宦途急流勇退、免於殺身之禍,得以悠然過著適志的生活:

嵇康殊寡識,張翰獨知終。忽憶鱸魚鱠,扁舟往江東。
--《趙十四兄見訪》(節錄)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一年秋天腳屨著芒草鞋登山。竹風冷、溪月明,攬入懷中真適意,讓他萌生棄官太遲的感慨,回首憶蓴羮,張翰的情懷隱隱若現:

芒屨一雙青,笻枝九節輕。登山猶健在,投檄(*指棄官)太遲生。
滿意竹風冷,入懷溪月明。清秋故不遠,回首憶蓴羮。
--《芒屨》

*送別託離情:

人生的重要場景--送別中,「蓴羹鱸膾」也常常出現其間,詩人託物寄離情。

蓴羹鱸膾表達柳情依依的送別心意。(Pixabay)

唐代許渾為友人韓校書送行,用了「酒醒鱸鱠美」來反襯離情,人生固然離散無情,然而前景可期:

城閉三秋雨,帆飛一夜風。酒醒鱸鱠美,應在竟陵東。
--《送韓校書》(節錄)

唐代「江湖散人」陸龜蒙也是吳中人,送別友人時,想像著友人堅決的歸鄉之意、歸鄉菱船疾駛的情景。他用「鱸鱠與蓴羹」祝福友人--抉擇適志的人生:

秋來頻上向吳亭*,每上思歸意剩生。
廢苑池臺煙裡色,夜村蓑笠雨中聲。
汀洲月下菱船疾,楊柳風高酒旗輕。
君住松江多少日,爲嘗鱸鱠與蓴羹。
--《潤州送人往長洲》
(*向吳亭是古亭名,位在今江蘇丹陽縣 )

*託物寄情:

在送別之外,「蓴羹鱸膾」也常常在人生中的一些情境中觸動詩人,讓詩人託物寄情。

蓴羹鱸膾秋風起,問人生、得意幾何時?不如歸去之思也隨著翻飛。(Pixabay)

南宋抗金歸宋的豪放詞人辛棄疾,他在一次同事的餞別宴上,醉酒困臥到三更,在深靜的月色中醒來。深深的靜夜裡心思特別清明,「蓴羹鱸鱠秋風起」,讓他興起人生得意幾何時,不如歸去的心情:

宿酒醒時,算只有、清愁而已。人正在、青塗堂上,月華如洗。
紙帳梅花歸夢覺,蓴羹鱸鱠秋風起。問人生、得意幾何時,吾歸矣。
--《滿江紅 其一》(上闕)

詩聖杜甫在不少詩中都寫入了蓴羹。杜甫的人生歷經安史之亂的戰亂流離,深深體會了飢餓之苦,憂國懷民的胸懷隨處表露。家鄉的蓴羹美味讓人興起急流隱退的心志,然而,對於才結束戰亂流離惡夢的庶民百姓來說,還有什麼比讓人至死不飢的「岷下芋」更美味呢?

 國步初返正,乾坤尚風塵。悲歌鬢髮白,遠赴湘吳春。
 我戀岷下芋,君思千里蓴。生離與死別,自古鼻酸辛。
 --《贈別賀蘭銛》(節錄)

蓴羹鱸膾秋風起,悠悠滄海湘吳春。(Pixabay)

在與李白的交會中,杜甫託借蓴羹來自喻隱士的情操:

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節錄)*[2]

詩仙李白非常任俠豪放,看哪!那鱸魚鱠可一點都牽掛不了他:

霜落荊門(*柴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旅途平安) 掛秋風。
此行不爲鱸魚鱠,自愛名山入剡中(*剡縣一帶) 。
--《秋下荊門》

對這九首詩人、詞家的蓴羹鱸膾詩詞,展現的人生貴適志的情懷,和送別離情、託物寄情的心聲……你鍾情哪一味呢?

-註-

[1]. 《後漢代左慈傳》就有為吳江鱸魚心動的記載:「所少吳松江之鱸魚耳」。

[2].《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全詩:
李侯有佳句往往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攜手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
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寒杵屯雲對古城。
向來橘頌,誰與討蓴羹。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東蒙客、北郭生都指隱士)

--【華夏文化的趣味】待續--  #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節近了,桂樹、桂枝的光環代代傳承,在中華文化中留下了典故:東堂桂、東堂桂樹,「折桂」也和八月中秋月中桂樹相連結:攀蟾折桂、蟾宮折桂……。「折桂」好事近……
  • 在中國文化中除了八字推命之外,有沒有類似的星座占卜術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二十八宿。
  • 九月九日重陽節不僅是「敬老節」,是個令人歡欣的美善「嘉節」! 歡樂九九、享壽九九。「重九」、「登高節」、「菊花節」都反應了重陽節樂活享壽的內涵妙機。讓我們一起來回味回味,找回過重陽節的樂活享壽趣味,找回憧憬的歡樂元氣。
  • 霜降是最想念的季節,那麼伊人在何方呢?古代經典中就有解釋。看《禮記》記載,還有周宣王時代的《履霜操》……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絲桃的這個花語浮現眼前的是這樣的畫面:一邊毫無保留綻放煙花般的絢麗光華,一邊發出防禦的警訊威懾──非誠勿擾!邪祟勿近!別看我如此纖柔嬌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將承受我報復的後果。
  • 為什麼「夫子溫、良、恭、儉、讓」就能得之?這裡援引一段張居正教小皇帝的話,有這五者德容之盛,感動於人,所以各國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國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來訪問於夫子,故夫子因而聞之耳。」也就是說,孔子之聞政,是因為其德行的感召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