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藝術:卡城市中心煥發活力的靈丹?

卡爾加里市中心Bow Tower大廈前的人臉雕像。(加通社)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2月19日訊】(大紀元生活網記者王磊編譯報導)連續3年的經濟衰退、一波又一波的裁員潮,使卡爾加里市中心辦公樓空置率不斷衝高。層層燈火熄滅的大廈和空空蕩蕩的街道上,難得再見繁榮時期熙熙攘攘的上班族,簇擁著、穿梭來往於餐館、咖啡屋和酒吧……

除了石油、天然氣、商業和工程領域,還有什麼能使卡城市中心的摩天大樓重現燈火闌珊?加拿大廣播公司(CBC)就此展開深入分析,探討把藝術「植入」寫字樓,並激發市中心商業活力的可能性。

藝術家——經濟的催化劑

想像一下,把那些空閒的辦公空間轉換為獨立藝術家、畫家、作家、音樂家、雕塑家、建築師、3D動畫師、時裝設計師的工作室,或是商業畫廊或錄音棚的孵化器,感覺美妙嗎?其實它還具有經濟意義。

當前卡城市中心空置辦公面積約140萬平方米(1,500萬平方英尺),相當於7,500戶民居面積,它遍佈整個市中心的每一棟高樓。閒置的空間對個人、業主和政府而言,沒有任何經濟效益,扼殺着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

如果,那些空無一人的辦公樓層突然被數以百計的藝術創意空間填滿,藝術家和他們的朋友同事忙碌的場景、創意性的思維,數以千計的新客戶湧進咖啡館、餐館、酒吧和商店的熱潮,將對市中心產生積極的影響。

據調查,目前市中心很多業主可按成本價租賃閒置的空間。一個250平方英尺的工作室,平均租金約$3,750/年或$315/月,這對藝術家非常有吸引力,可以幫助他們在市中心建立藝術基地。

卡城市中心Sierra Place大樓業主尼森(Gary Nissen)支持發展藝術空間的想法。尼森曾向幾位城市藝術家出租工作室,「它在數年內,收回成本的效果都非常好。」

藝術作為城市復興的催化劑並不鮮見。在柏林、紐約、倫敦和巴黎等城市,藝術家已成為幾百座城市重建的催化劑,他們的足跡遍佈成千上萬座建築。

柏林之鑒

德國統一之後,首都柏林充斥著大量空蕩的建築物和廢棄工廠。那時,柏林轉向了藝術。此後20年間,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紛紛湧向這座城市,部分原因在於廉價的工作室和生活空間。

今天,柏林已是全球領先的藝術都市之一,擁有數百個藝術畫廊和數以千計的藝術家,全天候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

藝術亦成為柏林經濟發展的主要引擎。創意產業貢獻了GDP的絕大部分,包括各種電視和電影製作。成千上萬的靈感聚集,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收入,還造就了一個充滿能量的藝術創意空間。

藝術工作室

卡城建築師蒂特莫爾(Tom Tittemore)介紹,藝術家工作室大都簡單明快,那些未經裝修或開放式的空間比較理想,比如高高的天花板和外露的密封混凝土地板。

cSPACE藝術工作室的開發商亨利(Reid Henry)表示,不同種類的的藝術家對工作室的需求也不同,「設計師、畫家、攝影師、音樂家、舞蹈家等,他們會根據落地高度、通風、自然光線、公眾入口、聲音衰減、地板面積等因素,配置和裝載內飾材料,並選擇不同的空間設計。」

「只有便宜的租金未必吸引藝術家,它必須具備支持複雜性創作的特質,符合藝術創作者的價值觀,並賦予他們建立自我小社區的權利。」亨利說,「請記住,藝術家的本質是質疑現狀、挑戰常規思維,製造批判型的輿論環境。」這種特質也許和相鄰的其他企業「格格不入」。

藝術家需要在白天和黑夜的任何時候,甚至一週7天處於創作之中。這樣的文化氛圍,已遠遠超出填滿辦公空間本身的意義。

責任編輯:王惟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