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行吟:空白時間

作者:方靜
font print 人氣: 205
【字號】    
   標籤: tags: ,

活動結束返家,剛踏進大門,父親一臉不安、急切的告知電視故障、無法收看的狀況。我試著做調整,不過,還是無濟於事,假日求助無門,只好等隔天再請專業人員來處理。此時,老人家難掩無奈與失望,默然地坐在客廳裡。

聽母親說,未曾看過父親如此積極地要解決問題!前此,他已打過電話給有線系統台,也問過鄰居。我建議父親做些別的事,或者早一點休息;但只見他盯著掛鐘,等著下一個步驟,百無聊賴地面對意外的一段「空白時間」。

突如其來的「空白時間」,其實,可以是「不設限」時間。或聽、或看、或坐、或臥、或冥想、或無所事事,但憑心之所向、恣意揮灑,何等悠閒、清靜!之所以感到心慌意亂、手足無措,是因為思慮受囿限,行動被制約,脫離舒適圈 的緣故。

舒適圈理論,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一點都不陌生。它是指:人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置身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擅長的事,所以感到很輕鬆、很自在。但是,當踏出這個範圍時,驟然面對未知的局勢與挑戰,會感到疑惑、恐懼。

脫離舒適圈,意味著冒險與改變,許多人怯步、避之唯恐不及。而固定的時間、地點,做例行事務,無須費力、勞神,只要按表操課、行禮如儀,待在裡面既穩定又安全;如此一來,生活陷於不斷的循環、重複中,時間也隨之分分秒秒的消逝。

一個人的成長,始於離開自己的舒適圈。踏出界線之外,以全然未曾有過的新角度去體驗事物,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此,不必害怕「空白時間」,因為它也正是「不設限」時間,只要善加運用,或許會發現──那些蘊藏著的無限的可能。@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有一天,我和地產大亨蔡董在辦公室泡茶,蔡董突然問我:「峰源,你覺得自己很會賺錢嗎?」
  • 很多創業家、作家或思想家都有這樣的習慣,就是每天與自己對話,藉此反思和自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與能力。因此,只要我們願意勇敢質問自己、正視不足,就能在日常生活或在職場上克服一切難關。本文摘錄《商業內幕》7則精練實用的每日自我提問範例,供讀者參考。
  • 對觀眾的反應,我不感到驚訝,因為對多數人而言,電影一直是一種娛樂,是一種情緒的出口,但對侯孝賢而言,電影是一種藝術,是一個美學的入口。
  • 電話那頭傳來顫抖氣怯的聲音:「醫生,我突然天旋地轉,無法站、坐、躺,眼冒金星,吸不到氣,心跳很快,快跳出來了,而且全身冒汗、無力,胸口很痛,走一步都很困難。」她魂飛魄散的,斷斷續續的,很吃力的把話講完。這些現象與眩暈症、心肌缺氧的狀況很像,可是她以前並沒有這些問題。
  • 「有夢最美,築夢踏實。」夢想是實踐完美生活的動力;也是使自己更奮發向上的要件。實現夢想的過程雖然可能艱辛,但若因害怕而裹足不前,那夢想永遠只能是夢想。
  • 怎樣分辨普通的焦慮情緒和焦慮症?
    挫折感是由於無法改變或達成某件事情,而造成的憤怒、焦慮、煩惱等情緒感受。挫折感的產生原因可能很複雜,有時甚至無法找出它來自何處。然而挫折感會侵蝕我們的心緒,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脫出常軌。
  • 走出舒適地帶,正是學習契機。在此過程中,穩住自己才能真正排除壓力。(公有領域)
    從醫學觀點看,壓力過大或導致身心失衡,不過耶魯大學近期研究表明,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承受壓力時,大腦會啟動學習機制。倘若我們能掌握內在的「高壓開關」,便能將壓力轉化為正向動力,有效學習。
  • 這幾年,台灣景氣停滯,產業不成長,很多人陷入中年迷思。不少我帶過的部屬找我談中年以後的生涯和生活。我覺得人過四十,要做到「兩出三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