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古代妝容真這樣?聽面靨、斜紅、花鈿的歷史

文/愛麗

好萊塢真人版《花木蘭》的預告片出來之後一片爭議,那歷史上的女子妝容到底什麼樣?從古畫、文物和史籍中找答案吧。

大家好,我是Ally。今天我化的是一套典型的唐朝的花鈿妝,你可能經常在電影和電視作品中見到演員的額頭上有這樣的裝飾,它的名字叫花鈿。我臉上的這幾個裝飾,每一個裝飾都有它特別的叫法,我就來講講古代婦女臉上這些裝飾的名稱和歷史由來,以及它們背後蘊藏的有意思的故事。

花鈿、花子、花靨

首先最常見的花鈿是在眉心的部位,叫花鈿、花子或者花靨。

最常見的花鈿是在眉心的部位,叫花鈿、花子或花靨。(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花鈿起源於南朝宋武帝的女兒壽陽公主。有一天天氣晴好,壽陽公主在宮裡觀賞梅花。公主累了,隨意地躺在含章殿的屋簷下打盹,一朵梅花悄悄地掉下來,正好落在了公主的額頭上;公主醒來之後,臉上留下了五瓣梅花的印記,而且拂之不去,三天之後才洗掉。宮女們看了都覺得驚奇,紛紛效仿,於是就形成了後來的梅花妝。

這雖然是一個美麗的故事,但是壽陽公主是南北朝劉宋時期的人物,在那之前東晉時期的名畫《女史箴圖》裡,婦女額頭上就已經有花鈿裝飾了。

《中華古今注》裡說,「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再往前,戰國時期楚墓中出土的彩繪女俑臉上已經有裝飾性的圓點了,所以說花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可能由於壽陽公主的緣故帶起了梅花妝的風潮,後來在眾多的花鈿形狀裡梅花圖案一直是非常受歡迎的。除了圓點和各類花卉之外,花鈿還有動物、昆蟲、星星、月亮、水滴、銅錢和各種抽象的圖案。

在顏色上,主要是紅色、黃色、翠藍和翠綠色比較多見;在材質上,可以直接畫上去,也有用紙張、花瓣、蝴蝶、蜻蜓翅膀、小鳥的羽毛、金箔等等貼上去的。人能想到的,只要好看都可以裝飾在臉上。

到了晚唐時期,甚至出現了花鈿貼滿臉的現象,五代十國時期的詞人歐陽炯在《女冠子》中寫道:「薄妝桃臉,滿面縱橫花靨。」

斜紅、曉霞妝

另外一個常見的裝飾部位是在太陽穴位置,叫斜紅或者曉霞妝。

另外一個常見的裝飾部位是在太陽穴位置,叫斜紅或曉霞妝。 (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五代後蜀的詞人張泌在《妝樓記》中記載:「夜來初入魏宮,一夕,文帝在燈下詠,以水晶七尺屏風障之。夜來至,不覺面觸屏上,傷處如曉霞將散,自是宮人俱用胭脂仿畫,名曉霞妝。」

大意是,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有個寵姬叫薛夜來,她剛剛入宮還不太熟悉宮裡的情況。一天晚上,曹丕正在燈下讀書,四周都是七尺高的水晶屏風。薛夜來沒注意就撞到了屏風上,鬢邊血流不止,傷處看起來好像朝霞將散的樣子,即使痊癒之後也留下了像新月一樣的疤痕。

這非但沒有讓薛夜來受到歧視,反而因為她的針線手藝很厲害,受到曹丕的賞識。所以,宮女們紛紛效仿她,用胭脂在臉上化曉霞妝。後來,這種裝飾也被稱為斜紅,在唐代的畫作和陶俑上尤其多見。

面靨、笑靨、靨鈿

另外一處是在面頰上酒窩的位置點的兩個紅點,叫面靨、笑靨或者靨鈿。

另外一處是在面頰上酒窩的位置點的兩個紅點,叫面靨、笑靨或靨鈿。(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靨鈿這個名字起源於三國時期東吳的廢太子孫和及他的寵妾鄧夫人。東晉的王嘉在《拾遺記》中記載了這個故事,說孫權的兒子孫和寵愛鄧夫人,常常把她抱在膝蓋上。一天晚上,孫和在月光下揮舞水晶如意,碰傷了鄧夫人的面頰,血流滿面。

孫和趕緊叫來禦醫製作藥膏,禦醫說,用白獺髓、玉屑和琥珀屑調和在一起,就能去疤痕。孫和於是用百金懸賞天下,得到了白獺的骨髓。結果,琥珀粉用得太多,鄧夫人敷完以後,在臉頰上留下了赤紅色的斑點,孫和卻認為她看起來更俏麗了。孫和的其他姬妾凡是想邀寵的,只要在臉上點了紅點就能成功,最後就演變成一種媚俗。

到了唐代,面靨、斜紅和花鈿都成為了當時化妝的基本步驟;再往後到了宋代,花鈿變換了一種形態,宋朝的皇后和貴婦們喜愛將珍珠貼在臉上,稱為「珍珠花鈿妝」,花鈿、斜紅和面靨的位置一樣沒有改變;元朝和明朝婦女在重大場合也還是會貼花鈿;到了清朝,花鈿不再流行,只有小孩子會在額頭上點紅點了。

宋朝的皇后和貴婦們喜愛用珍珠貼在臉上,稱為「珍珠花鈿妝」。(Ally愛麗授權視頻截圖)

漢代的劉熙在《釋名》中還提到了另外一種說法,天子和諸侯的姬妾們在月經來潮時,為了表示不能侍奉君王,在臉上用紅點來標識。

也有人認為花鈿是受到中亞和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文化中因為篤信佛法的緣故,一直都有在額頭上做裝飾的習俗,這個區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眼或者第三隻眼的位置。印度朋友還告訴我,印度婦女在眉心點紅點,代表著她已經成婚。

其實,我很想試試看在臉上貼珍珠,不過感覺稍微動一動就會掉下來,所以說作為皇后,還真是要時刻保持端莊的儀態和表情才不會出錯。

相關影片

本文由愛麗Ally授權刊登。點閱更多視頻

責任編輯:蘇明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