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代守忠魂 372年創義舉

李玉霄

人氣 12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27日訊】如果沒有老伴焦立江的提醒,在每一個來訪者面前,佘幼芝都會在絮絮叨叨的述說之后,開始流淚,并且很難再平靜地說下去。所以,對佘家這位第17代守墓人的采訪最后往往都變成由老伴焦立江代述。

63歲的佘幼芝是住在北京市崇文區東花市斜街52號院內的一位普通老太太。372年前秋天的那個風高月黑的夜晚,她的先祖佘義士(名字無從考證)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將冤死的民族英雄袁崇煥的首級從朝廷高高的旗杆上偷了下來,埋在自家院內,日夜守護。此舉被后人稱為“冒死葬忠魂”。也就是從那時候起,原來在袁崇煥帳下做過多年謀士的佘義士隱姓埋名,帶領佘家的老小開始了守墓義舉。

300多年雨打風吹去,多少人世滄桑、世事更迭無從歷數,而為冤屈忠魂守墓的義舉未從間斷,直至現在落在了這位左腿微跛、腳步踉蹌,甚至有點弱不禁風的老太太身上。

但是今年5月,佘家的守墓出現了變數。按照區政府的規划,袁崇煥祠、墓所在的廣渠門一帶要進行危房改造,文物部門將重修袁祠和袁墓,而佘幼芝一家要搬出居住多年的祖宅——袁祠。這意味著,佘家特別看重的維持了372年的与袁墓比鄰而居、形影不离的守墓方式,將無法繼續。

在零散的講述中,佘幼芝和焦立江反复說,重修袁祠袁墓,是佘家的夙愿,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們跑了24年,等了24年。但是,當這一天真正到來,而他們又必須搬走時,作為佘家后人,他們知道延續300年的家族事業自此而休。

關注佘氏家族的百年守墓,不能不回溯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的忠魂遭冤。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明万歷47年(1619年)中進士,授福建邵武知縣,“為人慷慨負膽略”,“以邊才自許”。万歷45年,努爾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關。天啟二年(1622年),明軍廣宁大敗,13万大軍全軍覆沒,40多座城失守,明朝邊關岌岌可危。就在這一年,袁崇煥挺身而出,投筆從戎。

4年之后,袁崇煥帶兵1万人駐守宁遠,努爾哈赤率兵13万,前來攻打,大敗而回,努爾哈赤被明軍大炮打傷,不久郁郁死去。這是雙方長期交戰中,明軍取得的首次胜利。后來,袁崇煥又接連擊敗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聲名大震。

崇禎即位后,拜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兼薊、遼督師。崇禎2年(1629年),皇太極率領大軍,繞過袁崇煥駐防的遼東,直抵北京城下。袁被迫千里馳援,以九千士兵与皇太極10多万大軍對陣于廣渠門外,袁本是儒將,但此時也披上甲胄,臨陣督戰,并擊退后金軍隊。但是,生性多疑的崇禎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認為袁是內奸,將袁逮捕入獄。次年8月16日,46歲的袁被以極刑凌遲處死。

由于京城百姓听信袁崇煥為內奸的說法,對其無不恨之入骨,于是,袁崇煥的行刑場面極為慘烈,明末散文家張岱的《石匱書后集》有詳細記載:“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

劊子亂扑,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

据史料載,在行刑過程中,袁崇煥長嘆不已,雖然皮骨已盡,但“心肺之間,叫聲不絕,半日而止”。

就是在這天晚上,佘幼芝的先祖冒死將袁崇煥准備“傳視九邊”的首級偷回家中。

袁崇煥的死,預示明朝滅亡的臨近。“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征決矣。”

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清人根据《清太宗實錄》編寫《明史》時,袁崇煥的冤屈才大白于天下,而這時已經是150年后了。

袁崇煥的忠義令后人扼腕,佘氏家族對忠義之士在天之靈的守護也是義薄云天。佘義士自偷葬袁崇煥首級后,就辭官不做,臨終前給后世子孫留下了遺訓:一不許再回廣東老家,要世世代代為袁大將軍守墓,二不許做官,三不許不讀書。從此,佘家后人開始了對袁崇煥墓的秘密守護,直到乾隆年間,守墓才轉為公開,他們也才得到世人的敬重。

5月21日傍晚,佘幼芝老太太說,三百多年來佘家的17代輩輩單傳,但是每一代都記著忠義二字,都恪守祖訓,与袁大將軍墓朝夕相伴,沒有离開半步。

也是在乾隆年間,袁墓得到修繕;民國初年,由康有為出面,各界人士在袁墓旁建立袁祠。建國后,毛澤東曾批示保護袁墓,不得動遷,當年北京市政府還撥款修飾。

“文革”期間。袁墓被“紅衛兵”砸得了無痕跡,由于傳言墓中埋的人頭是金子做的,有人甚至將墓地翻了底朝天;十几戶不同背景的人家擠進了袁祠,使這個專門用來憑吊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大雜院;墓園被辟為學校操場;佘幼芝一家也被赶至原先的羊圈里居住了。

1978年,佘幼芝開始為修复袁墓袁祠奔走,請求有關方面遷出借住人員,修复重建袁墓袁祠。1984年,袁墓袁祠被定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她多方奔走的第一個結果,但是袁祠依然是大雜院,并且越來越擠,而袁墓則仍然蕩然無存。

也就在這個時候,她和丈夫焦立江之間產生了矛盾。焦立江說,“文革”期間住進來很多街坊,人多了必然有矛盾,他想搬出袁祠,离開袁墓,住到別的地方。但佘幼芝堅決反對。“我在勁松、万壽路、北池子等地看了好几個地方,也把她拉去了。我問她房子怎么樣,她說不錯。我問那咱搬不搬,她說不搬。我向她施加壓力,她就是不同意。我們倆都到了鬧离婚的地步。”

當時的佘幼芝心灰意冷,寫下一首詩,其中有一句“苦守靈園三百載,誰知我氏心中情”。現在,夫婦二人回憶起這一段時,欷虛欠不已。

是不斷上門憑吊和訪古的各方面人士改變了焦立江的看法。他說:一開始我在旁邊听著,不插嘴。來訪者身份不一樣,我听多了,才知道這前前后后几百年的事情,她很少跟我說啊。我后來就幫她寫材料,一起向上跑。我白天講課晚上備課,等孩子們睡覺了,再開始整理材料,實在忙不過來,就把我弟弟找來。我弟弟看了袁將軍的歷史資料,哭了,他就一邊哭著一邊幫著我們整理反映材料。

1992年,文物部門撥款5万元,在原址重建袁崇煥墓,佘幼芝倍感欣慰,文物局要雇人清掃墓地,她說那樣國家還要花錢,還是由她自己清掃。

今年黃曆新年前后,佘幼芝和老伴焦立江得知政府要遷出袁祠內的18家住戶,全面整修袁祠,壓抑多年的心情開始輕松起來。但是5月9日,有關部門找他們交流意見時,告訴他們袁祠修复后,要開放接待游客,佘家人不能住在里面了,考慮佘氏家族300年守墓的義舉,文物管理部門打算聘請佘幼芝為袁祠袁墓終身顧問。

5月21日下午兩點,佘幼芝習慣性地在脖子上挂上月票,由老伴陪著去拆遷辦簽訂拆遷協議。協議規定,5月24日之前,佘家必須從居住近400年的袁祠搬走。當工作人員把協議在桌上鋪開讓她簽字時,在桌邊站著的老人搖晃著,兩手摩挲著桌面,慢慢地而又很快地哭了起來,終于還是站立不住,退回沙發坐下,哭聲越來越大,老伴焦立江在一邊急急地說:“你看你看,我們原先不是說好了嗎?你怎么又這樣了?”

──原載《南方周末》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忠義仁勇發揚祖訓
“忠義可風”發揚洪門精神 ------ 洪門致公堂春宴不忘助人
北京﹕大二學生持仿真槍夜闖女生樓
韋拓:從下滑到坍塌 國足告別世界盃之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