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自信易焦慮 如何引導孩子走出失落情緒?

作者: 童童老師

人氣 1029

由於自信心指的是自我評估系統的偏差程度,因此過高或過低的偏差,都會造成我們誤判自己的能力,而造成後續的影響,比如低自信心帶來的焦慮、自我懷疑、或者過高自信心所帶來的盲目、過度肯定等。

而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人格特質,彼此的能力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所處的環境不一樣的影響下,就可能出現不同的心理狀態。本節的重點,就是想帶大家來討論,如果自己的孩子是處在不同的心理狀態時,可以如何幫助孩子調整狀態!

類型一

這組合乍看之下超級矛盾,孩子都因為低自信覺得自己做不到了,為何最後的整體狀態還會覺得自己都很好呢?

但大家不要忘了喔,自我評估系統中,就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社會回饋,另一個則是預期與結果的落差。

高自尊卻低自信的孩子,即容易因為「社會回饋」與「預期與結果」不平衡,使得自己覺得整體來說很好,卻又無法評估自己能力的狀況。

比如說,當孩子面對任務時,家長只有在旁鼓勵「你什麼都很好啊!你最厲害了!」卻忘了引導孩子評估自己的能力。因此一旦結果卻不如預期時,孩子也無法藉由自我評估,找出自己優勢及弱勢的地方。

也因為如此,當做不到的時候特別容易放棄,卻也不想接受別人的協助與幫忙,甚至因而出現許多衝突。如果孩子是上述特別愛面子的狀態的話,我們該如何協助孩子呢?

1.稱讚孩子,要連結稱讚他的原因

第一件我們可以修正的事,就是稍微調整一下稱讚孩子的方法:將稱讚的原因講出來,而非只有稱讚你好棒。

比如稱讚孩子打掃乾淨時,指出明確的稱讚點:「你有特別注意角落,把角落掃得很乾淨。」此時孩子就會知道是因為自己多注意而得到能力上的肯定。

2.找出要加強的能力,並教孩子設定合適的預期

即使同一個能力,也容易因「社會回饋」及「預期與結果」不一致,而出現不平衡的狀態。

比如在家裡,的確弟弟就是因為年紀還小,所以能力跟哥哥有落差;而哥哥也覺得自己什麼都比弟弟強,因此覺得自己最厲害(導致高自尊)。

但哥哥在上學後發現,其實有許多事情跟自己預期的不一樣,如許多學習上的目標沒辦法第一次就成功,或者無法做得跟同學一樣好,所以無法肯定自己是否能完成目標(低自信的偏差),因而造成「高自尊卻低自信」的狀態。

而在此情境中,由於社會回饋的因素(兄弟年紀)是我們無法改變的部分,因此,我們就可以從「預期與結果」的部分來著手。

比如哥哥在學校踢球總是踢不進球欄,而其他同學都可以,因此要上體育課時總是特別緊張,卻又不願意老師教他時,我們就可以與孩子討論如何設定合適的預期。

比如先將「預期目標」設定在可以一邊踢球一邊跑步這件事情上,當做到時,再將目標調整至踢進球欄。如此一步一步的調整,才能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現在的能力可以做到什麼事,而又可以靠什麼努力達到下一階段的目標。

3.練習歸因的技巧

「歸因」指的是如何歸納事情發生的原因,常見方式有二,一是「外歸因」:這樣的結果,都是別人問題、都是環境不好,而將事件發生的原因完全推向外在;另一種則是「內歸因」: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都是我自己不好,所以都是我的問題。

但高自尊卻低自信的孩子在問題發生時,由於不覺得自己有哪邊不好,因此就容易出現用「外歸因」的方式來釐清問題。

「都是你不好,所以我才沒完成!」

「我沒有錯!都是別人的問題!」

此時由於不斷地外歸因,孩子也不會檢討自己,無法評估自己有哪裡需要加強,因而出現類似的循環。

若平常有帶著孩子練習歸因的機會,就可以讓孩子知道,其實也可以從自己身上找答案!不過由於愛面子的狀況會不斷地影響孩子內歸因的意願,因此初期練習時,我建議可以先從「假設性的情境」開始練習。

類型二

這類型的孩子其實很常見,因為大腦本來就會傾向做出過於樂觀的評估。但當我們發現結果與預期有落差時,就會出現情緒波動,此時如果情緒調節的能力較差,孩子就會出現從原本「胸有成竹到輸不起」的高強度對比狀況。

面對孩子總是自以為是,卻在失敗時崩潰不願意再嘗試的狀況時,可以怎麼引導孩子呢?

1.不要過早讓孩子接觸「輸贏」的遊戲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挫折忍受度可以藉由不斷地讓他習慣失敗而越挫越勇,進而提高挫折忍受度,因此與孩子練習的方式,就是不斷地讓孩子輸掉遊戲或失敗,並告訴他:「輸了沒什麼!」

但試過這個方法的家長都知道,孩子要不每次越哭越大聲、要不真的開始無感,根本沒有達到訓練挫折忍受度的目的。

甚至當孩子還沒有練習好調解自己情緒的能力,就讓孩子過早接觸輸贏的遊戲時,孩子就只會在反覆的失敗中覺得失控,而使得因挫折而出現的難過情緒,變成更難處理的生氣情緒。

因此,我通常會建議在五歲,甚至六歲以前,孩子情緒調控能力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時,盡量先不要跟他玩輸贏的遊戲喔!

2.將注意力導向贏過「自己」,而不是與「別人」比較

即使不與孩子玩輸贏的遊戲,還是可以與孩子練習挫折忍受度喔!

練習的方式,就是與孩子討論怎麼贏過自己。比如選一款桌遊,第一次的時候孩子得到三分,在玩第二次之前,先與孩子討論「你覺得怎麼做,我們可以得到超過三分,贏過第一次的你呢?」

而如何贏過自己的訣竅,就是靠著發現自己可以改進的地方,並想出解決的策略,再試一次!這樣的引導,就是在告訴孩子不管你覺得自己有多不好,我們都有方法或方式可以幫自己。

3.同理孩子失落的情緒

當然,在挫折忍受度的訓練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讓孩子知道失敗了不可恥、以及難過是非常正常的事。

類型三

當孩子處在低自尊、低自信、低挫折忍受度狀態時,最有可能來自兩種原因:一是家長不習慣肯定,並回饋孩子價值,二是孩子能力上的確有所不足。

第一類型的家長通常也會以比較「威權」的方式引導孩子:「我要求的事情你就是要做到!」因此孩子總是得不到肯定、容易自我懷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哪裡好。這類型的家長,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方式:

1.試著評估孩子的能力

許多家長其實也不是要故意以威權的方式引導孩子,只是沒有習慣考量孩子的能力狀態。

比如孩子上一整天的課已經很累了,還要孩子一回家就把功課寫完。想想上了一整天班的我們,也不太可能一回家就又繼續處理公事,對吧?

因此,當我們對孩子要求的時候,請試著提醒自己:孩子沒辦法完成事情時,除了「不願意」做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可能的方向,就是他們可能「能力不足」!

當我們知道孩子不是不願意做,而是能力不足時,就可以試著調整目標,或帶著孩子補足能力上的不足,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孩子喔!

2.注意自己的表情

我們都是社會化的大人了,因此會習慣隱藏自己的情緒,並控制自己不要表現表現太多在表情上。

但孩子主要是靠著大人的表情當作社交回饋,此時,「表情」與「溝通語言」的一致性就非常重要喔!所以下次鼓勵孩子時,記得也加上一個大大的微笑吧!

第二種讓孩子低自尊、低自信的原因,就在於孩子本身可能的確能力不足,而這也是許多臨床上常見,發展遲緩的孩子容易出現的狀態。

由於他們本身能力有限,使得他們不容易達到目標,也因此常有「想做但做不到」的狀況。如果孩子是因為上述原因的影響,可以參考以下幾點:

2-1.第一次時,就要讓孩子百分之百成功

這類型的孩子不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因此在嘗試新活動前,他們就預期自己會失敗,甚至會因為在意旁人的關注,從一開始就處在完全放棄的狀態,連試都不想試。

當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態時,「讓孩子知道其實自己是有能力的!」就非常重要了喔!方法也很簡單,只要讓孩子在第一次做事時,保證他百分之百成功可以了。

比如先挑一個孩子十分有把握的活動,成功後再讓他試試看較為困難的任務,孩子嘗試的意願也會比較高!

或在孩子第一次嘗試較難的任務時,提供較多的協助、將活動分級成較簡單的版本等,都是可以試試看的方法!

2-2.讓孩子有機會贏得你的注意力

接著,讓孩子知道該如何獲得社會回饋也非常重要!

比如平常就可以給孩子一些指配的小任務,讓他在完成後(如晚餐幫忙端盤子等)再給予稱讚,讓孩子知道其實自己還是有能力獲得肯定的!

2-3.促進精細動作能力—讓孩子有掌控感

當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完成事情時,就無法擁有「掌控感」。而讓孩子對於某些事物更有掌控感,並知道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完成,以及有方法可以克服困難,對孩子的自信心而言非常重要!

至於要挑什麼練習來讓孩子有掌控感,我會建議可以先從精細動作的訓練開始,比如拼樂高積木、練習用剪刀剪下卡通人物的紙卡等。

等到孩子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想做的事情,就會越有掌控感,自信心也會逐漸地增加!

本文摘自《撞牆教養學:用12個練習理解孩子,將衝突化為溝通的轉機》如何出版社

.小孩難教?別讓「對愛匱乏」毀了你的孩子
.成功教養歷程:解救沉迷電子產品的孩子
.培養聰明自信孩子 心理學家推薦「權威育兒」

責任編輯:陳真◇

相關新聞
孩子不喜歡被碰觸 專家:可以用「玩」來改善
我如何教孩子追隨我的腳步成為企業家
如何有效地跟孩子一起調節情緒
讓孩子在家感到安全和愛的八種方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