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運動迷較易養成運動習慣

運動迷對支持球隊的狂熱可能是養成運動習慣的機會。圖為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9日擊敗樂天桃猿隊,拿下年度總冠軍。(中央社資料照)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2年11月11日訊】(大紀元記者賴玟茹台灣台北報導)養成運動習慣能帶來健康,這事為人所知但未必都能做到。專家表示,人的本性就是安於現狀,如何「改變行為」是養成運動習慣的關鍵,運動迷對支持球隊的狂熱可能是一個潛在養成運動習慣的機會,經由一項日台合作的研究顯示,這確實能夠提升運動量。

運動迷對支持球隊的狂熱可能是養成運動習慣的機會。圖為中華職棒總冠軍賽8日舉行第三戰,吸引逾1萬名球迷為支持的隊伍加油打氣。
運動迷對支持球隊的狂熱可能是養成運動習慣的機會。圖為中華職棒總冠軍賽8日舉行第三戰,吸引逾1萬名球迷為支持的隊伍加油打氣。(中央社資料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聘教授廖邕表示,關鍵是如何改變「人的行為」,如何讓從來不運動者開始運動的關鍵原因也與人的本性「維持現狀」有關。人們容易安於現狀,做事情都會循著慣例進行,所以就越難改變,舉例而言,對於進行心臟繞道的手術病人,醫生在術後都會提醒病人要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最後仍僅有一成病人的生活習慣有所改變。

人也會衡量利益而改變行為。廖邕表示,以健身來說,無法立即見效,需要幾個月才能看到成果,但人們在過程中很容易放棄運動,有些人會轉往醫美、吃藥,因為這些作為相對容易也能看到立即效果。

民眾愛好運動賽事是否能增加運動動機?廖邕表示,這是個有趣的議題,過去大家都很喜歡看奧運等賽事,但「看」跟「做」仍有極大落差,且相對於運動員做高強度運動,觀賞者可能都是坐在家裡觀看,甚至有時會有不健康的飲食行為,所以觀賞運動賽事可能也間接存在健康問題。

廖邕說,另有國際研究顯示,雖然奧運主辦國會有很多當地居民觀看奧運賽事,但仍無法提升其整體身體活動量。從行為觀察,運動迷對支持球隊的狂熱可能是一個潛在養成運動習慣的機會。此外,各種年紀、族群都很喜歡遊戲、競爭,「遊戲化」元素或許也是增加行為改變成功率的方法。

廖邕分享,他日前與日本東京大學合作一項研究,對象為日本職棒球迷,以手機計步概念開發出「日本職棒太平洋聯盟計步比賽(Pa-League Walk)」應用程式,在日本職棒賽季九個月期間,雙方棒球隊員比賽當天,球員也同步進行計步比賽。

廖邕說,經擷取官方Twitter留言發現,當中有日本棒球迷留言「我今天幫球隊多走1,200步」。廖邕表示,「這真的很有趣」,球迷為當天走1,200步感到開心,是為了散步比賽而非增進自身健康。此外,應用程式也設計每走1萬步就能隨機抽取球員卡片,該功能推出後,達成1萬步者瞬間提升三成,且應用程式的下載次數逐日增加,直至日本職棒賽季結束。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及收入等因素,使用這項應用程式者能夠提升活動量,經後續統計,其中有25%原本是「無意圖期」的運動對象,另有23%是「有意圖期」的民眾。

廖邕向《大紀元時報》表示,民眾想要運動與動機有關,若能找到喜歡的事物或具歸屬感的群體都會提升動機,像是棒球迷因為喜歡棒球,希望球隊贏,不希望輸給其他球迷,這種方式有點像是勾住球迷,讓他們運動,這是蠻有效的策略。

不過,賽事結束後,維持運動習慣仍存在困難性。廖邕坦言,若未來能夠設計休賽季的相關誘因,相信也會是有效的做法,將可成為增加運動方式的潛在策略。◇

責任編輯:林勤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