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藝傳薪】西田社創立者:這個時代值得省思

人氣 210

【大紀元2023年07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黃捷瑄台灣台北報導)電視布袋戲曾在1970年代,以97%的收視率「轟動全臺」,鑑於看電視布袋戲長大的小孩已經不識傳統之美,三名臺灣大學教授陳金次、楊維哲、李鴻禧倡議成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喚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

西田社之名取自戲神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1985年,其創立宗旨云:「本會旨在傳承細緻典雅的布袋戲,喚起社會大眾對傳統戲曲的情懷,重振傳統人文精神,為傳統戲曲的再生與展望,開拓出一條寬廣的道路,並經由對民間傳統的再認識,探索出傳統文化的生機及其對當前整體文化的發展與影響,促成當代中國人,懂得尊重傳統,關懷本土,進而對本土文化作更深層的反省與思考。」三十多年過去,這些話不僅沒有褪色,反而更加迫切。

農村的追劇生活

1950年代,舊稱「加蚋仔」、今南萬華東園街一帶還是農村。臺大數學系退休教授陳金次成長於新店溪旁的村落「下庄仔」,他小時候最大的娛樂,就是跟著布袋戲劇團「追劇」。

「民國四十幾年台彎社會還保存很多傳統的元素。以前農閒,蘿蔔豐收、神明生日,就會請戲班來演戲,戲曲是當時唯一的消遣。我小時候就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陳金次對《大紀元時報》說,「布袋戲演的都是連續劇,看了以後就會入迷,今天在哪裡演,下課就和同學爭先恐後往演戲的地方跑。」

當時一場布袋戲至少演三小時。在台北的眾多戲班中,「小西園」最讓陳金次印象深刻。

「小西園主演許王是了不起的演師,他有那種天分。他演戲的時候很投入,所以你會入他的戲。例如《火燒紅蓮寺》,洪熙官這一邊碰到白眉道長,節節敗退,把至善和尚請出來,至善和尚的工夫一流,出來要跟白眉道長對決。兩個戲偶對決的時候,那個鑼鼓聲一敲。你在底下看,你會顫抖。別人的戲不會,他的戲不一樣。」陳金次如今說來,仍像昨天一樣清晰。

這位資深戲迷接著說:「你要演得能夠吸引觀眾,你本人要投入進去。比如演程咬金,你要講一些莫名其妙的話,不能去死背一種東西,肚子裡要有東西,即興式的。」

對抗地心引力 小戲偶完勝真人

布袋戲偶在翻、轉、跳躍的動作上格外靈活,打鬥可以激烈但不殘忍,節奏比人戲更緊湊。戲偶還能有動物、神仙、鬼怪的造形變化,這些都是人戲所比不上的。

「電影對決也很吸引人,但那比較冷冽。布袋戲的對決是很熱鬧、鑼鼓喧囂的,隨著音樂的節奏,你會緊張,你會顫抖。」陳金次回憶,「至善和尚與白眉道人打得難分難解,至善和尚使出絕招『千斤頭』撞下去。他一撞下去啊,對手就很難受。白眉道長的肚子很厲害,他的肚子是『萬斤肚』。撞上去的那一剎那,那種爆發,我在其他劇種是很難看到。」

對於偶戲的最大特色,陳金次說,「人戲不管京劇或歌仔戲也好,因為人的動作受地心引力限制,人跳不高,也沒辦法做出很誇張的動作。另外,人出場、入場總是有一些規矩,沒有辦法壓縮,但是戲偶就可以壓縮、可以膨脹,然後可以爆發,布袋戲就是有這種張力,對年輕的我是非常難忘。」

偶戲的最大特色在於不受地心引力限制,能做出很誇張的動作。圖為2023年2月12日,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於台北演出《小八義-八卦連環陣》,主演:李奕賢。(黃捷瑄/大紀元)

他舉例,主角在很安靜的場合處理一件事情,忽然外面金光一閃,其實只是一條道具布閃過來,那個效果就出來,「欸?有什麼事情?」人戲就沒辦法這樣,布袋戲有很多獨特的藝術表現,特別吸引人。

布袋戲有很多獨特的藝術表現,例如紅黑道具布在彩樓的上半部的「三光窗」閃過,預示劇情轉折。圖為2023年2月12日,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於台北演出《小八義-八卦連環陣》,主演:李奕賢。(黃捷瑄/大紀元)
布袋戲比人戲更擅長表現動物、神怪的劇情,兩個妖怪由人形變為青獅(左)及老虎(右)。圖為2023年2月12日,陳錫煌傳統掌中劇團於台北演出《火雲洞》,主演:陳冠霖。(黃捷瑄/大紀元)

傳統與現代的衝擊

轉眼六、七十年後,農村變都市,經濟轉型為工商業,人們的娛樂從圍繞著廟會走入電視螢幕時代,現代文化挾著技術與經濟優勢衝擊著傳統文化。

「有時候時代的變遷讓你覺得很陌生,穿破褲子就覺得很時尚,而且它是主流,還很有『精神』。」對於近代台灣社會的變遷,陳金次有感而發。

陳金次談起一段往事。1970年代,他的一位同事赴美留學,特地錄了一卷電視布袋戲,希望能向外國朋友介紹台灣文化,在一次聯誼會上,他把錄影帶拿出來放給外國朋友看,擴音器揚起『叮叮叮董!叮叮叮董!』那是「藏鏡人」出場時的配樂、《命運》交響曲的片段,一位外國朋友看完後很認真的跑來問道:Is that your culture?(這是你們的文化嗎?)。同事語塞,一時答不出話來。

李天祿看戲偶「入神」

為了保存與推廣傳統布袋戲,西田社不僅搶救傳統戲偶,記錄老藝師的口述劇本,進行研究,也舉辦推廣教育活動。

陳金次回憶,布袋戲演師李天祿曾經對他說,演戲之前要先看戲偶,看到「入神」,「入神」以後演出來的戲「如有神助」,觀眾就容易入戲。

台北偶戲館收藏的傳統布袋戲戲偶,左為「鬚文」(1930年代),右為《三國演義》人物(1930~40年代)。(黃捷瑄/大紀元)

「當然,戲偶能讓演師入神,演出好戲,那戲偶的雕刻師一定是個了不起的藝術家!」陳金次說。

早期傳統布袋戲從福建泉州傳入臺灣,最受歡迎的戲偶是出自泉州雕刻師江加走(1871-1954)之手。他擅長將人物的性格表現在偶的造型上,因其住泉州花園村,他刻的戲偶被稱為「花園頭」,是各界爭相收藏的對象。

陳金次形容,「江加走不但把一位年近花甲的老婦人歷經的歲月滄桑刻出來,他刻的戲偶恍若有神,是一位具有高尚女德的老婦人,在她面前不可造次!他刻的媒人婆鬢角貼著藥膏,嘴角長了一顆黑痣,看起來就能言善道,市井味十足。他刻的武生天庭飽滿,鳳眼劍眉,雄姿英發,氣吞萬里,把傳統中國人的英雄人物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刻的花旦,荳蔻年華,秀外慧中,如將放的含露芙蓉,在晨光中嫣然輕舞,又如新夏初開的幽蘭,素樸中自有盈盈暗香。」

但是到了1970年代,戲偶已滲入西方文化的影響。陳金次說,「戲偶受西方美學影響,遂轉化成不中不西,濃眉大眼,武生像個洋娃娃,毫無英氣可言。晚近出現的電視戲偶,更受現代動畫的影響,進入一種『非我非非我』的世界--我是東方人,偶看起來像東方人、又不像東方人。主角冷酷狂傲而帶殺氣,有些邪門。」

電視布袋戲中一個著名角色的出場詩云:「半神半聖亦半仙,全儒全道是全賢。腦中真書藏萬卷,掌握文武半邊天」。對此,陳金次感慨,「古今聖賢誰敢說自己是全賢?凱薩名言『我來,我看,我征服!』狂傲不可一世,但人畢竟是人,剃人頭者,最後還是被人剃了頭!有道是『真人不敢為天下先』,此兄如此誇張,或許是喝醉了酒吧!那戲偶有它迷人之處,可是總感覺有點邪門。當然它有很多粉絲,想想,這或許也反映這時代的某種苦悶吧!」

「所幸,近來也有些雕刻師,能掌握東方美學,在傳統的基礎上展現新頁,更創生機,值尊敬敬。」 陳金次話鋒一轉說道。

音樂創造美妙的氛圍

對於傳統布袋戲,讓陳金次最受感動的是1983年10月,小西園主演許王在台北青年公園「民間劇場」演出《鄭莊公掘地見母》。

故事描述春秋時代的鄭莊公,其母親偏愛弟弟,並且謀劃讓弟弟奪取王位。鄭莊公彌平弟弟的叛變後與與母親決裂,誓言「不在黃泉不見面」。非常孝順、管理邊界的官員潁考叔聽聞此事,就帶著野味勸諫鄭莊公。潁考叔替後悔的鄭莊公出了一個主意:在潁地挖一個地洞,讓鄭莊公與母親在「黃泉」見面,以除去不孝的罪名。

「後面這一段是文戲,穎考叔出場那一幕,北管樂起,殼絃聲揚,後場傳來『緊中慢』福路唱腔,曲調高亢,唱的人非常有功力,是朱清松老師(北管音樂家,小西園主唱)。鑼鼓聲中,一白面書生出場,肩上背著一隻大鳥,隨著音樂優雅行步。」陳金次讚歎道:「俊秀的戲偶,雄渾的北管,雅勁的唱腔,英姿的過場,優雅的口白,瞬間創造非常美妙的氛圍。這種美在其他劇種裡看不到。光是這一幕,竟讓我終生難忘。」

在傳統與創新之間,陳金次認為,「任何東西不會一成不變,但『變』應該有一個崇高的理想」,「要有自己的靈魂」,「其實我們的戲曲文化相當豐富多彩,例如電視布袋戲《相思燈》的配樂採南管創作,就是很完美的結合。」

西化潮流致民族文化斷層

近百餘年來,時代猶如一雙看不見的手,切斷人們與傳統的關係,不論語言、飲食、衣著、戲曲、價值觀……都是如此。

「迨自1915年,宣揚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以來,西風狂捲,其極端者更有廢除漢字之議,在此潮流下,一切向西看,以洋為師,以洋為美。」陳金次省思,「打排球是體育,中國武術不是體育。我們的小朋友從小唱《兩隻老虎》、《我是隻小小鳥》、《菩提樹》、《桑塔露琪亞》、《歸來吧!蘇蓮多》……很好!可是為什麼不讓他們也唱一曲《都馬調》,來一曲南管,一曲北管,一曲崑曲,一曲京劇?興來時更能吟一首唐詩?」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文化是多元的組合,以布袋戲為例,它需要具表演天賦的演師、優秀的戲偶雕刻師、後場樂師、服飾配件製作師,更重要的是懂得欣賞的觀眾。」陳金次期盼,「傳統文化若能在教育體制裡留有一席地,我們的下一代也不致對它有疏離感。失根的蘭花,開不出芬芳的花朵;文化斷層的民族,難創燦爛的文明。這個時代值得我們反省深思!」◇

責任編輯:施暮羽

延伸閱讀:

小西園掌中劇團|《白馬坡》 (1997)
https://youtu.be/Lp9athyFI-4

戲偶甩髮,蕩氣迴腸:屏東潮州新復興|《月唐演義》
https://youtu.be/qBrzBL3EGm8

▶▶全部【掌藝傳薪】文章

相關新聞
赴中參訪一帶一路 台灣私校恐遭紅色滲透
統測週末登場 若遇地震將依三原則因應
保障身障生升學 大專明年起須提供甄試名額
組圖:傅申教授古書畫鑑賞題跋紀念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