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絮語:河上的攔沙壩

  作者:青松
大自然好像有種神奇的力量,將一切融入一個美好的迴圈中。(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30
【字號】    
   標籤: tags: , ,

週末,帶孩子去附近的公園遊玩。

公園依山而建,中間有一條小河。小河兩邊種了高高矮矮、各色各樣的植物,一到花季顯得格外熱鬧。我們沿著小河散步,大人賞花,孩子們則去賞魚。

小河上建了幾處攔沙壩,用於攔截泥沙、調節水位。攔沙壩把小河分成好幾段,每一段看似相連但又相對獨立。攔沙壩在大人眼裡是實用的,在孩子眼中卻是有趣的。

孩子們很早就注意到,小魚的生活空間基本固定。它們在自己所屬的一段河水中游來遊去,很少跨越攔沙壩。小河的水面高過攔沙壩不多,小魚如果想到下一段,首先需要游到小河的最上層,穿過攔沙壩上湍急的水流,最後飛躍而下。

光是站在岸邊稍微設想下,就知道跨越攔沙壩對小魚來說是極度冒險的。大概是源於生存的本能吧,小魚多數留在自己的一段河水中安靜生活,悠閒而自在。畢竟,那裡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和食物,何必去冒險呢。

就這樣,攔沙壩構成了小魚家的分界,給小魚提供了一處安穩的場所。孩子每次到公園,都要奔跑在不同的攔沙壩中間,尋找那裡的魚主人,就像到不同的家庭去串門一樣。所以,大人賞花時,孩子們更多關注的是攔沙壩和小魚。

賞花雖讓人心情愉悅,但看到落花會讓人有些傷感。自從進到公園裡,我的視線便停留在枝頭,因為不想看地上或河上的落花。孩子們不管這些,跑在前面看一會兒看魚,一會兒歡笑。後來,他們跑回來,說發現了最有意思的風景。

我跟著孩子緊走幾步,到一處攔沙壩旁邊。原來,花瓣落到河上,隨河水下行。到攔沙壩處,浮花便被攔住了。慢慢地,浮花越積越多,在攔沙壩附近形成了一片花毯。難怪孩子們喜歡,我看著也覺得十分壯觀。猜想花毯下的小魚,一定也多了一份快樂吧。從沒想過,落花因為攔沙壩而沒有了傷感,像鮮花一樣給人驚喜。

每當在生活中遇到這樣的美好,都忍不住感歎大自然的包容。即便是不起眼的攔沙壩,也給這裡增添了許多樂趣。大自然好像有種神奇的力量,將一切融入一個美好的迴圈中。攔沙壩原本不屬於小河,但建好之後,小河便會接納,河水從上面流過,泥沙在那邊停留。河上的攔沙壩,漸漸成了一道風景……@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一年來太多改變與打擊,除了感慨更有許多領悟。人際的衝突風波、感情的執著不捨,其實都是同樣道理,理清一件事就理清許多事。面對挫敗與不公我們必須學會原諒,否則必會痛苦不堪;一個抑鬱寡歡的人反而會遇到更多不順心的事、碰到不順眼的人。原諒是一種風度,是一種修養,也是相互理解的潤滑劑。原諒更像一把傘,她會保護、幫助你在雨中前行。
  • 白居易的贈詩中,有「舉眼風光長寂寞,滿朝官職獨蹉跎」兩句,意思是說:同輩的人都陞遷了,只有你在荒遠地方蹉跎了歲月,虛度了年華。劉禹錫在酬答詩中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詩人把自已比做沉舟和病樹,固然有惆悵情緒,同時又十分達觀。
  • 我停下腳步,默默望著她,時間倏然靜止在這一刻,吵雜的人聲、火車引擎聲瞬間消失。她像得到什麼感應似的,突然望向車內的我,然後,我們四目交接……
  • 有時候我做得很好,我自己會感受到,因為教養會變成一件快樂不費力的事情,小孩的態度會更親切溫和,更願意守規矩和討我歡心。
  • 「為什麼偏偏在這個點上忍無可忍?」面對小孩我們總是有怒火難消的時候,這時候別急著就事論事,靜下心來審視一下自己的態度和心境,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很多人的確是因為開始教養小孩更深認識自己。了解自我一般有兩條路,一是傷痕、二是愛自己的方式,正視自己的情緒反應才會找到缺格的人生,進而填補也給孩子溫暖。
  • 父子
    一旦我們拆解對於自我的外在觀點,也就是外面世界投射在我們身上的要求和期待,剩下的那個我,內在的自我,本心具足,無需向外而求。經歷痛苦不安,我們可以選擇不要沉溺其中。就算失敗,我們也可以安然度過情緒風暴。我們的想法可以成就很多事。讓我們給它們足以展現美好的空間。
  • 「當形勢變得艱難、恐懼襲來時,想想那些為你鋪平道路的人,想想那些指望你為他們鋪平道路的人。絕對不要讓挫折和恐懼主宰你的人生。抓住任何的可能性,把恐懼拋到腦後。」
  • 其實,所謂的「善行」很簡單,就如早晨微笑打招呼,樂意分享自己的咖啡隨身包,順道幫同事拿傳真……,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就已經在點點滴滴養成善良好習慣,
  • 我們該如何照顧自己的大腦呢?這個問題令人望而生畏。縱貫性研究(longitudinal research ,這些研究會招募兒童或嬰兒,然後追蹤他們的一生)可能是一種絕佳方式,可確定跟保持大腦敏銳相關的所有因素,這樣的研究可幫忙釐清遺傳學、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由於現有基因工作方式所引發的變化)和環境的相對影響,例如:「失去連結的心靈」研究的證據顯示,我們成年後50%的智力可由童年的智商來解釋,在剩下的50%中,大約有四分之一歸因於我們的基因。這代表我們一生中的智力變化,有四分之三可歸因於生活方式,我們稱之為「可改變風險因素」。要收集足夠證據,來一一確定這些因素對大腦的影響,我們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書各個章節會探討大部分的重要因素,例如:運動、睡眠、性活動、社會關係、壓力和幸福感,以及我們的腸道微生物、營養與大腦活動;不過,最要把握的大原則可能是注意我們的整體健康,特別是控制所謂的輕度而長期的炎症。
  • 在南宋的一個秋天,落魄的文人吳文英,在江南和友人道別。那時候秋雨才過,秋風颼颼,碧綠的蕉葉發出淒涼的聲響;佳人相送,垂柳依依,將行的孤舟彷彿被離情羈絆不肯遠去。吳文英傷感地想到,過往如夢境悠悠,又似流水落花不可挽回。 忽然,一道靈光閃現,他為自己的種種愁緒,想到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於是就有了這首《唐多令·惜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