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當前審計工作產生廣泛社會影響的原因

──中國的審計風暴還能颳多久(3之1)

喬新生

標籤:

【大紀元10月22日訊】就在中國國家審計署在今年的6月份掀起一場疾風驟雨般審計風暴的同時,美國審計總署卻悄悄地更換了自己的名稱。他們將美國總會計辦公室(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改成了政府責任辦公室(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簡稱GAO。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重視的現象。許多中國人還將審計定位在查帳的層次,認為審計就是對政府經濟活動進行事後審計監督。其實,在美國,對聯邦政府財務活動的審計,只佔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工作量的15%。而審計部門的大部分工作,主要是對聯邦政府的業績進行審核、項目進行評估、政策進行分析。所以,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劉家義曾經說過,中國今後將逐步推開績效審計,對重大違法違規案件、因為盲目決策造成的資源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案件、單純追求速度而片面提供優惠政策造成的國家和人民群眾利益受到重大損失的案件進行重點審計。因此,過去那種運動式的審計工作將會越來越少了。

從財產流動的環節來看,會計控制是對財產流動的客觀描述,而財務管理則是對財產變化的客觀分析。審計監督是一種事後的判斷工作。換句話說,審計工作的滯後性決定了在財產流動過程中它不可能擔當更多的重任。如果沒有看到審計工作的局限,沒有看到財產流動中不同環節會計控制、財務管理、審計監督的不同職能、而盲目擴張審計的功能,最終必然會降低決策的效率,影響到審計業務活動的開展。所以,在審計工作取得一定成績以後,我們一定不能盲目樂觀,更不能將審計工作的重要性提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擴大或者變相擴大審計職能部門的權力,出現新的權力失衡或者權力失控的現象。

當前,我國審計機關的審計工作之所以能夠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是基於以下幾個重要原因:首先,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國對審計工作重視不夠,審計應有的作用難以發揮。如今,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審計部門嚴格依照審計法的規定,履行自己的職責,對社會熱點問題和重大的違法亂紀行為進行審計,並且把審計的結果部分披露出來,從而形成了轟動效應。

其次,在我國新聞輿論監督仍然不夠,許多重大腐敗問題難以及時曝光。國家審計署的審計報告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西方國家新聞中「扒糞」的角色,將一些政府機關違法亂紀的行為暴露在大庭廣眾面前。這種代替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甚至超過了審計職能部門自身的監督作用。人們在審計報告中看到的是一系列觸目驚心的違法亂紀行為,在令人瞠目結舌的違規資金的背後,可能是一個又一個重大刑事案件。所以,與其說是審計報告引起了轟動,不如說是新聞事件引起了轟動。

第三,在中國,審計機關隸屬於國務院,因此,在國務院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審計機關將國務院重要部委的違法行為大白於天下,反映出了中央領導反腐倡廉的決心,讓老百姓看到了中國執政者以人為本、從嚴治黨的希望。從這個角度來說,審計報告既是一篇聲討腐敗行為的檄文,又是中央政府執政為民昭告天下的宣言書。因此,審計報告不可能不在全國範圍內引起廣泛的注意。

第四,在我國長期存在著清官情結,老百姓對政府裡的清官情有獨鍾。國家審計署審計長頂住各種壓力,將一些要害部門的違法行為公佈出來,樹立了清官形像,在老百姓心目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因此,審計報告出臺後,一時洛陽紙貴,人們爭相傳閱。這是在轉軌時期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

第五,審計工作是對經濟運行結果的特殊反映。審計報告是特殊的工作總結,它是對審計部門自身工作的一次檢驗,也是對被審計部門工作業績的總體評估。所以,審計天然地具有轟動效應。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審計報告出臺後都會在全社會引起廣泛的注意。由於我國長期存在著報喜不報憂的現象,對審計出來的問題往往不予公佈,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審計報告,並且將審計報告的內容公開以後,自然會在社會上掀起反腐倡廉的狂潮。

--轉載自《民主論壇》網站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喬新生:政府誠實信用建設的若干思考
喬新生:政府雇員制度與年薪制
喬新生:中國社會是穩定的嗎?
喬新生:中國的教育撥款體制如何改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