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盲老人40年兩萬張照片記錄上海

標籤:

【大紀元8月28日訊】一名左眼已全盲的63歲上海退休工人,用40年的時間走了3萬餘公里的行程,以最便宜的設備、最低廉的成本,拍下了2萬余張的黑白照片,一個平民攝影家用堅韌和摯情生動地記錄上海40年的每一個角落。

據解放日報8月27日報導,《見證時間—徐喜先父子攝影作品展》正在愛普生影藝房展出,城隍廟、人民廣場、外白渡橋、上海火車站、浦東、外灘……一張張黑白照片把記憶中已漸漸遠去的城市景象一一重現。徐喜先用將近半生的時間拍下2萬張照片,每一張照片寫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徐先生笑稱自己這一輩子爲照片傾家蕩産。

身材略顯瘦小的徐喜先今年63歲,曾是一名糧店營業員,如今已退休在家。從小家境貧窮的他13歲那年,到江灣采蘑菇,順路給身患頑症的弟弟買藥時,一路忍著悲傷埋頭趕路。不經意地一抬頭,眼前一片葱郁的田野氣韵氤氳,陽光下楊柳搖曳,自然的風光撫慰了焦慮憂傷的心,當時想留住那一剎那景色的頭念,成了他日後攝影生涯的初衷。

擁有相機在當時那樣的環境是一個奢侈的夢,但是這個夢一直深埋在徐喜先的心裡。徐喜先從小就必須負擔家計,1962年他開始上班掙錢,每個月18元5角的工資扣除全家的生活費後就所剩無多了,不過徐喜先硬是省吃儉用的積了點錢,在1965年以60元買下一台二手德國産相機,開始了他的攝影生涯。

文革那段艱辛的歲月也沒讓徐喜先停止拍攝,熱愛攝影的他在文革期間遭到懷疑,所有底片被燒毀,還被送到長興島改造一年。就這樣,40年的時間,徐喜先共拍攝了2萬余張涉及上海城市面貌、鄉村風光、建築道路、江河水系、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黑白照片,足迹踏遍上海各個角落,行程3萬餘公里,相關文字記錄達50餘萬字。

由於金錢的拮据,所以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徐喜先盡力攝影的成本控制在最低。相機用的是二手的,膠捲買的是最便宜的,還得省著用。大老遠跑到一個郊縣,猶豫再三最終他也只捨得拍上一張照片,實在忍不住才會拍第二張,12張一卷的底片有時可以拍上幾個月。

徐喜先至今清晰地記得,頭一次搭淞滬鐵路從寶山到江灣買的是7分錢一張的車票,到吳淞是1角3分。常常是一清早背上相機,帶上乾糧,就一個人往郊縣趕,等回到家已是深夜。一些鄉鎮沒有長途汽車開進去,他就靠著兩條腿走,只要白天有空,就算颳風、下雨、下雪天他都不假思索地出門。

没有昂贵先进的照 相器材,没有专业暗房,徐老先生到現在還用1980年代末買進的最後一台二手相機—基輔60,雖然老舊笨重,但他覺得老機器用得順手。也因為經濟拮据,他拍攝的2萬多張底片,到現在才印出來近8000張。

徐老先生有厚厚一本筆記本上,寫著從1965年開始攝影的每一張照片的拍攝記錄,仔細地記行程、每張照片拍的內容和一些感言,總共記載了數十萬字。也因為用的一直是最便宜的膠捲,有時辛苦拍下的的膠捲曝光了,筆記本上的記錄便只能劃去,這是最令他心痛的事。

從記錄上看,徐喜先攝取的景象從郊縣風光逐漸延伸到市區景物,所到的的地方越多,他越發感慨上海之大之底蘊深厚,他心裡升起了一個念頭─—要拍遍上海的鄉鎮。於是在1980年初,他買了一本上海市地圖册。根據地圖册裏的描繪以及從《上海地名志》中搜羅上海的蛛絲馬迹。

行走郊縣時,他記下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古鎮、古橋、古樹、古屋的故事。古老的文明軌迹常常在無人問津的小城鎮裏不期而遇,他盡力記錄下它們,他要用這些照片將上海的記憶告訴所有人。

在這段拍攝歷程中,徐喜先鏡頭中的傳統上海經歷著不可逆轉的改變。原本只是一個灘塗渡口的陸家嘴如今高樓林立、流光四溢。面對古色古香的小城鎮、老街隨著市區範圍的擴大而不斷被鋼筋水泥吞噬時,他覺得惋惜;許多有幸被保留下來的古鎮老街又在修建中被格式化成同一種模式,對此他更覺無奈。

徐喜先深知,發展是必然的方向,他所能做的只是在發展中記錄它們變化著的模樣,讓人們在日後還能知道自己脚下的這片土地原來的風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組圖:世界最小最輕的飛行機器人
被疑放料新戀情照片 鄒雪全力否認“陷害”趙薇
六名上訪婦女在中南海附近要跳樓被拘捕
從毀容到死也不讓回家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