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文物大展明日起舉行

人氣 4
標籤: , , ,

【大紀元9月29日報導】(據明報新聞網報導)由粵港澳三地文博機構合作的「東西匯流-粵港澳文物大展」,明日起至明年1月2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

展覽透過三地提供的一百六十多件珍貴文物,介紹粵港澳在過去二千年以來,在促進中國對外貿易及東西文化交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表示,廣東省、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區一衣帶水,一直在中外商貿及文化交流上擔當重要的角色。以廣州為起發點的南海海上貿易,早在兩千年前已把亞洲及歐洲緊密地聯繫起來。位處珠江口的香港及澳門,扼守著通往廣州的航道,更先後在中外交通的領域上獨佔鰲頭。

展覽從外銷商品的生產、基督教的傳播、西方科學的傳入、生活習尚的融合及新知識階層的出現等範疇作全面的檢視,突出粵港澳三地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及貢獻。

這次展覽在香港的展期結束後,於明年移師廣州和澳門巡迴展出。

廣東的海外貿易勃興於秦漢,在兩晉及南北朝時期持續發展,至唐宋明清各朝歷久不衰。位處珠江口的香港及澳門,扼守通往廣州的航道,先後在中外交通的領域上各領風騷。

千百年來連貫中國與東南亞、印度次大陸、中東以至東非的「海上絲綢之路」或「陶瓷之路」,在中外交通、商業貿易及文化交流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自明清以來,三地透過「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貢獻,由外銷商品的生產、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生活習尚的融合、工藝技術的交流和新知識階層的出現等各方面,可見一斑。

外銷商品方面,外銷畫、廣彩瓷器、廣式傢具、抽紗、珠繡及象牙雕刻的藝術風格和裝飾紋樣,充份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精髓。傳教士的譯著和地圖,促進了國人對西方曆法、天文學、地理學和科學技術的認識。在生活習尚方面,從眼鏡、望遠鏡、鐘錶,到卷煙、番薯和外國衣飾,皆反映了廣東人對西方事物的興趣,並融入日常生活中。

西方的建築技術和裝潢設計,至今仍可在清末民居中得到印證;歐美的機械製作和軍事科技經粵港澳三地傳入,亦有助近代工商業的出現和軍事工業的建立。隨著西方事物的大量湧入和新式教育機構的成立,廣東地區培育了一批新知識階層,推動了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變革。這些新生變革力量,實植根於廣東二千多年來進行海上貿易、溝通中外文化的歷史傳統。

為配合是次展覽,香港歷史博物館於地下演講廳將舉行一系列的專題講座,包括:於10月十6日舉行、以「『東西匯流 - 粵港澳文物大展』籌備與製作介紹」為主題的講座,由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博士及歷史博物館助理館長陳成漢主講;10月三10日舉行、以「華南地區基督教的發展」為主題的講座,由香港浸會大學歷系副教授黃文江博士主講;十1月十3日舉行、以「粵港澳地區與西方科學知識的傳入」為主題的講座,由香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馮錦榮主講;以及十1月二十7日舉行、以「中國風:東方的誘惑」為主題的講座,由前香港中文大學藝術學講座教授高美慶主講。各講座均於下午二時至四時舉行,並以粵語進行,免費參加,名額一百四十,先到先得。

香港歷史博物館位於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100號(香港科學館旁),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十時至晚上七時,聖誕節前夕及農曆年除夕上午十時至下午五時,逢星期二(公眾假期除外)及農曆年初一和初二休息。入場費十元,全日制學生、高齡人士及殘疾人士半價優惠,逢星期三免費入場。

有關展覽詳情,可瀏覽歷史博物館網址http://hk.history.museum/或致電二七二四 九○四二查詢。

相關新聞
粵港合作聯席會議達成食品安全等多項共識
讀賣新聞:日本考慮明年上半年撤駐伊自衛隊
台塑新港廠 辦重大化學災害搶救演習
港中大建議高血壓患者驗糖尿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