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清談】代工到品牌之路(下)

從明碁事件談起

思牧

人氣 11
標籤:

f?品牌之路一:夾縫求生
台灣不像韓國以政府扶植發展品牌,也不像美、日一樣技術領先。根據經濟部公布台灣品牌價值調查,台灣品牌價值最高的廠商是趨勢科技,品牌價值為11.32億美元,離全球百大品牌的門檻27億美元,還有一大段差距。因此從目前來看,比較大的機會是先尋求利基市場,在大廠的夾縫中尋找生存空間。大廠有大廠的盲點,有時候不能兼顧到特定市場的需求。例如英華達之前推出的「媽祖機」,或是有翻譯功能的手機,都是針對特定的消費族群。這種市場沒有規模經濟,大廠比較不會涉入。而針對特定消費族群也可以避免削價競爭,得到較高的邊際報酬,而且可以維持一定的市場佔有率。

f?品牌之路二:正面對決
如果台灣廠商要發展國際品牌,則需要較多條件。目前台灣的既有優勢主要還是在代工實力,如果在價值鏈某些重要環節佔有較大優勢,要發展品牌也比較有機會。所以比較好的做法是先求產業價值鏈不同環節內的內部整合。內部整合的過程也許是競爭的消長,也有可能是廠商間的合併,例如今年八月華碩與技嘉在主機板製造上的整合。環節整合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價格上惡性競爭導致毛利率驟降、提高廠商的議價能力以及專注累積足夠的核心技術與能力。在重要環節中有優勢的廠商比較有機會發展品牌,因為發展自有品牌的過程必定與國際大廠發生利益衝突,如果廠商不能在原有的環節擁有優勢的話,就很容易在代工、品牌腹背受敵的情形下遭遇失敗。如果在重要環節擁有優勢,在品牌發展初期才有抗衡的條件。

而觀察目前的電子產業,仍是是模組化產品為主,而形成一種「水平式的產業架構」。亦即廠商都是經營價值鏈中的單一環節,而非垂直整合式的經營。目前還沒有什麼廠商可以在多個價值階段同時佔據優勢,因此廠商的自有品牌發展到某種程度,分家也會變成必經之途。因為在當前產業架構下,專注經營還是較有利於競爭。

f?品牌之路三:嘗試不同的經營模式
除了直接發展品牌之外,企業也可以嘗試以不同的經營模式來走品牌之路。例如軟體業中的訊連藉著微軟發展自有影音軟體市場,就是一種依附在某一價值體系中與品牌大廠對抗的發展策略。這種策略需要廠商前瞻性的眼光與能力,判斷自身在價值體系中的定位與角色,在價值體系中的某些部分取得主導權,並且累積自身的實力與重要性。而宏碁則是以「多個供應商、多個產品線、多個經銷夥伴」的「新經銷營運模式」,在歐洲拿下NB市占率第一。加上與法拉利車隊合作成功塑造品牌形象,在全球市場快速成長,可望擠入全球前三大NB廠商。

f?經營品牌是高報酬高風險
廠商應該體認,品牌之路也是有很高的風險。國際大廠在競爭中,前幾名固然獲利豐厚,落後者也可能會損失慘重,購併前的西門子即是一例。而台灣代工廠商雖然毛利低,但是卻可以在全球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這也是為何國際廠商會認為台灣是將「品牌」給國外大廠「代工」的原因。因為對國際大廠來說,他們也是冒著極高的風險在經營。

f?結論
發展品牌不應該是企業經營的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台積電、鴻海也是以代工為業,也一直有很好的表現。品牌經營之路的看似耀眼,但近看卻發現佈滿荊棘。企業發展應回到企業的根本:「獲利」,才能冷靜評估企業自身的發展策略:到底應不應該走品牌之路,或者還是有其他的選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管理清談】管理,要有一顆謙卑的心
【管理清談】品牌管理之我見
【管理清談】管理學的反思(一)
【管理清談】管理學的反思(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