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 : 高學歷的「通貨膨脹」

傅國湧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2月7日訊】 11月24日,浙江大學2007屆畢業生大型校園招聘會在玉泉校區舉行,第二天,本地的《錢江晚報》做了一篇報道,眉題是「首場大學生招聘會昨日浙大開場,萬名大學生冷風細雨中趕場應聘」。有關這次招聘會最奇特的一則新聞,開場沒多久,就有招聘單位打電話投訴,說找不到本科生。記者一打聽,才知去年就有很多單位對此表示不滿。2007年浙大本科畢業生不過5879人,研究生則有7531人,其中碩士畢業生5000人,博士畢業
生2513人。而且據工作人員說,本科生畢業還不一定都就業,出國走掉一些,考研又走一些,剩下的大概只有研究生人數的一半。結果當然就是招聘現場出現的——「本本」無處尋、「碩碩」滿地跑。

這真是今日中國高等教育最詭異的風景之一,學歷是越高越好,本科已經讓人不屑一顧,碩士、博士也早已不稀罕。一所大學招收的研究生比本科生還多,美其名曰,要打造「研究型大學」,作為該大學追求的目標,本來也是無可厚非。可是就業市場未必買賬,明明是本科生就能幹的崗位,為什麼非要招一個研究生?上述「新聞」就是這樣產生的。有人將這一現象稱之為「學歷的通貨膨脹」,這個說法很有意思。近些年來,不斷有媒體披露說,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甚至有靠失業保障金生活的。我也寫過一篇小文《研究生失業並非偶然》,對於不少高校不顧實際情況擴招,降低研究生培養標準,造成學歷過剩做了一點批評;對於年輕人不是以求知而是以追求高學歷為導向的學風,以及由此造成的後果表示擔憂。

有人不同意我的看法,在網上撰文要「為高學歷正名」,其結論是中國的高學歷人員沒有「過剩」,失業問題困擾各種層次的畢業生另有深層次的經濟原因。這一觀點本身誠然可以探討,但是他用來支持這個觀點的論據不僅毫不相關,而且恰恰暴露出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該文指出:「研究生入學考試,就其重要性來說,已經和高考不相上下。它不但給由於教育制度有失公正,不能進入名牌大學就讀的優秀學子再一次拚搏進取的機會,而且為由於高考失意而未能如願進入重點學府的學生提供了彌補遺憾的機會。因此,研究生教育不僅為教育公平提供了一種補救措施,而且為人才選拔機制提供了必要的補充。」「我們不排除有一部分人是『大學生在畢業後找工作難,以讀研為出路』,但是考研大軍中充斥的更多是對教育公平的挑戰者和對自己的高考缺憾極力補救者。因此,研究生的生源質量是可以肯定的,因為至少他們要通過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單單是這一種考試就不是任何人都能輕而易舉的通過。」

這裡有一個誤區,以為通過了「不能輕易通過」的「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生源質量」就是有保證的。實際上,中考、高考,加上研究生入學考試形成的考試產業鏈,以及由此繁衍出來的考試文化,正是教育與教育本來目的逐漸背離的原因所在,一次次統一模式和標準答案塑造的學子,未必能擁有健全的人格,從而適應現代社會轉型的需要,更好地應對這個處於急速變化之中、紛繁複雜的時代。考試固然是升學路上離不開的手段,在沒有更好的方法替代它之前,這種模式至少還可以維護一種相對的公平,儘管弊端很多。但是,絕不能因此把考試看得那麼重要。何況,一個人通過了入學考試,與他此後的造就之間也並無必然關係。 即使能證明現在的研究生的「生源質量」,也不能證明研究生培養存在的問題,更證明不了高學歷沒有過剩。

要是現在的研究生都有真才實學,與其學歷、學位是完全相稱的,這樣的高學歷即使「過剩」那也沒有什麼,問題在於,無論是與上世紀80年代本國培養的研究生相比,還是與國外大學的研究生相比,我們都無法得出這樣的結論來。我們知道,注水豬肉、注水西瓜很可惡,現在這樣的高學歷教育也是注水的,學位的含金量越來越低,水分越來越大。這首先不能責怪學生,在某種程度上他們也是無辜的,這是社會風氣、尤其是高校風氣造成的。幾乎個個學校都在拚命往大裡做,往高處攀,中專、專科要變身為學院,學院要轉成大學,大學要造航母、要創世界一流。它們追求的,一方面是名稱是越大越好,圈地、建樓也是如此,人數更是越多越好,好像大學玩的就是人海戰術,另一方面,層次越高越好,不具備培養碩士能力的,一定要爭取到碩士點,已經有碩士點的一定要升格成博士點,招收的研究生當然也是多多益善。在這樣的辦學導向之下,高學歷不通貨膨脹才怪呢。然而,不求「實」,只重「名」,這樣的高學歷到底又有多大的意義?當招聘會上出現研究生太多、本科生太少而發出尋「本」啟事時,高學歷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帶來的貶值,難道不該引起學生、高校和全社會的深思嗎?@(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現代政治離我們還有多遠?
傅國湧 :「腐敗現代化」還有解嗎?
傅國湧:他有尊嚴地活著,有尊嚴地離去
傅國湧:霍英東一樣逃不了歷史最終的評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