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提升高等教育 美國才能保有競爭力

專家指出,中、印造就許多高學歷人才,已對美國的競爭力造成威脅。

人氣 5

【大紀元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羅莎編譯報導)中國、印度等新興國家的崛起,已喚起了美國人的危機意識。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哈利瑞德(Harry Reid)在今年3月初甫提出「美國競爭力法案」(America Competes Act),要求聯邦政府應增加資助基礎研究,並改善數學及科學教育,期能培育更多工程人才,惟杜克大學普瑞特工程學院及全球化中心(Duke University’s Pratt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Center on Globalization)的一項新研究卻指出,高等教育的提升才是美國保有競爭力的關鍵。

研究:美國應著重碩、博士教育
如何提升競爭力,已經成為近幾年來美國國內的一項熱門話題,但增加工程人員的數字是否真的就能提高美國競爭力?商業周刊最近有篇報導,引述了杜克大學普瑞特工程學院及全球化中心(Duke University’s Pratt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Center on Globalization)一項新研究報告的結論,指出將焦點放在工科大學生的多寡是不正確的,美國政策制定者真正要關注的應該是碩士及博士的教育問題。

報導中更指出,美國擁有高學歷的人才,才是美國長期能握有科技創新主導權的真正關鍵,至於他們是在美國出生或是外來的移民,並不是那麼重要。

依據3月11日參議員瑞德所引用的數據,中國每年學工程的畢業生人數為650,000,印度350,000人,美國僅70,000人。就該數據觀之,的確讓許多人都認同與中、印相比,美國未能培育出足夠的工程人員這個看法,惟該研究的主要作者魏維克瓦德瓦(Vivek Wadhwa)不表認同。

在研究團隊實際走訪了中、印等國的大學、採訪官員以及比對資料,他們認為,由於計算方式不同,中、印的數據有過度誇大之嫌。再者,瓦德瓦也認為,不能僅由「量」來看,從「質」的方面而論,美國仍然是培育出較多高水準的工程人員,而許多中、印的學校教學品質難與美國平齊,所以畢業生大多數素質較低。

然而若由碩、博士教育的角度來看,研究顯示,美國的擔憂就有道理。高學歷的科學及工程人員在創新方面扮演相當重要角色,在美國境內,仍有高度的需求。從畢業生數字來看,美國情況仍不差,科學及工程碩士畢業生自1995年的43,000人成長到去年的53,545人,博士生則成長較緩慢,自1995年的7,060人,增加到去年的7,720人。

儘管如此,數十年來一直是美國研發主幹的移民,但911發生後,美國移民法規趨於嚴格,綠卡取得不易,且中、印等國的工作機會及生活水準都已大幅改善,外國留學生完成學業後,大多不會選擇繼續留在美國。

1995年中國碩士生僅12,873人,到了2004到2005年,首次超越美國,達到63,514人。中國的博士生在過去十年來也呈快速成長,由1,784到9,427人。

瓦德瓦提出警告,如果美國政策制定者不應將重點放在12年的教育及大學教育上。其實,真正的威脅應來自於,美國企業將基礎科學及技術研究轉移到中國,以利用其充沛的人力、接受政府補貼的研究實驗室以及低成本的高科技製造環境。瓦德瓦在一次的採訪中表示:「一旦我們失去研究與設計,那麼我們就會失去創新的平台。」

美國利基仍在-創新
然而,中國在先進科學及技術水準的數字化優勢並不代表其必然會超越美國。事實上,中國的確在科學方面進行大量的投資及高科技製造方面也有驚人的進步,但在創新方面就沒有太大的成就。中國缺乏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國家對關鍵產業的嚴重干預以及對資訊的控制,這都是成為嚴重阻礙國家進步的主因。

在設立新公司將最新的技術引進市場方面,美國仍有壓倒性的優勢。在這方面,中國因受限於企業環境的因素,在短期內仍無法超越美國。

美國應增加對基礎科學的研究
美國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危機呢?增加對基礎科學的研究顯然是相當重要的一項課題。中國政府訂有碩士及博士學位的補貼計畫。美國方面,至少可以提供高學位的獎學金,檢討租稅優惠、研究補助以及其他可以讓企業不會出口實際研發的相關具體措施。

美國國會應調整移民政策思惟
國會方面也需要調整移民政策的思惟。為了讓在美國求學的高級人力能繼續留在美國,應該給予碩士及博士畢業生更多取得綠卡的機會。報導最後指出,美國國會終於認真討論美國競爭力的問題,這固然是件好事,但這樣不夠,還必須對症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兩岸義務教育提速:背後隱藏政治角力?
移民團體醞釀五一大遊行
「UpGlo」計劃幫助移民重回專業職位
移民歷史紀念週慶祝紐約文化傳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