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系列

抗戰殉國的第一位副軍長──佟麟閣

藍培綱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6日訊】 ...時任副軍長的佟麟閣正從妻子的手中接到家中來的書信,稱父親病重,但佟麟閣仍執意不撤,回信道「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各對手底下的士官兵說:「此殺敵報國時也!」...
佟麟閣,字捷三,1892年10月29日出生於河北高陽縣一個農民家庭,天資聰穎,十歲前就熟讀四書五經,尤其寫得一手好字。當時他的老師很看重他,告訴他的父母,「可惜科舉已經廢除,否則佟麟閣應當是高中舉人、進士的人才。」果然,佟麟閣16歲時就真的考入縣城衙門當上文官。

嚴格治軍 寬以待人

然而佟麟閣有感於國難將至,決心放下衙門的文書工作。1912年,馮玉祥的北洋軍隊到直隸景縣募兵,佟麟閣便投筆從戎,前往應試,隨後就開始了其軍旅生涯。

馮玉祥對於佟麟閣深厚之學識極為賞識,所以在佟麟閣西北軍27年的歲月裡一路從最初的班長、排長、連長、一路晉升至軍長,這期間佟麟閣帶兵一向以嚴格著稱,毫不放鬆。

有一事例可應證:民國12年29軍駐守南苑,這時部隊中由於缺乏山地行軍之練習,遂造假山以資訓練,但是,大多人都認為沒有必要,很少有部隊真的能每日不間斷的從事行軍訓練,只有佟麟閣的部隊每天不間斷的練習。

有一次檢閱使馮治安針對部隊山地行軍訓練召集營長以上的官訓話,他說:「……花了那麼大的力氣,花了那麼大的工夫,做成的假山,一開始各團尚按規定練習爬山,但近來我發覺各團漸漸鬆懈,不按規定時間練習,只有廿五旅一團,由佟麟閣領導仍風雨無阻的練習,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所需要的……。」(日後在長城會戰中,由於佟麟閣不間段的訓練,才造成了喜峰口大捷)

另一方面佟麟閣對於下屬的照顧卻無微不至,士兵如有過錯,總是先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誘,決不輕易處罰,平時為人處世更是沒有官架子。

一天部隊裡來了一個名叫趙登禹的新兵,佟麟閣見其相貌不凡又文武雙全,因之與其比試,在比試之後雙方都對彼此折服,兩人便以兄弟相稱,更進一步成了結拜兄弟(在日後的平津保衛戰中,兩人於同一日殉國)。

曾與其共事的劉汝明將軍回憶道:「我覺得他(佟麟閣)不茍言笑,生活謹嚴,對人總是和顏悅色,謙遜有禮;從沒見他疾言厲色,發過脾氣;在公共場所,大庭廣眾之間是這樣,在私下裡也是這樣。處事則無論多緊急,多重大,多忙迫,從沒見過他張皇失措,急躁抱怨;總是從從容容,心平氣和,耐心細心的處理允當,了無阻滯。」

移孝做忠 平津保衛戰烈犧牲

1933年初日軍侵犯山海關,長城抗戰爆發,佟麟閣與趙登禹,組織大刀隊夜襲喜峰口,用大刀與敵展開肉搏,殲滅日軍千餘名,奪回喜峰口史稱喜峰口大捷。

此役一掃九一八事變以來國軍接連敗退的頹勢,大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此後佟麟閣又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任第一軍軍長陸續收復康保、寶昌、沽源、多倫四城,擊斃日軍茂木騎兵第四團及偽軍李華岑等部千餘人,至此抗日同盟軍軍威大振!(參見「抗戰殉國的第一位師長──趙登禹」
https://www.epochtimes.com/b5/8/2/5/n2002453.htm)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吉星文在盧溝橋打響了對抗日本皇軍的第一槍,這一槍也標誌著中國人民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的開始,數日後,蔣介石委員長在廬山發表抗日宣言: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民團結抗戰,中國軍民為抵禦外侮慷慨赴死的悲壯一幕,由此拉開了!

七月二十八日,日軍在香月清司指揮下在,以十萬之眾並兼具空中優勢,向南苑發起突擊。當時,我軍在南苑僅有部隊五千餘人,而且分屬不同系統,又混雜著幾乎不會用武器的學生團,不論在指揮上或作戰上都極為困難。此時作為指揮官的佟麟閣將軍冷靜的聯絡友軍,請求支援,一方面又下令駐守的部隊「堅決抵抗,誓與城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

當夜零晨3時,日軍集結5個師團,10萬之眾,在幾十輛坦克掩護下由東、南、西三面向南苑發起總攻擊。軍長宋哲元下令-南苑軍全部撤退至北平城內,時任副軍長的佟麟閣正從妻子的手中接到家中來的書信,稱父親病重,請速回城但當時南苑處於十萬日軍包圍中,隨時都有失守的危險,他覺得如果自己奉令撤走,必然導致留守人員軍心不穩,南苑就如同拱手讓給敵人一樣,而南苑若失守,北平也就不保。

他派副參謀長張克俠帶領軍部的人員奉令撤回到北平,而自己卻留下來,決心與留守南苑的官兵和軍事訓練團的學員、大學生訓練班的學生等一同誓死保衛南苑。他回信道「大敵當前,此移孝作忠之時,我不能親奉湯藥,請代供子職,孝敬雙親。」並對手底下的士官兵說:「此殺敵報國時也!」

那時的南苑城已成了一片火海,情勢十分慘烈,在沒有堅固的工事掩蔽下,加上敵人絕對優勢火力的轟炸下,佟麟閣趙登禹這對結拜兄弟一同指揮29軍用簡陋的武器頑強反擊,抵擋日軍數次猛攻。

28日午後日軍已攻入大紅門一帶,佟麟閣恐敵切斷北路,率一部親往阻擊。當他們正在指揮部隊向外突圍時,兩架敵機突然飛來,瘋狂掃射,佟麟閣將軍右腿不幸中彈。醫務兵在包紮後準備送將軍回北京城治療;但佟麟閣將軍堅決不同意,他說:「戰事如此緊張,作為戰地最高指揮官,我決不能臨陣逃脫,而應始終戰鬥在第一線,鼓舞士氣,奮勇殺敵。」

他又再次回到一線指揮戰鬥,並忍痛躍然上馬,繼續指揮部隊突圍。敵機再次俯衝下來,一顆炸彈正落於他的戰馬之下,佟麟閣將軍不幸頭部中彈,年僅45歲的他與結拜兄弟,也是當時的師長趙登禹,同一日殉國。

後記: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時至今日高齡81歲的佟麟閣將軍的兒子佟兵老先生回憶道:

我記憶中的父親也不僅是個慈父。那時父親請人在牆上寫家訓,諸子名言,貼滿了東四十條40號院的老宅。父親極愛我們6個孩子,雖不能常回家,但不論公務多忙,他都讓我們定期寄上作業和習字,他親自點評,寫得好的,劃上紅勾,寫不好的,打上一個叉。就在父親陣亡前一天,他還特地讓副官把我的大楷作業從戰場帶到了家裡。父親是那個年代典型的中國軍人,律己、愛國。他特別崇敬文天祥、岳飛,在張家口任職時,在饅頭山上蓋了座岳飛廟。他常說,如果我們國家多幾個文天祥、岳飛,就不會被欺負了。

多少年以後,父親當年的部下仍斷斷續續找到我或者寫書,回憶當年的佟軍長激勵人心的言行。「釁終將不免,吾輩首當其衝,戰死者榮,偷生者辱。榮辱系於一人者輕,而系於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馬革裹屍,惟以死報國。」

佟麟閣將軍跟兒子說的:如果我們國家多幾個文天祥、岳飛,就不會被欺負了。佟兵老先生的回憶,讓人深深體會到了古人所說的「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多少抗戰將領承傳古代有名忠將的愛國情操,而今日在北京的民眾,當步行在佟麟閣路、趙登禹路、張自忠路時,想必心裡也是一番特別的感受,也應是升起一股崇敬之情。@*

抗戰歌曲:還我河山

http://www.youmaker.com/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年是七七抗戰五十週年,半世紀前的盧溝橋事變,國人大多耳熟能詳,但却很少有人知道盧溝橋事誌後的一個月,八月七日在盧溝橋東北察哈爾省長城的一個關隘——南口,曾爆發一場硬仗,應是八年抗戰最早的大戰。
  • 1961年,中共邪黨為了搞統戰而虛意將廖耀湘進行特赦,還給了他個政協委員的虛頭銜。到了1968年,“文革”正席卷神州,這個國民党的將軍自然在劫難逃。他不像范漢杰、宋希濂等人那樣識時務,而是依然性格耿直,當然沒有他的好果子吃。由于他知道真實的民國歷史,知道抗戰的真相,知道東北剿共的真相,知道中共邪愚弄人民的歷史課本是偽造的,而屢屢將造反派駁的啞口無言。在一次批斗中,廖耀湘更是情緒激動,導致突然間心臟病發作,一代抗日名將,就這樣撒手人寰。

  • “張靈甫”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幾乎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當然這種大名聲並不
    是人們對張靈甫這個抗日名將真的就那麼了解﹐真的就那麼尊重﹐而是恰恰相反﹐
    在中共的刻意反面宣傳下﹐人們對張將軍在抗戰中的英姿反而更加一竅不通﹐腦海
    中是殺妻﹑狂傲﹑孤軍冒進的一系列冷冰冰的假形象。
  • 以下重點介紹的就是胡璉將軍的第18軍第11師在鄂西會戰中與日軍大戰石牌要塞時的
    雄姿﹐及抗戰勝利後﹐共匪全面叛亂﹐武裝阻擋國軍接收﹐整編第11師在巨野張風
    集痛殲共匪的故事。
  • 曾經有不少人說﹐國軍中難道沒有元帥級別的將領來徹底擊潰共匪嗎﹖其實﹐有的是﹐如果沒有劉斐﹑郭汝槐的間諜運作﹐美國的插手﹐可以擊潰共匪的國軍將領多的是。即使有間諜運作﹐ 如果將領配置得當﹐仍然可以擊潰共匪﹐這里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中華衛國戰爭中被美國"時代週刊"記者美譽為“中國的巴頓”﹐被日軍悍將板垣征四郎高度尊重﹐曰﹕“關麟征一個軍應視普通支那軍十個軍”的國軍元帥---武靈關麟征將軍。關麟征將軍是曾經擊敗過幾乎所有的中共匪酋﹐如毛澤東﹑彭德懷﹑林彪﹑徐向前等等﹐被匪酋們稱為“關猛”的國軍著名將領。曾經有人說﹕“如果派關麟征去東北﹐則林彪早已死無葬身之地矣﹗” 只是由於各種原因及國民政府國防部中共間諜劉斐及郭汝槐的運作﹐使得在抗戰勝利以後的勘亂戰爭中關將軍未能一展身手。
  • 孫立人(1900年12月8日-1990年11月19日),字撫民,號仲能,安徽廬江金牛鎮人,
    抗日名將。歷任國民政府師、軍長,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國民政府陸軍副總司令、
    總司令、中華民國總統府參軍長。
  • 張自忠(1891-1940),號藎忱,出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唐元村,年輕時就讀天津法政學堂,就學期間曾秘密加入同盟會,而後由於國難將至投筆從戎,進入馮玉祥部西北軍,以功累升排,連,營,團長,西北軍校校長等職,曾參加北伐諸戰役。
  •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1896年生於廣東省樂昌縣九峰鄉的一個農民家庭。其父薛豪漢,為人古道熱腸,每有調解鄉民糾紛和籌措賑款之事,必被請去咨商,協助解決。家境雖不甚寬裕,仍樂善好施,遠近聞名。
  • 「我們身為軍人,犧牲原為天職,現在只有犧牲一切以完成任務,雖不剩一兵一卒,亦無怨尤。不如此則無以對國家,更不足以贖川軍二十年內戰之罪!」1938年對日抗戰中,122師師長王銘章向全體官兵表示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