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勝π型人:曾志朗的認知與神經科學

呂宗昕

人氣 7

鍥而捨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荀子《勸學篇》

站穩第一專業領域

遇上一位好老師,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一生。

大學時就讀教育系的曾志朗,原本對系上課程興趣缺缺,直到遇見胡教授。

胡教授在系上教的是心理學,他自行編撰了一本講義,論述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他不強調佛洛依德的心理理論,而是教導學生如何探究心智科學,如何透過實驗建立人類學習機制,如何量化心智的構成,如何觀察動物的心理行為等。

修過這門課後,曾志朗深深愛上了心理學,從此與心理學結下一生不解之緣。

他在政大取得碩士學位後,又遠赴美國賓州大學繼續攻讀博士,在一個實驗心理學研究團隊中,進行語言學習的研究。他認為人類的記憶並非僅藉由單一的一套系統,語意的記憶及訊息傳輸的記憶應是透過不同途徑形成的。

在進行了許多實驗後,他成功證實其理論的正確性,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在「認知科學」領域打下深厚的基礎,站穩π型人的第一隻腳。

雙專長的完美組合

留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曾志朗,並未因在認知科學上的研究成就而驕傲自滿,反而更積極延伸思考觸角,嘗試探究人類認知的真正機制。他開始大量涉獵「神經科學」的書籍,學習有關神經的基礎知識,探索人類及動物身體中錯綜複雜的神經構造。

「為什麼有些鳥會唱歌?有些鳥卻不會唱?」曾志朗注意到這個奇怪又有趣的問題。

經過長期研究後,他發現當鳥類過了求偶期,左腦神經就會大幅萎縮,以致無法唱歌。但到了隔年夏天,左腦神經便會恢復原狀,此時又可以發出悅耳動聽的鳴叫聲。原來鳥類會不會唱歌與牠們的大腦有關。

他也深入研究人類腦神經和語文能力的關係,探討閱讀過程中腦神經的運作方式,同時針對失語症及失讀症患者的語言行為進行實驗,並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上,成為神經科學領域的頂尖專家,站立起π型人的第二隻腳。
曾志朗隨後返國服務,更積極地緊密結合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以兩個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相互激盪與撞擊,產生更耀眼的火花,也在競爭激烈的學術界中,走出一條與他人截然不同的康莊大道。

他在國內大學設立研究中心,進行整合認知科學與神經科學的跨領域研究。

「鳥類大腦與人類大腦有什麼異同呢?」曾志朗開始深思這個問題。

他在鳥類大腦中找到主宰唱歌的神經,也在腦傷患者的大腦中發現影響行為能力的關鍵。他更擴大研究主題,分析人類閱讀文字時大腦神經的反應與變化,並與醫院合作,探討自閉症與學習障礙患者的大腦神經運作方式。

他在研究中發現真的有人聽到鋼琴聲,大腦就會浮現藍天的畫面;也有人聽到薩克斯風演奏,眼前就會閃出霓虹燈。

如果曾志朗只鑽研認知科學,便不會瞭解大腦構造的奧祕。

倘若他只專精神經科學,也不會知曉大腦神經對認知行為的影響。

曾志朗的雙專長在個人的研究領域上發揮得淋漓盡致,構成了最完美的組合,也是π型人能產生最大實質效益的實證。@

摘自 《π型人職場必勝成功術》 商周出版社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必勝π型人:低迷景氣中逆勢勝出
必勝π型人:雙倍薪資與抗壓性
必勝π型人:I型人及π型人的差異
必勝π型人:躲過裁員風暴的職場競爭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