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惠:請珍惜每個太平日子

劉德惠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9月25日訊】當個人為生活中遭遇的磨難,而不平、抱屈時,相對於用血肉、用生命去串連1949那個大時代故事的先行者而言,我們應該為能擁有每一個太平的時時刻刻而感恩惜福。

當年在滇越邊區奮戰到最後的老兵司馬綱指出:那時在中共叛亂衝激的局勢中,唯有能冷靜明辨敵我、站穩立場、走對方向,方能來到自由民主的台灣。

不知過去,就沒有完整的現在和未來。謹揭載教科書裡找不到的一些真實遭遇,拋磚引玉,讓我們放下一切,用溫婉的心去傾聽、去關懷父祖輩們,他們的歷史傷痛。

並告訴我們的政府官員對自己人民(不論是台灣人、外省人、香港人、海外華人、原住民)隱忍不言的傷,要去關心、撫平。

多少人承受無法言喻的痛

故事裏有在823砲戰,穿越炮火慰勞官兵的孫越、兼任游擊大隊長生擒日軍的吳雨村、槍林彈雨中全身而退的崔連生的故事。還有當年第一兵團司馬綱在戰火中體驗「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宿命。

許許多多的他們,誰也沒料到,60年前,自己在年少離鄉背井,投筆從戎,槍林彈雨與敵人肉搏戰中,正演譯著一齣大時代的生離死別-「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苦難遭遇,多少人內心在承受著無法言喻的痛。

1949年孫越來到陌生的台灣基隆港時,心裡只想著:「最好今後不再會有戰爭。」17歲離鄉的崔連生感嘆來台後軍旅生涯的平凡、平淡,至少吃得飽、穿得暖。

感念國家恩澤並以行動回饋社會的周安興堅定地表示:「台灣就是我的家!」司馬綱歷盡戰場艱險,見證台灣文明發展,呼籲國人要珍惜。

孫越:最好不再會有戰爭

「孫叔叔……那是孫叔叔!」無論長者或年少的小朋友們,無論識與不識,孫越先生一直是大家心目中的老朋友;來在台灣從軍中退伍後,他就像天使般,透過媒體和公益活動,親切地陪伴著需要撫慰的每個心靈。

1949年5月1日,孫越隨著部隊搭乘海宿輪來到陌生的基隆港時,心中浮起的願望是:「最好今後不再會有戰爭。」

1958年3月參與金門金防部話劇隊,並經歷了八二三砲戰,那時孫越一面閃避砲火,一面在砲火間隙中慰勞官兵。

直到60年後,在總統府演講《公益人生.尊重生命—生命如時序,四季皆可展其美》時,一開場脫口而出的竟是半世紀前的心願:「最好今後不再會有戰爭。」

國難中 吳雨村從事地下抗戰

榮民吳雨村先生,少時志為人師,卻在家變、國難中,從事地下抗戰工作。

部隊退休後,吳雨村優游詩文,以讀書、寫作自娛,並將抗戰打游擊和經歷烽火之驚險等心路歷程,撰成《餘生詩文存》出書問世。

1937年秋,吳雨村是湖南華容縣小學校長, 1941年間,日軍攻陷華容縣,雖遭威逼利誘,仍堅拒出任日本「維持會」會長。之後轉入地下抗戰工作,兼任縣級游擊大隊長,曾生擒日軍2人,略報國仇家恨於萬一,並榮獲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將軍頒發「精忠獎狀」表揚。

榮民愛護台灣,立下典範

「台灣就是我的家!」1982年間,周安興買下魚池鄉土地,並發揮土木專長,親手建起這座新家。他說:「當他做這項決定時,就抱著安居台灣的決心。」

1949年隨來台,退伍後安置大同農場墾荒,隨後加入榮工處服務約31年間,全國各大工程建設中都有他的身影。並曾接受當年榮工處嚴孝章處長表揚。

退休後,周安興喜歡墾地種菜。「只要別人吃得高興,我就種得快樂。」菜園裡終於有了收穫,他們認為施比受更讓人快樂。

「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夫妻倆成天忙著採收瓠瓜、南瓜和青蔥等蔬菜,而周太太則負責分類包裝後,送給左鄰右舍同享收穫的甘甜。

如遇家境清寒者,更是大把大把送到家。透過送菜的往來,周安興觀察到哪家鄰居正遭受困難,便主動鼎力相助。

「送菜事小,服務為大。」周安興認為,一生中深受國家恩澤,感念之餘,只要力所能及,就要回饋社會鄰里、鄉親。周安興為榮民愛護台灣立下優良典範。

彈雨中全身而退的崔連生

嘉義農場的曾文水庫湖畔有座蔣公行館,平日有許多遊客入內參觀時,對於能看到 故總統-蔣公的親筆書信,都覺得很稀奇。行館原本給人肅穆又神祕的印象,隨著開放為觀光景點,卻發現並沒有傳說中那種皇家式的豪華。

任職蔣公行館管理員約30年的崔連生,回憶起八年抗戰時期當兵的過程,頓時話匣子打開來,精神百倍。

91歲的崔連生,老家在河南省黃川府,1934那年,17歲的崔連生正在田裡牧牛,遇到路過的軍隊士兵要求帶路,不料到了目的地後,竟不肯放人。

父親託村長先去看他,連長見他身體瘦弱,原想放他回家,沒想到村長回說:「雖然瘦一點,只要養養就好了。」

「以為當兵能養胖點,因為軍中有飯吃嘛,哪知……!」崔連生苦笑著說。

記得有次行軍到河南十里鋪,每人只發一小包餅乾,10包下肚都不能飽一餐的乾糧要撐上一整天,可見那時有多艱苦。

崔連生記得當時的部隊曾和汪精衛部隊交過手。1945年日本投降時,崔連生是在四川新八師,那時崔連生有回家的打算,但隊上主任說:「還回家呢!怕走不到一半的路,又被抓去別的部隊啦!」崔連生只好打消回家的念頭。

崔連生回憶說:「有次開戰,槍枝射擊過久無法退彈殼(槍管太熱),老兵教他用水澆,問題是方圓十里都沒溪流井口;後又有人教他保留小便,用來澆槍管。」

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幾次死裡逃生,能夠從槍林彈雨中全身而退,崔連生直呼自己命大。

1949年,戰事吃緊,部隊輾轉來到海南島,台灣派船隻接他們來台。軍旅生涯雖然平凡、平淡,至少還吃得飽、穿得暖。

戴頂斗笠,穿著棉衫,部隊下來後,崔連生在屋旁空地上,隨意種點應時蔬菜自娛。走過抗戰、戡亂的崔連生,老友們個個凋零,老家也沒什麼親人好掛念,如今只有一畦菜園,陪伴著他安享晚年。

司馬綱滇越邊區奮戰到底

歷盡戰場艱險 見證台灣發展 珍惜太平日子

「養精蓄銳不覺老,物換星移又逢春」

「兩袖清風隨緣過,一室和樂迎新年」

「以感恩心度日,用歡喜心過年」

享受揮毫樂趣的司馬綱先生,獨有的感恩歡喜、淡泊樂觀的生活態度,從他每年在自家門前自題的兩行春聯內容可見一般。

經歷大時代的戰亂,闖過九死一生,輾轉來台後,復見證半世紀以來台灣發展的文明價值,如今大家無論貧富,大都能平安過日子,司馬綱認為,確實值得珍惜。

嘗盡戰場艱險,歷經由弱轉強、反敗為勝的抗戰,如長沙大捷等,司馬綱皆有幸參與。抗戰勝利後,在中共叛亂、衝激的局勢中,唯有冷靜明辨敵我、站穩立場、走對方向,爾後才能來到自由民主的台灣。

1949年,湖南局勢顛危,司馬綱擔任第一兵團司令官辦公室主任,參謀長兼100軍副軍長鄧定遠將軍看出湖南省主席兼長沙綏靖公署主任程潛有投共意向,即率同副參謀長和司馬綱,搭上吉普車駛向衡陽華中長官公署報告情況,途經奉命緝捕的71軍衛哨,所幸鄧將軍鎮靜如常,機警應變而安然過關。

後因土共阻撓,大勢急轉,鄧將軍乃轉廣州見白崇禧將軍,後即追隨政府,經昆明,轉抵台灣。而司馬綱則返回100軍,在杜鼎軍長指揮下,續在廣西、雲南、越南邊區奮戰到最後。迄至1950間,司馬綱輾轉到香港,1年後才扺台灣。

回想那段顛沛流離的日子,司馬綱體驗到「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宿命,且見識到戰爭的殘忍與可怕。他說:「農業社會,戰爭影響速度還算慢;而今高科技發達,危害程度將迅速擴大。」

今日繁榮安定,榮民功不可沒

遷台後生活並不富裕,司馬綱潛心於中國經典古籍,如易經、老子道德經等,從中體認:「人生多變,凡事不必太計較。」,含飴弄孫之餘,司馬綱寄情於行、隸、草揮毫間。

國軍政府播遷來台後,蔣公和經國先生深察中國共產黨「假、惡、鬥」的邪惡本質,帶領軍民從「古甯頭大捷」到「八二三炮戰」堅持抗戰,徹底粉碎共產黨妄想併吞台灣的野心。

60年來,在全國上下一步一腳印的建設中,台灣已然成為舉世矚目的「反共堡壘」,而復興基地能從風雨中走向今日的繁榮與安定,榮民伯伯們功不可沒。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十年砍柴:有人情在就有家園
南越老兵出書反駁越共歪曲歷史
英老兵紀念「揚子江事件」60週年
823老兵重回金門  籲政府照顧晚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