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關節
(大紀元記者李雲帆荷蘭報導)荷蘭烏德勒支大學醫院(Utrecht University's UMC)不久前給一名22歲的女病人安上由3D打印機製作的塑料頭骨。這類手術在全世界屬首創。
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今天表示,接獲病友抱怨,健保署實施生物製劑減量、退場機制,讓病友面臨因病而殘的實質傷害。
家庭主婦長期蹲著洗衣或擦地板數十年,不當姿勢恐導致腰椎滑脫狹窄,須借助開刀治療。醫師建議,最好站著拿拖把拖地,且拖把把手長度最好超過肩膀,並以正確姿勢拖地,避免造成腰椎滑脫等傷害。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今天說,有家庭主婦因長期蹲著洗衣或擦地板數十年,長期不當姿勢導致腰椎滑脫狹窄,最後開刀治療。
(大紀元記者林珍妮編譯報導)許多中老年人面臨膝關節疼痛時,習慣服用維骨力。其實維骨力的正確名稱是葡萄糖胺(Glucosamine)。目前在美國有10分之1的人口服用葡萄糖胺,但最新的研究顯示,葡萄糖胺無法減緩膝關節軟骨退化,亦無法協助骨骼受傷的修復,甚至也無法減輕膝蓋疼痛。(編者按:維骨力一詞是廠商基於商業利益取的名字,讓消費者誤以為維骨力=維持骨頭的力氣)...
英國科學家說,他們研發了一種合成材料,能夠抵抗衝擊。這種材料將能夠保護老年人的骨頭不至斷裂。科學家們把新材料稱作抗斷膠。這種材料比較柔軟,可以放在普通衣服裡面。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家裡的長輩如覺得走路走久,膝蓋會酸、脹且痛,可能是初期退化性膝關節炎。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除了每天吃藥外,許多人選擇關節內注射玻尿酸,但它僅能讓受傷的關節,有保水及潤滑關節的作用,不能修復受傷的組織,治標不治本。關節內注射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再生療法,源於自體血液,容易取得,製程簡單,無免疫排斥問題,是全新更安全的細胞治療方法。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市20日電)陳姓病患罹患膝關節內游離體,引發膝關節劇痛,及膝關節活動度受限,經微創膝關節鏡手術治療,傷口小,術後恢復快速。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一位56歲的李姓護理師,由於工作必需長時間站立,讓她不免經常腰酸背痛。2個月前因下背疼痛難耐,早上連起床都困難,只好到骨科求診,經診斷是前足內翻(forefoot varus)合併長短腳引起的後遺症。最後骨科醫師幫她訂製了一雙功能性鞋墊,讓她回復正常生活,腰酸背痛的症狀也改善許多。
過年期間親朋好友經常相約打牌,逐漸變成全民運動,彰基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建民表示,久坐或是長期保持單一姿勢,身體也會受不了,常見的警訊包含急性疼痛、坐立難安,甚至腿麻、無力行走的現象,嚴重者必須就醫治療。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不少人正面臨著失眠或是身體疼痛的困擾,無論吃下了多少藥物,症狀還是沒有明顯改善。醫師表示,對於飽受失眠與身體疼痛困擾的患者而言,靜脈光能療法是另一種新的治療選擇。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一種慢性疾病,其成因複雜,初期症狀常被誤會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易導致延誤就醫,長期下來不但會嚴重影響生活作息,還會造成關節變形與殘障!醫師表示,只要心情保持樂觀,積極面對與配合治療,健康並非難事!
12月4日,位於西科汶納的橘谷女皇醫院與健友醫療網、關節炎基金會和Stryker公司聯合舉辦健康講座,邀請了余冶平醫學博士(Lincoln Yee)講解有關關節炎的健康知識。余博士著重強調了三點:第一,如果關節疼痛,要看醫生診斷具體病情,切勿積久難醫。第二,即使關節疼痛仍然有必要進行適當的運動。第三,如果病情真的已經很嚴重,不要害怕做關節置換手術。
過去,在西醫還沒有普及之前,人們只要發生跌打損傷,例如運動引起的傷害,各類的撞傷、扭傷、骨折、脫臼等,民眾會到國術館接骨、推拿、貼中藥外用膏藥,並服用傷科活血化瘀藥方,病情很快就改善了。
一項報告指出,港人骨質疏鬆問題嚴重,而隨著人口老化,預料本地骨折個案將會大幅增加。
(大紀元舊金山 Johnson Yu 採訪報導)原國家一級雜技演員王女士,50多歲,在美國得了一種怪病,嘴裡無緣無故的突發性噴東西,令王女士非常尷尬。王女士還經常頭痛、臥床不起,四處求醫無效果。經人介紹來到舊金山的李岩跌打傷科治療中心,李醫師妙手診治,將異位的脊椎調正復位後,怪病和頭痛立刻消失。
(大紀元記者李郁玫報導)退化性關節炎又稱為骨關節炎或變質性關節炎,是最常見的關節疾病。這是一種因關節內軟骨磨損衰竭後,周邊骨不正常增生與關節腔變窄,加上關節外韌帶長久使用後強度減弱、鬆弛所造成。醫師表示,經由現今的藥物、物理與注射治療,再配合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患者也能免受開刀之苦。
一名中年婦人長期頭痛,嚴重時無法吞嚥口水,針灸、整椎都無效,最後檢查是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經手術改善。
關節與骨頭要如何保養呢﹖不少有關節與骨頭不適的人常服用葡萄糖胺來保養,然而服用葡萄糖胺真的有用嗎?營養師說,葡萄糖胺是顧關節,成分中完全沒有鈣,如果拿葡萄糖胺來補流失的鈣,那就用錯方法啦!
坐骨神經痛是現代人常見的一種疼痛,常發生在30~50歲的年齡層,病患若接受適當的藥物治療及物理治療可減輕疼痛與改善,但還是有少數人需要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請問類風濕有沒有辦法醫治?應該注意什麼?
「控八控控」反覆螢幕宣傳,「坐骨神經痛」已是常見的文明病,疼痛一般好發年齡在25到45歲間,但近年已下降到20歲。中國醫大附醫醫師劉學融說,很多都是長期黏在電腦前引起,以中醫傷科整復手法加上針灸,相較西醫吃止痛藥,療效來得更持久。
今天是世界骨質疏鬆日,衛生福利部表示,停經後婦女骨質流失快,也常發生骨折,平均1/4有骨質疏鬆,建議自小存骨本。
(大紀元記者徐翠玲台灣台北報導)根據一項最新的國際骨鬆期刊指出,台灣被列為骨質疏鬆的高危險地區。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調查發現,35~45歲輕熟女,八成不喝牛奶補鈣、七成連一層樓梯都懶得爬、六成為了美白過度防晒,阻礙維生素D生成,輕熟女面臨缺鈣骨、懶骨、美白骨3大骨鬆危機。
根據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的最新調查,女性35歲以後骨量每年遞減,如果不及早開始儲存骨本,長期下來,可能出現骨流失,甚至不到更年期,骨鬆症就提早來報到。
醫師魏正宗說,季節交替,類風濕性關節炎應注意手腳關節保養與保暖,增強免疫力的保健食品應少吃,如靈芝、蜂膠等。
不管是小細紋或是皺紋,女生都相當在意!而這不只象徵年輕美觀問題而已,美國耶魯大學,針對114名停經的婦女做研究,發現臉部頸部皺紋越多,眼袋越深,代表骨頭萎縮,骨質密度越低,這是因為皮膚老化容易鬆垮,更是骨質疏鬆的警訊!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北報導)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30至50歲女性,若不治療,恐殘廢,世界關節炎日前夕,醫師們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齊「健康樂活、持續治療」。
(大紀元記者施芝吟台灣台北報導)天天喝飲料,小心鈣流失,不但長不高也易骨質疏鬆!據董氏基金會,針對全台1萬2千多名國小學童的調查發現,有高達四成的孩子,天天都喝飲料,學童們最愛喝的飲料,依序是奶茶、含糖茶飲跟運動飲料,有營養的牛奶,幾乎都不碰,但含糖飲料喝太多,除了容易胖,還容易骨質疏鬆。
一名在市場賣雞鴨的婦人,每天至少剁刀4000下,結果罹患「職業性腕隧道症候群」,必須接受復健,減少活動。
共有約 537 條記錄
今日頭條
NEWS HEADLINES
法國海軍上將警告,中共在歐洲展開「蜜罐行動」。精心設計的橋段,美麗的姑娘,浪漫的異國愛情,掌握機密的軍事將領等驚悚諜戰片中的元素正在現實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