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面食

【美食典故】香Q嚼劲的烙馍

味蕾

人气 69
标签:

“烙馍”是徐州市的平民面食。一张薄如纸般的面饼皮,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再擀成厚度约0.1公分,直径约30公分的圆形面皮,用竹批把面皮挑在“鏊子”(一块圆形中间凸出的铁板)上,不加一滴食用油,快速翻动两面烙熟,制作简易。烙馍可直接吃,或泡汤、搭配各种食材卷着吃,食用方便,嚼劲十足,还有一股面粉烙制的香味,深受当地居民喜爱,成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

徐州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描述着北宋徐州的英雄赵立号召群众抗金,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当成饼皮,包卷酥脆的馓子(外形很像细麻花),送给抗金的英雄们吃,以感谢他们保乡卫国。故徐州人吃烙馍的历史至少有八百多年。相传它的起源年代更久远,也与百姓爱戴军队有关。

在2200多年前,楚汉相争,刘邦有位将军韩信,带兵严谨,军队从不扰民,深得民心,每当作战激烈时,士兵们是很难吃饱饭的,韩信为了让士兵们能快速充饥再战。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法子。

韩信把当时徐州民间需花较长时间,才能弄熟的厚饼制法,稍加改良。他吩咐自愿前来帮忙的民妇们:“请你们快把面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其中有位民妇也急中生智,就用一支圆棍将面团擀成薄薄的面皮,放在铁鏊子上快速翻动两面,一下子,面皮既能快速熟透又能大量制成,韩信一看很高兴,如此就能填饱士兵的肚子了。

这种面食因为制作简单快速,而且方便携带、保存与食用,很符合战争时伙食的需求。从此,刘邦军队人人都能吃饱,士气因而大增,终于在垓下(现今的徐州市)打败项羽,使刘邦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

有一位由军营返家的民妇,仿制了这种薄圆饼,送给邻居吃,大家都觉得咬劲十足,还有一股香味,都非常喜欢,就问她:“这薄如纸般的圆饼怎么做?叫什么名字?”

她就把当时韩信叫她们:“快把面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的做法告诉大家。从此,人人都争相学做薄圆饼,并把制造薄圆饼过程“捋摸”的谐音“烙馍”,做为它的名字。所以烙馍就成为徐州的特产,吃烙馍也成为徐州人的爱好。

烙馍原本是厚饼,与厚而大的“壮馍”略有渊源,却因为赶时间而改制成薄又圆的面皮,而且自成一格。又因为朴实无华,只能当作配菜点缀,故无法流行全国,仅成为苏北地区的民间面食。后来烙馍因制法、制具、食材的演化,又发展出了“水烙馍”、“烘烙馍”、“菜合子”和“绿豆面烙馍”。

“水烙馍”是用水蒸熟的面皮,有别于正统的烙馍是用鏊子烙熟的面皮,失去了面粉烙制的香味,但也有质薄美观、软嫩易咀嚼的特点,适合老幼食用,宴席间搭配北京烤鸭、京酱肉丝卷着吃。

“烘烙馍”是因为“鏊子”不易取得而改用平底锅,也不加食用油直接烘熟的面皮,而平底锅会使面皮受热不均,容易出现糊点,口感稍差外,也是很有嚼劲的。

“菜合子”是在平底锅上加了食用油,再放两张烙馍,在两烙馍的中间铺上蔬菜、鸡蛋等食材,经煎熟后直接吃,例如韭菜合子。

“绿豆面烙馍”是将烙馍的面粉改为绿豆面粉,或改为杂粮面粉,虽然纤维素比较高,但手工制的纯面粉烙馍才是最为正宗,吃起来也最地道,口感富有嚼劲,还有一股香味,是机械制的烙馍永远无法取代的。

烙馍的特点是面皮薄而韧,不容易破损,故可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如醋溜土豆丝、咸鸭蛋、辣椒炒鸡蛋、辣椒疙瘩、羊肉串…)卷着吃,可依个人喜好,任君搭配组合。而“烙馍卷烙馍丝”,是将切成丝的烙馍炸得酥脆金黄,再用一张烙馍卷着吃,外软里酥,别有一番风味。烙馍也可泡汤吃,称为“汤泡馍”,适合老幼食用,若用羊肉汤泡馍时,因为比较容易泡烂,故只能蘸汤吃,以免糊烂。而“丸子汤煮馍”,是在煮普通丸子汤时,等快开锅之际,加入烙馍,趁热吃,软硬适中,也适合老幼食用。@*

相关新闻
比含糖饮料健康 世界各地9种优格饮报你知
自制法式马卡龙 网红授秘诀 常见问题全解
意大利人都喝什么咖啡? 8种好“咖”族必知
厨房必备珍宝 食盐大妙用 不再傻傻花冤枉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