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舞蹈的意境之美

茹之
font print 人气: 9
【字号】    
   标签: tags:

中国古典舞追求意境之美开始于唐朝,盛于唐朝,主要是源于唐诗中对意境的追求。唐代诗人王昌龄对诗歌中“境”的解释是:“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所谓意境,就是要求诗人用文字描述出景致来,但又让人感觉不到文字,即意境超越现实之景,有“象外之象”的意味。

仅举几首唐诗。比如张若虚的七言诗〈春江花月夜〉“孤横绝全唐”,诗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诗曲的旧题,相传为陈后主所创,但原词已经无传。张若虚创作的这首诗紧紧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来写,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之美,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层次思考。

再如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矾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其清幽的意境跃然纸上。

受唐诗影响,唐代乐舞也多以“舞有意境”为美。比如〈霓裳羽衣舞〉,诗人白居易赞叹道:“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繁音急节十二遍,跳珠撼玉何铿铮。翔鸾舞了却收翅,唳鹤曲终长引声。”轻盈的舞姿,柔软飘忽,乘风欲飞,将人们带入了飘渺、空灵、美仑美奂的仙境。


(正见网图片)


再如唐朝文宗时,下诏让太常卿冯定制作的〈云韶法曲〉。唐《乐府杂录》记载,“乐分堂上、堂下。登歌四人,在堂下坐”,除了表演的三百人外,还有五个穿着绣花的衣服的舞童,各自手执著金莲花在前面导引,意即“执金莲花如仙家行道者”。从舞姿与所执东西看,该舞蹈表现了一种仙家意境,所以令文宗“沉吟忘味”,后来文宗将其改称为〈仙韶曲〉。

唐懿宗时期宫中伶人李可及创作的〈叹百年〉队舞,有数百人随着舞曲缓缓而舞,让人们体会到了人生无常的意境。

唐代诗人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一诗描绘了〈绿腰舞〉所创造的意境。诗中写道:“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翩如兰苕翠,婉如游龙举。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坠珥时流盻,修裾欲溯空。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舞者举手投足间将人们带入了空灵、清逸的意境。

也就是说,舞蹈的意境是通过表面、可视、有限的“象”,即象外之象的第一个象而引发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超越了舞蹈本身的想像和思考。由此可见,创造了意境之美的舞蹈才能让观者有着无限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感受,才能达到“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

唐代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颠峰时期,唐诗、唐舞的意境之美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谥号康节..............
  • 李白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谪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业大有进步,宋代陶瓷清丽高雅,色泽柔美自然,造型简练,挺拔秀丽。
  • 元朝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但出现了青花、釉里红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种。自明朝开始,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瓷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