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一生正直

史鉴
font print 人气: 189
【字号】    
   标签: tags:

清朝时百姓流传这么一个故事。有人暑夜卧在村外,听见两个鬼交谈。一个鬼说:“这个村子得瘟疫的人已有一大半,我们还是去前村散疫吧!”另一个鬼说:“我昨夜偶然到前村,听到私塾先生读汤文正公的文章,正气冲天,吓的不敢再去了!”在老百姓心目中,念汤文正公的文章就能驱邪,这位正人君子就是康熙朝名臣汤斌。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末流贼攻陷睢州,母亲赵氏殉节,父亲汤契祖带汤斌避难浙江衢州。顺治二年,汤斌随父亲回乡。顺治九年,汤斌考取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任国史院检讨。

当时清廷议论要修撰明史,汤斌上书说:“元朝至正年间修宋史,不讳言文天祥、谢枋得的忠贞;明朝洪武年间修元史,也彰显丁好礼、巴颜布的节义。顺治元年、二年间,前明诸臣有很多抗节不屈、临危致命的,修史不可一概写成叛逆。陛下应该命令纂修明史的诸位大臣秉笔直书,不要畏首畏尾。”顺治帝将汤斌建议下发给有关部门讨论,大学士冯铨、金之俊等群起而攻之,说汤斌竟敢褒奖叛逆,皇帝应该下旨严加处分。顺治帝特地召汤斌到南苑当面安慰。

当时兵荒马乱,很多地方上的府台、道台缺员,顺治帝认为朝廷急需用人,应该找学问、品行兼优者,用他们的学问来经世济用,就将汤斌等十名翰林调离翰林院去当地方官。汤斌先出任潼关道副使,再调任江西岭北道副使,期间为清廷清剿流贼和明朝残余力量,保了清廷一方平安。汤斌政绩出色,却似乎并不热爱这份工作,他考虑到父亲年老无人照顾,屡屡用生病的理由来请求辞职。父亲死后汤斌终于辞官为父亲守孝,守孝期满后,汤斌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就背着行李拜师求学。

直到康熙十七年,康熙帝下令举荐学问渊博的大儒,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都推荐汤斌,汤斌才复出。汤斌经考试被评为一等,被任命为翰林院侍讲,参与修撰明史。康熙二十年,汤斌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又转任给康熙帝讲学的侍读。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任命汤斌为明史总裁官,升迁左庶子。康熙二十三年,提拔汤斌为内阁学士。此时江宁巡抚缺员,朝廷正要推荐人选,康熙帝说:“当今以道学闻名的人,言行不一定一致。我听说汤斌向孙奇逢求学,有操守,可以补上江宁巡抚的缺。”汤斌将出发时,康熙帝面谕汤斌说:“当官首要任务是纠正当地风俗。江苏风俗习惯崇尚奢侈豪华,你一定要加意教化劝导。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你一定要从容不迫,渐渐纠正,才能使百姓自觉回心转意。”赐给汤斌鞍马一副、衣料十匹、纹银五百两。又赐给汤斌御笔书法三轴,说:“如今你就要远离了,你打开书法卷轴,就像看到我一样吧!”十月份,康熙帝南巡到苏州,又面谕汤斌说:“我一向听说江南繁荣昌盛,今天观察它的风土人情,觉得江南崇尚虚华,安于逸乐,不务正业的多,努力耕田的少。你应当使江南人去奢返朴,事事务本,以便能挽回江南颓风。”康熙帝回京时,汤斌依依不舍跟到江宁,康熙帝令他回到苏州,并赐予御笔书法和狐腋蟒服。

之前余国柱任江宁巡抚,淮安府、扬州府遭遇水灾,余国柱大灾化小,上奏说:“大水已退,田地可以耕种了,明年就可以征税。”汤斌派人复查,大水并未退去,即使田地出水处也还不能耕种,就如实上奏,使朝廷取消了两府的征税计划。康熙二十四年,汤斌上奏说:“江苏赋税甲天下,每年征税就折合五六百万两银子。陛下命令分年加收漕运损耗,但是实际在地丁钱粮中,自从康熙十八年到二十二年,连续五年加收。州县限期征税,以十天为限,过期就打板子。官吏天天轮流催征不同的税,算下来十天中只有三天空闲,七天在催逼百姓缴税。百姓割肉补疮也缴不了这么多税,只好靠皮包骨的身子挨板子;官吏用尽手段也收不上这么多税,只好靠被降职革职来卸掉重担。恳请将百姓拖欠的地丁钱粮依照漕运损耗的例子,于康熙二十四年开始,分年加收。”汤斌又上奏说:“苏州府、松江府地少人稠,却要交纳‘五米十银’,至于杂项差使徭役,不可胜数。区区两府,田地没有增广,征税却相当于大省百余州县之多,民力日渐枯竭。顺治初年,钱粮起解和储存的比例各占一半,考核官员时规定的完税比例还比较宽松。后来因为兵饷紧迫,地方税收上缴朝廷的比例越来越大,又规定完税比例必须达到十分的考核办法。只要地方官一分税没征上,就难逃朝廷处分。地方官吏顾惜功名,往往拆东墙补西墙,今年征税的期限快到了,就用赔补去年拖欠用的钱粮来完税;去年拖欠的钱粮难以赔补,又用今年完税用的钱粮来填补亏空。百姓捉襟见肘,官吏一筹莫展。历年拖欠越积越久,唯有依靠陛下恩准蠲免。然而与其赦免在无法追征之后,不如酌情减少在征收未开始之前。恳请陛下将苏州府、松江府各项钱粮各减少一二成,定下适中的可以收齐的实数,再将各项钱粮稍加归并,使税收简易明白,便于稽核。”汤斌又请求蠲免苏州、松江等七府州康熙十三年至十七年缴税不足拖欠的钱粮,淮安、扬州两府康熙十八、十九两年水灾拖欠的钱粮,以及邳州版荒、宿迁九厘的“地亩款项”和漏缴人头税。这些建议都被康熙帝下发到朝廷议论施行。九厘的“地亩款项”,就是明朝万历年后暂时加收的三饷,摊派到宿迁百姓头上有四千三百多两银子,这时才得到蠲免。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又遭受水灾,汤斌逐条列出蠲免税收、赈济灾民各项事宜,请求朝廷发五万两救灾银,到湖广一带买米救济灾民。汤斌不等朝廷下诏,就行公文请漕运总督徐旭龄、河道总督靳辅分头赈济灾民,汤斌自己前往清河、桃源、宿迁、邳、丰等州县视察赈灾情况。康熙帝接到汤斌上奏后,命令侍郎素赫协助汤斌赈灾。汤斌先后上奏弹劾知府赵禄星、张万寿,知县陈协濬、蔡司霑、卢綖、葛之英、刘涛、刘茂位等人。常州知府祖进朝因为下级违法连累,被降级调走,汤斌考察他为官清廉,就上奏请求留用。吴县知县刘滋、吴江知县郭琇清廉有才干,声名卓著,但是征收钱粮心慈手软,未能全部征齐,汤斌却上奏推荐,请求朝廷将二人调京重用。这些弹劾保举建议下发到朝廷讨论时,都被高官驳斥,康熙特地下旨允许实行。

汤斌下令各州县立社学,讲孝经、小学,修泰伯祠及宋范仲淹、明周顺昌祠,禁止妇女游观,禁止衙役、戏子穿皮毛丝绸,禁毁淫词小说,禁止火葬。这些措施既体现了大儒的刚正,又带有大儒的迂腐。但是汤斌铲除五通邪神的事迹,为人称道不已。

苏州城西上方山有五通神祠,盘踞几百年,不教人修佛修道,却宣扬拜五通神可以让人发财。远近百姓被其迷惑,纷纷前来烧香磕头求发财,趋之若鹜。五通邪神爱吃酒肉不爱吃素,求富的人先准备好酒肉前往五通神祠祭祀,祭祀者之多,以至于上方山俗称“肉山”,山下石湖俗称“酒海”。祭祀完毕后求富的人就从供案上堆满的纸做的金银锭中拿走几块想求的数目回家,这叫“借”,几个月后求富的人再准备酒肉,把借的纸锭数加倍送回五通神祠,这叫“还”。求富的人或借或还,在途中络绎不绝。可笑的是人就算借纸锭求富不灵,也得还五通神的高利贷,否则就是求富的心不诚,据说五通神会让你一辈子发不了财的。正统文化只听说修佛向善要心诚,五通邪神却搞出求富要心诚这一说法。大陆佛教被中共败坏后,那些假和尚抓住人们的求富心理,把佛当成商品来推销,求富的人没发到什么大财,中共伙同假和尚倒是大发佛难财,和五通神简直一模一样。五通邪神更可恶的一点是奸淫妇女,清朝俗话说北方有狐狸,南方有五通。五通邪神除了民间贞烈女子不敢为祟外,遇到美貌少妇就肆无忌惮的上身,请巫婆神汉看,都说是五通神要娶少妇当媳妇,别的野鬼骚狐可以驱,五通尊神不能驱,少妇往往因此病死。这与中共流氓窃国后,流氓耍流氓人们还可以自卫,公安耍流氓、邪党耍流氓人们就不敢反抗如出一辙。

汤斌正气凛然,断然将上方山的五通邪神偶像全部收缴,木头做的烧掉,土做的扔进水里,并下令各州县有类似的邪庙偶像全部毁掉,用拆下来的建材修葺学宫,推行正统教化,为江南百姓铲除了妖孽,百姓明辨正邪后,都欢喜敬服。中共邪党祸乱中华几十年,宣扬马列邪理歪说,神化流氓帮主偶像,迫害传统文化,迫害神佛信仰,迫害中国百姓,是不折不扣的邪教。几百年的五通邪神也压不了汤斌一正,中共邪党十几年的迫害又怎能打压得下修炼人的正信!

当时明珠主掌大权,余国柱阿附他。布政使龚其旋贪污事露,被御史陆陇其弹劾,因为余国柱贿赂明珠,案件得以缓办,余国柱又想找汤斌说情,因为汤斌严正,不敢开口。等到蠲免江南税赋后,余国柱派人跟汤斌索贿,说这件事全靠明珠出力,江南人应该有所报答,汤斌不予理会。每当官员大考核的时候,地方官吏络绎不绝的向明珠家送银子,其中却唯独不见汤斌的手下。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为皇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廷大臣有推荐汤斌的。康熙帝下诏说:“自古帝王教育太子,必须选拔和平谨慎的大臣统率宫内官僚,专门负责羽翼太子。汤斌在为朕讲学时,一向品行谨慎,朕所熟知。汤斌就任巡抚后,洁身自好表率下属,真心实意处理政事,有目共睹。汤斌应该予以提拔,以劝导官场改变风气。”授予汤斌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汤斌将辞行的时候,江苏百姓哭泣挽留却不可得,就停止做生意三天,夹道焚香相送。当初,靳辅与按察使于成龙争论疏浚下河的事,久久未决,朝廷大臣大多阿附明珠心意支持靳辅。康熙帝命令尚书萨穆哈、穆成额会同汤斌实地勘察讨论,汤斌像于成龙一样主张疏浚下河。萨穆哈等回京后,压下汤斌的意见不报。等汤斌调回京城后,康熙帝问汤斌,汤斌据实回答,萨穆哈等因此被康熙帝罢官斥退。

头脑被中共绝对化思想灌输搞乱的人们不禁奇怪:靳辅难道不是治河名臣吗?汤斌反对靳辅,好像就是无知兼无耻的小人。其实,这只是中共的灌输。靳辅是治河名臣不假,治河有功也不假,但靳辅的不足、靳辅干下的缺德事中共没有说。中共宣传一贯根据政治需要把人物事物或者捧到天上或者按到地下,顺我者伟光正,逆我者狗屎堆,百姓一不留神就被忽悠了,还真以为中共六十年来独自搞出了什么“伟大成就”呢。其实中共做的就是把百姓的成绩偷过来,把正常国家的成绩掩下去,把自己的错误捂起来。

靳辅治河原则是“束水攻沙”,通过人为筑起“缕堤”逼窄河道使水流变急带走黄河泥沙。然而黄河既有泥沙,又有洪水,缕堤治头不治尾,显然既无法泄洪,又容易被急流冲垮。为此又在黄河滩地两侧筑起“遥堤”,等洪水漫过缕堤,就可以被宽广的滩地吸收一部分。洪水难道不能顺着滩地泄下去吗?很难,因为在滩地上筑起了一道道拦河坝,把滩地划分成格子形状。之所以要筑拦河坝,是因为要在滩地上留住大量泥沙坚固堤防,还有一个原因是靳辅要开发滩地屯田,总不能一个小洪水或海潮倒灌就把大片庄稼全淹了。那滩地要是无法完全吸收洪峰怎么办呢?靳辅的缺德招数就是打开遥堤上的减水坝,也就是分洪,反正分洪损失是老百姓的,决口漫顶责任是自己的,这汤斌作为父母官当然不干。康熙帝最反感靳辅的事就是减水坝,为什么洪水不能泄到海里去,偏偏要泄到下河百姓头上?然而康熙帝爱民之心架不住“治黄专家”“从专家角度看,减水坝还是得开”、“防洪是国际性难题”的一张嘴,靳辅相对于那些上任前保证坚决不开减水坝,上任后照开减水坝不误的治河大臣,还算是功劳卓著了。

康熙二十六年五月,天公不下雨,康熙帝下诏求谏。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指出天灾必因人祸,明珠执政期间贪赃枉法,引起上苍震怒。康熙帝下发给朝廷讨论,明珠惶恐不安,将要引罪辞职。其他大臣支支吾吾,唯独大学士王熙恶狠狠的说:“董汉臣的话是市井小儿胡言乱语,立刻把他拉出去斩了,事情就结了!”汤斌来得晚,余国柱把朝廷讨论结果告诉他,汤斌说:“董汉臣是奉旨言事,够不上死罪,满朝大官不敢说,董汉臣这样的小官却敢直言,值得我们反省。”康熙帝最终赦免了董汉臣的死罪。

明珠、余国柱更加怨恨汤斌,把汤斌的言论断章取义摘录下来,给康熙帝打小报告。并引用汤斌在江苏时告示中写的“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构陷汤斌是在诬蔑朝廷税赋太重民不聊生。康熙帝传旨质问汤斌,汤斌只是自陈资性愚昧,过失累累,请陛下严加处分。左都御史镣丹、王鸿绪等又接连上奏弹劾汤斌。恰逢汤斌先推荐候补道耿介当少詹事,一起辅佐太子,耿介以年老多病辞去。詹事尹泰等就弹劾耿介不堪胜任,只好侥幸辞去,而且汤斌胡乱推荐,应当追究责任。朝廷大臣讨论决议削去汤斌乌纱,康熙帝唯独让汤斌留任。余国柱又放出风来说康熙帝要把汤斌抄家没入旗籍,当时汤斌抱病入朝,百姓都以为汤斌此行凶多吉少,听到传闻的人都流下眼泪。旅居京城的江南人,聚在一起上访,要为汤斌击鼓鸣冤,继而知道并无此事,人们才散去。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汤斌改任工部尚书。不久,汤斌病发,康熙帝派太医诊视。十月,汤斌抱病从通州勘察贡木回来,一夜后病逝,终年六十一岁。汤斌去世后,康熙帝曾对朝廷大臣说:“朕对汤斌不薄,汤斌为何还要不断抱怨诽谤朕?”殊不知这是因为明珠、余国柱等对汤斌极为妒嫉,汤斌才受到谎言的中伤。如果不是康熙帝厚待汤斌,汤斌将遭到的祸事难以预测。

道光三年,道光帝下诏汤斌从祀先儒。历史没有忘记一代大儒为明末英烈的仗义直言,为江南百姓的奔走呼吁。

(据《清史稿》等)

--转载自正见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吴明彻是南北朝时秦郡人,年轻时遇到侯景作乱,天下粮价大涨,秦郡人饥饿不堪。
  • 孙谦,字长逊,东莞郡莒县人。小时候被亲人赵伯符赏识。孙谦十七岁时,赵伯符当上豫州刺史,就引荐他当左军行参军,在职位上孙谦以能干着称。孙谦父亲去世后,孙谦辞职,搬家到历阳务农来养活弟妹,乡里人都称赞他们的亲善和睦。
  • 张煌言和郑成功、李定国并称清初三大抗清领袖。张煌言是儒生,却性情慷慨激昂,喜欢谈论军事。他在崇祯十五年考上举人,当时军情紧急,考试要加试射箭,张煌言射箭三发三中。
  • 清代,山东福山县人安某,确有速行奇技,他一天可走五百余里,人们称他为“安飞星”。他也沾沾自喜,傲视于人,甚至还常常仗技欺人。

    有一天,安飞星来到乡间,看见一位农夫,打着赤脚在耕地,农夫的一双新鞋,放在田梗上,被安飞星看上了,即取而穿之。那位农夫追得气喘汗流,也没追上。安飞星以此取乐。

  • 西汉末年沛郡有一个富翁,临终时因为儿子太小,除了女儿和女婿再没有亲近的人可以托付,但是觉得女儿和女婿不善,如果托付他们照顾弟弟,难免他们不贪财害命,富翁左思右想,最后请来全族人,当着众人的面立下遗嘱说:全部财产交给女儿和女婿,只有一把剑托付女儿和女婿保管,等到儿子十五岁时交给他。
  • 晋明帝司马绍自小就很聪明。他只有几岁时,一次长安使者来京城谒见他父亲,父亲问他:“你说长安和太阳哪个离我们远?”司马绍说:“太阳远,只听人说使者从长安来,没有听说谁从日边来的。”他父亲很惊奇。第二天,他父亲大宴群臣,又拿这个问题问司马绍,司马绍说:“太阳近。”他父亲吃惊的说:“为什么你昨天说的和这不一样呢?”司马绍说:“抬眼可以看见太阳,却看不见长安,所以说太阳离我们近。”他父亲对他很惊异。
  • 道光三年夏天,潘芝轩的家乡发了一场大水,淹没了许多村庄,饥民乞食载道,许多人饿死在路边,朝廷的灾粮又遥遥无期,潘芝轩便首先自已开仓把家里积屯的粮米赈施给百姓。
  • 孟尝君姓田名文,是战国时齐国人,出生那天是五月初五,当时人认为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不吉利,男孩会害父亲,女孩会害母亲,他父亲田婴是齐国宰相,对他母亲说:“扔了他,不要养他!”他母亲舍不得,偷偷的将田文养大。
  • 王彦超是北宋初年人,年轻时到寺院去出家,僧人说:“你是富贵之人,怎么能屈居此地呢?”没有能够如愿。
  • “盗亦有道”的说法,古已有之。那么,再深入一步的探讨:什么是“盗之道”呢?清代的大学问家纪晓岚,在一篇文章中,记叙、回答了这个问题。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