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我第二名

赖伯勇
font print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Winning is not everything—but making the effort to win is —Vince Lombardi(赢球非一切,努力以赴去赢才是。──美国足球教练隆巴第)

看小孩子打棒球非常投入,比赛结果一队胜出,得到冠军,球员、教练与父母欢天喜地,输败的一队则垂头丧气仿佛世界末日。小孩子的好胜心与父母的期望,使人人觉得非第一名不可。这种现象在课堂上也十分普遍。考试得第一名的同学努力要保持一马当先,居次的同学紧紧跟在后头,企图迎头赶上,取而代之,让同学、父母与别人的父母“叫我第一名”。

第一名是很光荣值得庆贺的,胜利的果实是甜美的。作为观众,看到有个球队在艰苦中反败为胜,也可分享一丝喜悦。但是有时看到球员为了求胜,声嘶力竭、动作粗暴、言语惊人、情绪高昂,双方反目成仇,忘了运动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好玩、锻炼身体,志在参加而非非赢不可。在课堂里求学目的是要获取新知,学得做学问的窍门、培养做人做事的方法,或着更现实地说,学生读书希望顺利考上高一等的学校,至于名次并不重要,况且第一名仅有一个,第二名第三名也不错。就好比马拉松比赛,中途跑第一名的运动员未必就先抵达终点,只要紧紧跟在第一名不远处,能坚持到底,抵达终点线就是胜利。世人喜欢以成败论英雄,其实第二名也算是成功啊。

我们也许必须先改变父母与年轻人对成功与失败的观念,才不会眼中只有第一名。成功得第一固然得到一切荣耀,失败居第二也会产生挫折感,但是西方谚语说,我们有输有赢。输赢本是兵家常事。况且,失败或得不到第一名并不意味我们是低劣或次等公民,在运动场上我们没赢球,只是球运不济,或对方表现较优。在考场里考不到第一名,可能你读书方法有错,前夜没睡好,达不到前茅并不影响你的个人价值,不论赛局、求学,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心安理得,叫我第二名又何妨?

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你没得第一名,对手才能享受第一名的光采,这是“己所欲诸施于人”的最高境界,也是“第二名”可以自我安慰的。不论是哪种竞赛,胜者也应以打败你这个可敬的对手为荣,而更加敬重你才是。我们常常看到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得奖人不断推崇落选的入围者,在球场上冠军队的球员也会赞美对手,胜者让败者显得更加伟大。

竞争是人类的天性,有竞争就有结果,有输赢。你落入第一名之外的机会远远超过攀登第一名的可能。因此如何看待第二名极为重要。如果你把第二名视为全然的挫败,自我的否定,因而失去信心,一蹶不振,而不思检讨自己,力图振作、重新出发,你就永远与成功无缘,陷入泥淖无法自拔。另一种看法是,竞争宜以自己为对象,而非跟别人做比较。因为人比人气死人,只有带来压力,妨碍自我成长;今日之我跟昨日之我比较,才可以看出自己的进步。

位居第一有高处不胜寒、需时时提心吊胆,唯恐下降的心理压力。第二却是神奇的数字,即使是第十或五十也有同样的意义,尤其当你往后看,看到还有许多人在你跟后急急尾随时,你应庆幸你已接近前头。因为你已全力以赴,不把焦点放在结果,而在享受奋斗过程的乐趣。@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问:如何抚平孩子的挫折感?
    答:年纪愈小的小朋友因为还不是很清楚“失败”、“害怕”或是比较的观念和感觉,因此大多比较容易安抚。若是在比赛或演出过程中在舞台上遭遇失败时,家长和老师都可以帮助学生厘清失败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影响的因素可能有:过于紧张、对于舞台大小或是灯光无法适应、没有熟悉的人陪伴、本身曲目尚未完全克服、生理不适、钢琴大小或是椅子适应的问题等等。
  • (大纪元记者林节编译)面临挫折时,如果能学着把它看成是一时的落难,而不是万盘皆输,那么你会因此变得更坚强。
  • “快乐学习”或许是过去十几年教改过程中最响亮与打动人心的口号之一,但是其中也隐藏着很大的迷思。“大人们”所以会强调“快乐”,避讳“压力”,或许是因为过去的成长过程不快乐,不想让孩子们“重蹈覆辙”,或许是因为不想背负“让孩子不快乐”的罪恶感。无论如何,青少年真正需要的,是“没有压力的快乐学习”吗?
  • 小王进来公司才半年,从开始的豪情万丈跌落到如今的颓废消沉,他已然失去了所有的斗志,虽然业务部门里职员的流动率向来都非常的高,所以人员来来去去的也不须讶异,可是印象中小王却是一个很有抱负与理想的人,所以我跟小王分享了我的想法。
  • 悲观的人,遇到下雨天就愁眉不展;乐观的人却能欣赏下雨天才有的景致……我们不能决定天气,但能决定自己的心情,我们不能阻挡人生中的挫折,却可以决定自己的态度。
  • (shown)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向往美好的未来,是困难时最好的自我安慰。
  • (大纪元记者闻慧多伦多编译报导)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面对挫折和困境、犯错误时,心里会想着神,这样可以减少痛苦和精神压力。

    这项由多伦多大学士嘉堡分校(University of Toronto Scarborough)研究人员所作的研究发表于心理科学协会杂志《心理科学》上,研究测试证实,人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想到神,更容易接受逆境,缓解精神压力。

    报告的作者、研究人员图里特(Alexa Tullett)和因兹利(Michael Inzlicht)对犯错的人对痛苦做出反应的脑电波进行测试。他们先让参与测试者或者写下了对宗教的看法,或者做一个包括宗教和神字眼的重点归纳。然后接受简单、但容易犯错的电脑测试。

    测试结果发现,在参与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想着宗教和神时,人的大脑与前扣带皮层一致的区域中大脑活动减少,而前扣带皮层部位是人脑在察觉事态不妙时作预警的部分。

    研究者得出结论,人们心存宗教和神时,大脑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信仰的人更能自如地应对挫折,对焦虑引起的错误不是太难过。可以形成“防护层,抵消对错误的对抗反应,减轻皮层的警示信号”。研究者称,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心里想着:神有办法让世界有序,有办法解释似乎是随机事件的原因。这样就减少了他们痛苦的感受。

    研究者之一的因兹利说,“心存宗教信仰会让你在受到攻击时保持平静,在犯了错误时缓解痛苦。这能帮助我们理解与有宗教信仰的人相关的一些十分有趣的调查结果。尽管不太清楚原因,有一些证据已表明,有宗教信仰的人更长寿,他们往往更快乐、更健康。”他还表示,如果无神论者能思考自己的信仰,可能他们会做得更好一些。

    因兹利(Michael Inzlicht)称,世界上85%的人有某种宗教信仰。他认为,作为心理学家,应该去研究人们为什么要有信仰;如果信仰对人能起作用,那这些作用到底是什么。

  • 我一路走了过来,从年轻时愤怒变成如今的平静,或许是已经习惯,也或许我终于能接受,所有的坏事也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 小高和小周本来同在一家寿险公司共事,去年底因为公司被一家美商寿险公司合并,因而面临了去留的抉择;留下的条件,对他们这些中阶主管非常不利,不但薪水必须降得跟新人一样,只有两万四,还得重新接受公司的培训,只剩下年资可以累计。
  • 人生难免挫折,每个人经历的不幸也许相似,但过程和结局却迥然不同。有人能很快走出挫折悲伤,甚至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有人却难以自拔,从此一蹶不振。这种差异背后的原因何在?性格、基因、社交网络还是人生经历?最新研究结果表明,磨难能锤炼人的意志,人们遭受打击的次数直接影响着从挫折中恢复的能力以及恢复的速度,而且挫折还能强化人们心理自我治疗的能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