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画家维梅尔

德馨
font print 人气: 8990
【字号】    
   标签: tags: ,

杨‧维梅尔(Jan Vermeer 或Johannes Vermeer)或译约翰内斯‧威梅尔,生于1632年10月31日,卒于1675年12月15日。与大多数旷世名家一样,他的作品与名气在其生前默默无闻,直到二百年后其价值才被后人所认识并发掘出来,其作品被视为“荷兰小画派”的经典之作。当今人们把他列为荷兰黄金时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并与伦勃朗享有同样盛誉。

荷兰黄金时代

正如明星不可能脱离舞台而独自闪耀;英雄也不能超越历史塑造威名,艺术的发展和艺术家的诞生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欧洲文艺复兴后、十七世纪的荷兰之所以被称作“黄金时代”,是因为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鼎盛,以最大、最富强殖民国家的姿态称雄于世:在西班牙的统治下因商贸崛起,在为寻求独立与西班牙长达80年的争战中强大,在与英国的30年争战后没落。其发达的贸易成就了富庶的荷兰,连年的争战又摧毁了这一切,这就是“海上马车伕”在十七世纪的行进轨迹。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基于这一主线上延展开来,维梅尔也不例外。

代尔夫特(Delft),一个位于荷兰西南部、临近北海的、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小镇,杨‧维梅尔在这里渡过了他短暂的一生。1652年他的父亲去世时,刚好二十岁的他继承了其父留给他的名为麦哲伦的一个小旅馆和画商生意。次年维梅尔娶了自己的模特——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卡特琳娜为妻,并随妻改信天主教,后入赘妻家,他的作画生涯从此开始。他加入了代尔夫特画家行会并先后四次当选为这个小镇画家行会的领导者。杨‧维梅尔的传世画作中最早的那几幅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第一幅画作在第一次英荷战争爆发前后完成,而那个时候恰好是荷兰黄金时代的顶峰。

“荷兰小画派”

这是一个以商贸自强自立的国家,这是一个商品观念深入人心的年代,画作通常被视作一种商品,并不见得被崇到“艺术”的高度,“画家”一词在当时表述为“画匠”更贴切。神职人员、律师、医生、商人、企业家和国家大型机构职员构成了当时的权贵阶层。祥和的家居场景是战争时期每个中产阶级所需要的,中产阶级希望自己出现在画布上,而不仅仅是教堂和宫廷,虽然这要付出五六百个银币——这笔钱足以支付他们一年的吃穿用度。出身寒微的杨‧维梅尔一直希望跻身于中、上流社会,由于画商的出身,他把最初专攻方向——历史和宗教题材,改为画风俗和肖像。市场需求造就了“荷兰小画派”,富裕的荷兰人对画作情有独钟,家境稍差者也要悬几幅廉价油画妆点风雅。“小画”正好符合了这个需求:画幅小,相对巨幅画易于创作,适宜于市民阶层室内悬挂以装饰居室;画作题材以市井风俗为主,市民的日常生活和风景乃至自己的画像跃然纸上。拉近了作品与欣赏者的距离、容易引起兴趣和共鸣。人物的特写从中产阶层贵妇到仆人、市井小民,甚至乞丐酒鬼,十分丰富;对建筑的构画从权贵奢华高雅的居室到市民的简朴居所;对生活细节的描述富有浓郁生活气息:从妇女梳妆打扮、弹琴唱歌、读书写信到做家务劳动……以迎合各阶层的审美情趣。由于风俗画突破了宗教局限,表现形式多样,题材空前丰富。

“荷兰小画派”的代表人物

维梅尔作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的画作有其独到之处。从题材内容上看:维梅尔作品大多数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描绘宁静、平和的家庭生活的风俗画,精细地描写一个限定的空间,其内容通常是一、两个人在室内劳作或休闲,读信、弹琴、编织蕾丝花边、摆弄瓶瓶罐罐……画面温馨、舒适、给人以田园诗意的感受,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优雅环境和恬淡和平的渴望(尤其是英荷战争期间)。画作人物多展现女性的形象和活动,在其存世不到四十幅的作品中女性人物有40位,男性人物仅13位,以单个女子为主题的占十八幅之多,迎合了十七世纪的中产阶级的审美观:人物气质纯朴大方、清新自然、拥有娇艳的红唇及下巴上的小窝。从画作颜色用料来看:维梅尔大胆地使用天然的深蓝与柠檬黄,还有灰色以及透明的颜色漆。色彩的成功运用在其画作里随处可见:这些色彩明朗富有张力,如女人蓝色的裙子、柠檬黄缎子礼服,在窗户下面的不明朗的阴影区,用黑暗的自然青打底,采用天青石弥补光区的空白。他从不吝惜在昂贵颜料上的花费,尽管某些稀有的颜料消耗掉了他很大的财力;从绘画技巧来看:与伦勃朗式的舞台式聚光画法不同,维梅尔光线的处理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这一技巧令数百年后的人们叹为观止。维梅尔使用了以微小的画点组合(点画法),并且善于使用光线的来源,使画面产生一种流动、优雅的气氛,因而被称为光影大师。没有人了解维梅尔的技法,人们推测他使用了暗箱技术(Camera Obscura),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因为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列文虎克是维梅尔的好友,此人精通显微镜和光学透视,维梅尔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技术。他的画作构图饱满而不复杂,人物表情自然专注,画中人物往往伫立窗前,柔和的阳光一般从左侧窗子倾泻进来,洒落得匀称有秩,光影映衬下的人物与空间比例力求精准,明暗对比层次分明。光线下各种织物陈设厚重沉稳,质感凸显,生动盎然。他把光影变化处理得如此逼真,真实感强烈到与照片一样,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以致有评论家认为这不是艺术。

耗时长的高质量作品

维米尔往往需要六个月甚至一两年完成一幅作品,对这个生养了十四个子女(包括夭折的三个孩子)的画家来讲,撑起这个家的同时进行优质创作并非易事。相对于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们数万幅的画作,维米尔不算高产画家。1663年夏天法国一位富裕的外交家来到杨‧维梅尔的画室想买一幅画,但画室没有画作可供展示,维梅尔带他到面包师家看他的画作,但外交家并不满意。三年后“绘画艺术”这幅作品作为招牌画问世,被他用来展示其才华和艺术功底以招徕顾客。这幅画的确不寻常,相当于其小画尺寸的四倍,当时只展不售(二战间曾被希特勒看好,高价购得并珍藏)。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荷兰小画派”领军人物维梅尔的代表作。此画以神秘的黑暗为背景,有力地烘托出前景少女形象。画面生动地展现了这位少女在转身回眸、惊鸿一瞥间,欲言又止、似笑还嗔的肖像,极富感染力。少女身着朴素的棕色外套,洁白的衣领、蓝色的头巾(蓝色的头巾是用昂贵少见的天青兰颜料绘制而成,这种色调在维梅尔的其它作品中并不多见)和垂下的柠檬色头巾布色调简洁、对比鲜明。少女目光殷切、略透忧郁,朱唇微启,欲语还羞。画面中少女的左耳上佩戴了一只珍珠耳环,几乎处在画面黄金分割点的位置上,所以格外醒目。据称珍珠耳环是当时上流社会富贵的象征。为什么要一位勤劳纯朴的女佣要佩戴它?难道这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事实情况是:维梅尔画中的人物很多是受雇而打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从少女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她战胜片刻怯生后的那种无畏果敢和萌动中的希冀。有人浮想联翩,说她这是要嫁人了,为此还写了一本书。

我们得承认:这位画中人的目光和流露出来的情感撼动了人们的心灵,她正在凝视你、坦然而对人们的审视,纯真情愫涓涓流淌。把如此复杂的心态描绘得如此传神,这幅画无疑是成功的。荷兰艺术评论家戈施耶德认为这是维梅尔最出色的作品,是“北方的蒙娜丽莎”。人们无从知晓《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的少女缘何回眸,怯语还嗔。而画家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成功的再现了这瞬间绽放的情感?——这就是优秀风俗画家——维米尔展现给世人的,充满阳光的动感写意,真实的情愫被其敏感地捕捉,凭借他对于光影与色彩的理解,用传神的画笔将其定格。虽历经沧桑,其画作上浮现的人性光辉仍能穿越时空,浸润人们的灵魂。揣测这位少女的身世和前程不是画家和赏析者要做的事。少女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画作真实地展现了她那一回眸中的内涵,触及到人类的情感深处而获得感知、认同,千回百转、心态怡然。

晚年穷困潦倒

维米尔一生以卖画为生。虽然他的绘画技法高超但是却不被当时世人悦纳。维梅尔去世前,不但无法卖掉自己的作品,其经销的油画也无人问津,结局相当凄凉。用他妻子的话来说:维梅尔是由于“庞大家庭的重负,没有谋生手段,使他陷入萎靡和沮丧,进而谵妄,好端端的人一、两天之内就突然病死。”1675年12月维梅尔抛下他的妻子卡特琳娜和11个孩子(其中8个尚未成年),与世长辞。卡特琳娜不得不申请破产。次年,代尔夫特市政厅处理维梅尔的遗产,卡特琳娜继承了19幅作品。1676年2月29日,公证人清点了他的遗产:女装2件,童装21件,还有一大堆负债,包括欠面包师的726个银币。而当时的历史背景是:英荷三十年的战争耗尽了荷兰的元气,国运衰落,市场经济崩溃。凄惨中一代巨匠就此陨落,留下的是身后尘封的画作。他在荷兰十七世纪的绘画史上都没有留名,更不消说欧洲的绘画史了,但他坚信几百年后的人们会发现其作品的价值并啧啧称奇——事实的确如此:十九世纪中期,写实主义开始风行,人们从新审视维米尔的画作,发现它们是那样的真实,光影真实到如同光学相机拍摄的照片。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生活从来都不善待艺术。事实上伦勃朗的晚景也好不到哪去。他们在智慧中创作,在生存中挣扎,他们的灵魂在创作中欢歌,他们的魔性在痛苦中咆哮。不单是荷兰人有虐待他们最伟大画家的倾向,生前的失败与死后的辉煌似乎成为所有天才的宿命。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伦敦正在展出集合17世纪戴夫特学派(DelftSchool)艺术家的画作,包括一件维米尔的收藏品在内。
  • 荷兰画家,台夫特人。为荷兰大师中最稳健、温和的一位画家,他的生平和成就直到十九世纪中期才受到注意。他显然受到法布利契亚斯(Carel Fabritius)的影响,而且在 1653 年成为台夫特画家公会(Guild)的画师,之前,可能曾是法布利契亚斯的弟子。为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
  • 2006年对荷兰来说别具意义,巴洛克时期的重要画家林布兰,于400年前诞生于荷兰。各地纪念林布兰的活动,已进入紧锣密鼓阶段,也展现荷兰人对自身文化资产的骄傲。
  • 今年是伟大的荷兰画家伦勃朗(Rembrandt Van Rijn;又译林布兰或林布兰特,1606年7月15日 — 1660年10月4日)的诞生400年的纪念年。在全世界的美术馆里举办了不下54个他的画展。从阿姆斯特丹的王家美术馆到柏林的版画收藏馆,从卡塞尔的大师画廊到布拉格的艺术博物馆。另外,据荷兰一家电视台的电视调查显示,伦勃朗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荷兰人》,可见荷兰人对这位画家是多么引以为傲。

  • 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十七世纪荷兰画家扬维梅尔的同名画作为创作主题。巧的是这幅画不仅在美术史上常与达文西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相提并论,电影在台湾上映的时间也与“达文西密码”安排在同一档期。两部电影内容都牵涉到名画背后的传奇故事,但风格完全不同。
  •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改编自崔西.雪佛兰(Tracy Chevalier)同名畅销小说,以十七世纪荷兰画家扬.维梅尔(Jan Vermeer)的名画“戴珍珠耳环的女孩”为创作主题。
  • 和林布兰、梵谷名列荷兰三大画家的维梅尔,官方文献记载并不多,画作也只有三十五传世。导演彼得韦伯透过维梅尔少数的画作,推敲出他传奇的一生,从画中人物的动作、服装、物品的摆设揣摩当时的时空背景和人物的心境变化,拍成“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 荷兰三大画家之一维米尔(JohannesVermeer),有一幅名画叫《戴珍珠耳环的女孩》,尽管名气不比达文西的《蒙娜丽莎》有名,但却是艺术史上不可不知的名作之一。如今,她们又因为电影被相提并论,也使《戴珍珠耳环的女孩》有机会让国人一睹丰采。
  • 荷兰为著名画家林布兰诞生四百年举行的庆祝活动,将在7月十五号林布兰生日当天达到高潮。如果最近到荷兰旅游,可能会不小心回到中世纪的荷兰。(陈玉箴 荷兰报导)
  • 7月十五是荷兰著名画家林布兰的四百岁生日,荷兰推出大规模艺文活动为他庆生,在林布兰的出生地莱顿,更走进时光隧道回到十七世纪,街上到处都是十七世纪打扮的商人、少女、魔术师,甚至还有乞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