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昭:中国航母舰队走向何方(一)

——航母与潜艇之争是否已尘埃落定?

文昭

人气 27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5月30日讯】从上个世纪90年代直至一年多以前,在中共军方的内部刊物上和民间一直存在着“航母派”和“潜艇派”之争:海军要走向远洋,到底是应该优先发展航空母舰还是核动力潜艇?随着改装自乌克兰“瓦良格号”航母的“施琅号”粉墨登场,这个问题似乎已有了答案——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水面打击集群将成为未来中共海军的主力。

除了大连船坞里的“瓦良格号”之外,据信还有1-2艘航母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厂”建造。对于航空母舰这种庞然大物要完全秘密建造,躲过西方从间谍卫星、高空侦察机、到电子侦察机和监测船等构成的发达的监测网络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北京反而乐于让外界知道,正好用它来提振“民心士气”、证明党正在领导中国崛起为军事大国。但是所谓“增加军事透明度”,本身又是一个虚实的游戏,一部分变得相对透明,反而会使另一部分更不透明、更不引人注意。

中共的第二代核潜艇计划(包括新型的094“晋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和093“商级”攻击型核潜艇)就这样被掩盖在“瓦良格号”航母的光晕背后,显得更加神秘莫测。那么,中共决策层是否已在未来海军的水面和水下打击群的优先顺序上做出了最终决定呢?“航母派”和“潜艇派”之争是否已经尘埃落定了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明白在决策过程中,中共领导人头脑里考虑的因素、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在此之前,要先对航母和潜艇之争的背景做一番简要的梳理。

航空母舰和潜艇(主要是核动力潜艇),谁将是未来海洋的支配性力量,就这个问题的争议在世界范围内并没有尘埃落定,当然在中国事实上也不可能从此消弭无声。世界海军头号强国美国的做法是两者齐头并进,不落下任何一方。新型的“弗吉尼亚级”(Virginia Class )攻击型核潜艇从2004年加入现役,迄今已经建成了7艘,在速度、火力、噪音水平等方面代表了当今世界核动力潜艇建造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排水量10万吨以上的新一代“福特级”( USS Gerald R. Ford CVN-78)超级航母也正在建造过程中,除了船体更大外,预期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应用到其上,如“自由电子激光(free electron laser)防御武器”、“电磁反应式装甲”(electromagnetic reactive armour)等。


中国091“汉级”攻击型核潜艇(维基百科)


美国尼米兹级核力动航空母舰(美国海军网站)

中共海军发展的最重要样板是前苏联海军。值得一提的是,为前苏联赢得世界海军大国地位的是其核潜艇,而非航空母舰。苏联潜艇部队的规模远超美国,据不完全统计,它前后建造过86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和88艘攻击型核潜艇。在颠峰时代,前苏联有近百艘核动力潜艇游弋在世界各地的大洋深处,提醒着全世界苏联这头巨兽的军事存在。其战略导弹核潜艇是潜伏于水下的庞大核武库,也是西方防范的头号敌人;而其攻击型核潜艇的基本使命有二:一是保护自己的导弹核潜艇、二是对付美国的航母战斗群。可以说苏联海军走的路子是以核动力潜艇为中坚的水下打击群,来克制以航母为核心的美国水面打击群。而中共的核潜艇规模还非常小,其第一代的“汉级”攻击型核潜艇大约只有5艘,“夏级”战略导弹核艇目前只有一艘服役。而且都已经严重过时,基本失去了实战价值。第二代的“晋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和“商级”攻击型核潜艇数量也很有限。

从世界各国海军的实际选择看,航空母舰也不受青睐。这不仅是出于经济的原因:航母本身造价不菲,再加上护航的舰艇、舰载飞机、日常的使用和维护,更是开销巨大;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航母目标巨大,既缺少自我保护的能力、又难以做雷达上的隐形改造,越来越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航母所面临的威胁同时来自于水面、空中和水下。在诸多克制航母的兵器中,最现实和有效的还是潜艇。由于当代潜艇实现了导弹化,其实际的战役和战术价值大幅提升。过去潜艇的主要作战方式是接近敌船后用鱼雷攻击,但是现在它可以在距离目标数百公里外的水下发射反舰导弹,令敌方难以防范。

潜艇攻击的优势在于它没有水面舰艇的雷达特征,而侦测水下目标的难度比探测空气介质中的物体难度要大得多,目前主要还是靠声纳手段。为应付目益上升的潜艇威胁,航母编队就必须增加舰艇和飞机的数量、扩大搜索和警戒范围,尽量做到在敌人的潜射武器射程之外就发现敌潜艇。当然,这就意味着要保护航空母舰的成本越来越高。

从军事威慑的效费比来看,当然也是潜艇更加划算。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如果有12对发射管,就能携带24发洲际火箭,如果每发洲际火箭能携带5-6枚分导式的小当量核弹头。一艘核潜艇就能运载上百枚核弹,一艘核潜艇就能摧毁敌方的大部分大中型城市。如果不能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干掉敌人的所有战略核潜艇,哪怕只漏掉了一艘,它都能发动毁灭性的核报复。

中共最新的第二代战略核潜艇094“晋级”,传闻有16个发射管,其“巨浪-2”型洲际火箭射程在8600公里以上,每发洲际火箭可携带6-9枚核弹头(另一说法是3-6枚核弹头)。但是“晋级”核潜艇在静音航行和水下通讯等方面与西方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潜艇发展的另一个趋势是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的出现,使得过去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的角色区分变得不再那么泾渭分明。“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的代表就是能发射巡航导弹(对海或对地攻击)的核潜艇,即是利用核动力潜艇的隐蔽和突防能力强(下潜深度大、水下航速快),和续航能力强(不需要中途补充燃料就能做远距离航行)的优点,把它改造为各种远程武器的发射平台,从而负担起多种战略、战役和战术层面的任务。

举例说,当核动力潜艇成为远程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后,它的火力打击范围可以延伸到2000公里以外。它可以潜航在广阔的国际水域,自由选择发射阵位,从水下发射远程巡航导弹,打击敌方内陆纵深的目标。而在过去,要执行这一任务主要靠舰载飞机来实现。

显然由核潜艇来执行这一类任务比用水面战舰和舰载机有更多优势。因为如果由后者来轰炸敌人内陆的目标,前提是要取得相当程度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也就是说,如果由巡洋舰来发射对地攻击的导弹,首先要把军舰开到导弹的射程以内,之前要先清理掉来自水面和空中等方向对它的威胁;而用舰载机攻击也是一样,事先要压制敌人的拦截战机和防空武器。然而核潜艇由于其隐蔽性,来去无踪地穿行于水下,对制海和制空权中有最低的要求,甚至可以在己方完全不具备对水面和天空控制能力的情况下,完成对敌人内陆心脏目标的突袭。

尽管当前所说的“战咯核潜艇”特指的是携带有洲际弹道导弹(射程8000公里以上)的核动力潜艇,但是将传统的攻击型核潜艇进行多用途的升级改造之后,使其具备了远程攻击的能力,也因而具有了“战略”的意义。如果将远程巡航导弹装上核弹头,它直接就可以分担一部分核威慑的任务。

从海军兵器的发展趋势看,似乎潜艇比航空母舰有着更广阔的前途。中国大陆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一直是“潜艇优先派”占上风,解放军的前任海军司令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多次表达了优先发展核潜艇的重要性。2004年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刘华清回忆录》证实了这位中共前军方大佬对于核潜艇的特别偏爱。当然这里也有经济上的考虑。

根据路透社的估计,一艘60000吨级的航空母舰本身的造价最低不少于20亿美元,而加上舰载飞机和护航编队,则成本高达100亿美元以上;日常的使用、维护、训练和人员成本每年则在2亿美元以上。而100亿美元大概已经可以让北京建造10艘核潜艇了。在经济总体不宽裕的情况下,建造潜艇看起来是更好的选择。

“潜艇派”的依据似乎很充分。即使建造起航空母舰也不可能挑战美国,为何不发展更加经济实惠的核潜艇部队,走苏联老大哥的路呢?这就回到了本文开头提出的问题,中共决策层头脑里到底在考虑什么?

不管是航母还是核潜艇都是工具,是服务于政治决策的,而在这政治决策中,军事战略并不一定占主要的比重。直到2009年,在中国大陆的军事学术刊物和海外亲北京的中文媒体上,笔者还不时看到挺“潜艇派”、反对建造航母的言论。

但进入2010年,这类声音在有官方性质的媒体上基本消失了。这说明中南海在航母优先还是潜艇优先这个问题上的最后决定,是直到不久前才作出的。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要看航母和潜艇哪个是服务于当前目的的最好工具。

预计未来几年,中共政权的民族主义化将不可避免,特别是在国内的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中共将更加依赖民族主义这张牌。民族主义是共产党政权为数不多的合法性来源之一,除了经济增长,可以说就只有它了。也就是说,它将不遗余力地塑造大国崛起的形象来“凝聚人心”,而“军威”是这个“崛起”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点上,水面上的航空母舰和水下的核潜艇就体现出了差别,航空母舰比核潜艇要气派得多,它显然更适合做这个民族主义的图腾。

航母作为图腾和心理标志的价值,这恐怕是共产党领导人脑中所考虑的最主要因素。然而将武器抽离于军事战略之外考虑其价值,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笔者将会在后续文章中探讨。这种“图腾”我们已有前例,比如那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三峡工程。

相信随着航母下水所带来的激动逐渐消褪,“潜艇派”在军迷当中会渐渐赢回人心。

相关新闻
被控泄露国防机密  华裔工程师拒认罪
台政府买地十万坪 15年未过户
泰柬边界冲突  停火谈判有望
台湾副防长提议美台政军对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