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阳:寒门何以难出贵子

李晓阳

人气 2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8月13日讯】“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

粗略想来,80年代以至90年代初期,“寒门出贵子”仍然是社会上常常流传的口头禅,然而不过20年的时间,却变成了“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估计随便在街上拉过一位学生家长来,都能罗列出几条原因来:校园内公立教师责任心下降、正规教育水平的下降、社会大环境自费教育环境的大幅度上升等等吧,概言之,基础教育环境走入了“市场经济”。于是贫寒家庭以至工薪家庭子女校园内学不好甚至说是学不到,家长又挣扎在温饱线上即保证不了家庭教育、更保障不起“高消费”式的“课外市场经济教育”。于是乎,虽是大学不断扩招,然大学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却不见提高,甚至仍然出现“寒门难出贵子”的窘况。

如果按照“中国式思维”来看这些现象,家庭条件不好、居住地教育环境不佳似乎怨不得别人,“寒门难出贵子”似乎又要归罪于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去了。然而,笔者非常有幸的看到了南方周末一篇文章《让出身不再决定命运——美国教育平权运动40年》,讲述了美国自80年代末面对同样的社会问题,由美国各界社会精英共同推动的“美国援教”、“特许学校体系KIPP”以至后来布什在2002年签署的《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要求各州政府追踪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科学与数学成绩,确保在2014年之前达到熟练水平,“没有一个人掉队”;而奥巴马上任后,干脆将联邦政府对于特许学校的拨款增加了一倍。

相对美国社会“精英阶层”的“不让出身决定命运”,不断舍弃“精英阶层利益”去推动整体社会进步的举措,却不得不心寒的想到年初那位政协委员“农村孩子不要读大学”的提议。这便是两个不同社会“精英阶层”的不同表现吗?

当然,笔者亦承认,如那政协委员一样的人士,即便是在“红朝”境内亦是招来骂声一片。然而我们又不得不无奈的看到,恰恰是如此人等正在主导着这片土地的一切事务走向,而那一片义愤填膺的声声呐喊虽是占了声势之优却难得实践之势。再看一看德国小伙卢安克中国山区支教10年却被问责是否有教育资质、感动十几亿人的支教老人白礼芳却永远感动不了“殃视”。西方电影《蜘蛛侠》里那句经典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似乎翻译成中文以后却只能令“能力不是很大”的国人听到、看到,而真正有能力去推动、去促成改变的“精英”们,却在费力的为自己尽责、为自己在“红朝”内的既得利益尽责。

不过也好,千百年的历史已经足以明证,无论是那所谓的“精英”还是由其构成的今日“红朝”建筑,当其抛弃了应尽的职责时,亦是将自己从历史长河中抛弃于外的开始。

相关新闻
李晓阳:“预言失效”可笑吗?
李晓阳:我们离真正的体育精神有多远
李晓阳:从红朝的空前“不和谐”说起
李晓阳:我们应该学点什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