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境与心境

作者 :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195
【字号】    
   标签: tags: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思想交相辉映,凭着传统的信仰和正信,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至今。在正统文化的影响下,历史上杰出的诗人们以睿智的思想、哲理的思维感悟人生,以美妙、凝练的语言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启迪人们追求真理,升华道德,回归人的本性和良知。

例如:东晋时的陶渊明,从小受儒、道思想影响,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立身行己有严正”之志。他曾几次出仕,先后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为官清正,每次做官的时间都不长,最终因实在看不惯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场的丑恶,才决心辞官归隐。

最后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他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世俗权贵折腰--向小人贿赂献殷勤,毅然挂冠而去,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他在诗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洁心志。

陶渊明从此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他追求完善道德、返朴归真的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坚守人格和气节,不趋炎附势,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他写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读陶渊明的诗,使人体悟到做人要始终保持淡泊明志的心境,保持质朴、善良、纯真的本性,“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

唐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葱茏氤氲,融文学、绘画、音乐的意境于一体,“清逸”、“淡远”、“脱俗”,达到了澄澈之境,形成了盛唐诗风自然的特色,展现出诗人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绘出新雨涤去山中尘埃而愈益清明,抛弃物欲纷扰,洗尽心境,方显澄净广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体现出诗人以清静之心观照自然,无论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虫一鸟,都与其心境契合。

王维天性至孝,事奉母亲崔氏,以“孝”闻名当时,其母笃信佛法,王维受其母影响,敬信神佛。他每天退朝回府,便焚香独自静坐,摒除妄念,诵读佛经。他的善念逐渐使他走上了修佛的道路,修佛使他明白了人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缘关系的和善恶有报的道理。他劝勉鼓励亲朋好友要信奉佛法,修持心性,慈悲心志,切不可执著名利,否则自招灾祸。

王维一生“好道”,以修心向善、淡泊名利的超然心境,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的神妙,聆听到天籁之音。读王维的诗,使人感受到大自然永恒无限的静谧之美和蕴含的无限生机,“静则生慧”,使人明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坚守心灵的那份纯净。

南宋的陆游是我国历史上所存诗歌最多的诗人,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九千多首。

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有济世之志,主张抗金,收复失地。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喜论恢复”、“语触秦桧”而被秦桧黜免。后来担任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和几任地方官,“行善政,受百姓爱戴”,因多次为民请命触怒权贵而屡遭罢免。

他平生崇佛敬神,相信因果,几次到名山朝圣,即使在随军,或在幕府任上的时候,也总要到附近的寺院礼佛,并向周围人劝善,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的诗作中蕴涵着忧国忧民的思想,贯穿着“气吞残虏”的精神,渴望救民于水火,恢复中原,即使个人身处逆境,仍然“尚思为国戍轮台”。

他欣赏、赞美报春的梅花,“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并以梅花品格自励“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其富有哲理的内涵使人领悟到思想境界升华后的豁然开朗,眼前展现出的是更高更广阔的新天地。

诗人们的千古佳作展现出天人合一、壮阔宏大的境界,是因为他们拥有济世安民之志和仁爱博大的胸怀,是因为他们推崇道德和正信,诗境无不是诗人高尚而祥和心境的自然流露。其实一切正统文化艺术无不使人坚定对真理的追求、坚定为善的意志、坚定尊道贵德的理念。@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诸葛亮二十七岁初出茅庐做为刘备的军师,现代人总是钦佩他的善于计谋,而对刘备临终托孤,有许多人解读是因为孔明的才能和声望过高,刘备担心自己死后孔明可能篡位自立为王,不得已以退为进逼迫孔明立誓以明志的手段,这是因为现代人的自我意识过分高涨、太过强调自身利益的思想结果。
  •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百里奚富贵不忘结发妻,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 孟子曾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意思是说禹、稷见人有溺水或饥饿,如同身受,这是“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仁者之心。
  • 明代马伶名锦,字云将。其祖先是西域人,当时人们还叫他马回回。
  • 天之为天者远矣,地之为地者久矣。及万物初生,日月吐丽天之曜,山川铺地理之形,动植有章,云霞焕彩,天下有文彰而光明,此文明之始,而造化之功,尤以人类之文明,衍生众部,分布九宇,腾珠焰以五色,历千载而蔚然。然至近世,时运迁革,三百年间世风陡变,一朝法末文明陵替,有巨孽炼形邪党,逞十逆荼毒天下,阳九之厄而三光既隐,百六之亏而山川脉断,万姓嗷嗷,天运剥极。然天道有常,势极必返,数九九将归一,运无穷以循环。于是地裂天崩九见苍穹尽空,法轮常转乃有大圣之出,履诸天之至尊,握乾坤之机枢,拯群生于坏灭,启文明之新运。是宇宙未有之鸿烈,洪微无上之功业,故非以区区万言妄述一二,仅以九章之书,仰赞文明之真统,顶礼道德之皇极。
  • 唐文宗(即李昂,纪元809-840年)经常视为珍宝的白玉枕,是德宗时于阗国贡献的。它雕琢得特别精巧,是稀世珍宝,被放置在皇帝寝宫的帷帐之中。有一天,却不翼而飞了。
  • 自古以来,社会道德普遍低下时,往往出现瘟疫流行。而人修养道德,就会避免瘟疫降临在自己身上;一个人重视道德修养,不仅仅对于自己有好处,对于家人也有帮助。以下是2则故事。
  • 苏轼学识渊博,熟谙儒家、佛家经典,其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皆具有极深的造诣,后人称其“诗、书、画”三绝。他强调为文需“明道”、“致用” 、“有补于世”,并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苏词风格多样,拓展了词境,创立了豪放恢宏的词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