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记美国公务员生涯兼对华人社会的服务

人气: 2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3年03月09日讯】与纽约市政府结缘

1971年当我在哥伦比亚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完成学业时,适逢纽约市都市计划局交通处,因首次争取到大笔联邦交通部经费,正积极招兵买马扩充编制,为纽约市从事交通规划及改善的专案研究。在哥大教授Chester Rapkin(时任纽约市政府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推荐下,幸运被录用,开始了我37年的市政府公务员生涯(后来还由市政府出面为我申请永久居留)。

在纽约市府70余个单位中,共有三千个不同的职务,其中85%须经过考试才能变成正式公务员。37年前,我由基层干起,到纽约市政府技术官僚系统中规划师最高的职位。我主要都是做一些技术性的工作,曾负责为纽约市完成三十余项交通运输专案研究。从1991年至1996年,因担任都市计划局交通处的副处长,还增加了行政方面的责任。

在美国这个崇尚以跳槽来改善工作环境及薪资的社会,很多人都无法理解,我竟然在第一份工作上待那么久。其实,我个人不但喜欢这个工作,并且也很珍惜这份经历。因为都市计划局本来就是个半学术机构,而我们交通处,每年又有联邦交通部拨款,做各式各样交通专案研究(包括街道、公路、公车、地下铁、停车、计程车、货运、行人及渡轮等),使我在工作中(尤其是当有些专案研究须雇用专业顾问公司时)吸取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与经验,加上自己在交通处工作十年后,又在联邦交通部奖学金资助下,再回到学校(纽约理工大学)半工半读,继续在交通规划及工程领域深造。实务与学术的配合,使我慢慢建立了自己在都市交通方面的专精与名声,也使我有能力在工作之余,从事其他专业性的活动。在过去26年中,常有机会为海峡两岸的交通运输提供协助,1998年还曾担任一个世界性专业组织“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协会”的总会长。

协助海峡两岸交通建设

我出生在云南省昆明市(父亲浙江人,母亲湖南人),在台湾长大,对海峡两岸都有感情。对台湾交通问题的接触,应始于我在哥伦比亚大学都市计划研究所,选择以“台北市捷运系统”为论文主题时。为收集有关资料,我曾于1970年暑假返台拜访台北相关交通机构,除对台湾交通问题加深了解外,并开始与当地负责实务官员建立良好关系。但台湾交通界开始对我比较熟悉,却是因一篇中央社名记者罗绳前先生的专访。罗先生在我1979年返台省亲时,邀我畅谈台湾的都市交通问题(包括当时尚未定案的台北捷运)。第二天,各大报皆以显着篇幅刊出我的看法及建议。或许因当年我曾两次以哥大建筑学院William Kinne旅行奖学金,考察过北美及欧洲二十余城市的大众运输及捷运系统,再加上自己曾以台北捷运为论文主题,及纽约市捷运本身的相关经验,该专访中,我对台北捷运建言的部分,特别受到当时交通界重量级人物的重视,有几位并主动与我连络,变成以后常有来往的朋友,也因此我被推荐于1981年第一次返台参加“国建会”的交通组,并担任该组领队。

时任台北市长的李登辉先生提到要向纽约市政府借聘我的想法。在回纽约后不久,在征得我本人及服务单位的同意后,哥德华市长回信给李市长,同意于1982年1月及5月分两次借聘,而开始了我对台湾交通的服务。

为台北市交通服务,曾历经李登辉、邵恩新及杨金欉三位市长,邵市长还曾聘我为台北市政府的交通顾问。任务结束时,曾由市府研考会代印制一本名为《改善台北市交通问题专案研究》的研究报告,内容包括市中心区停车问题及快速道路系统等。或许因此次成绩还不错,紧接着,应台北县政府林丰正县长及高雄市政府许水德市长之邀,先后再于1983年及1984年利用我的休假,返台以类似方式为两县市的交通效劳,每次研究结束时也都提出详尽报告,台北县是以道路交通为主,高雄市则为公车营运及机车问题。

随后,在1986年至2006年间,又曾多次以不同方式协助台湾的交通建设。多年来,台湾很多城市都在积极推动轻轨运输。2001年,应交通部聘请为“轻轨策略研究”之技术顾问。很高兴知道,当时讨论过的几个轻轨专案,现在都已付诸实施。

与中国大陆的交通及城市规划界接触则晚得多,第一次是于1990年陪先母返湖南长沙探亲时。那次只是与北京市、上海市及长沙市城市规划及交通界专业人士座谈,并做专题演讲或学术报告。直到1993年我被鉴定为联合国TOKTEN (Transfer of Knowledge Through Expatiate Nationals)Program之Senior Technical Advisor后,再透过国际华人交通运输协会的运作,才有较多机会对大陆交通建设提供协助。

献身纽约华人社区点滴

在我37年公务员生涯中,令我感到难能可贵的是,能有机会直接或间接地协助服务纽约华人社区。
我的工作单位“都市计划局交通处”,主要是以都市计划整体的观点,来从事交通规划及改善的业务,每年进行各式各样专案研究,有针对全市性特定问题的,也有特别针对某一个地区的。曼哈坦区的华埠及皇后区的法拉盛,是纽约市两个主要华人聚集的社区,在我负责或参与的交通专案中,对这两个社区有直接关系的包括:华埠坚尼路地铁车站整修计划;华埠Harry Howard Square行人交通改善专案;法拉盛地区发展计划;法拉盛市中心停车问题研究;法拉盛公车改善计划等。

此外,我在1986年所负责完成的“通勤小巴服务业政策专案研究”,奠定目前纽约市交通局对小巴管理法规的基础,间接地关系到华人往返华人社区常用的小巴服务。我在2002年负责完成的“Far West Midtown Transportation Study”中,则首次提出延长7号地铁线(华人使用最多的一条路线)的建议,目前纽约市政府及大都会运输署,已在推动此项重大交通改善的付诸实施。

在纽约市,主管“规划”的都市计划局交通处,与主管“建设”的交通局一直有密切的工作关系,我个人也因多年合作经验,与交通局一些业务主管建立了良好情谊。因此,从1982年开始,当交通局在华埠推动交通改善计划时,便向我服务的单位主管情商借调支援,使我能有机会直接协助华埠的改善工作。曾参与的主要计划包括“且林士果美化及交通改善计划”及“坚尼路及巴士打街三角岛”等。

交通局于1984年开始提出的“且林士果美化及交通改善计划”,耗资800万元,应属纽约市政府几十年来在华埠推动最大的交通改善计划,主要为了改善且林士果及相关街道的交通混乱及行人安全,并趁机予以美化。受交通局之托,我一直以市政府与华人社区间桥梁的身份,义务担任协调的工作。
由坚尼路、窝克街及巴士打街形成的街口,是车辆从西边进入纽约华埠的大门,也是出地铁站后行人进入华埠的必经之地。1984年,当我负责审查松柏大厦发展计划(位于巴士打街及窝克街口)时,首次发觉到此处的严重问题。因当时街口的三角只是用白线在路面标示,无法阻止违规停车与交通混乱,进而造成行人安全问题。我于1985年向单位主管建议以专案研究的方式来探讨改善方案,1986年专案建议在此兴建一个能使人车分离的三角形安全岛。在交通局支持下,完成了此三角岛的设计,并于1987年6月完工,如今巳成为华埠一个很重要的地标。

能靠自己在市政府的工作关系,为华人社区争权益,是我最感到高兴的事。华埠日渐扩张,却只有早期十几条街上有中英文双语路牌。1984年,中华公所主席李立波透过我向交通局要求更换旧有路牌,并希望扩大双语路牌范围涵盖40多条街道。当时负责书写路牌的是名书法家,昭伦公所主席谭炳忠。在我与谭先生及交通局往返协调近一年后,中英文双语路牌于1985年底,在范围扩大后的华埠街头全面设置。

在众多为华人社区争取权益的事例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曾协助修补年久失修的华埠茂比利街。茂比利街因几十年未曾修补,路面高低不平,既难清理又危险,商户抱怨多年却未得市政府的回应。经我与当时市长特别助理谭越、美化华埠协会负责人余保贤,三人分别透过不同管道向市政府反应后,修补工作一天就完成了。

愿积极为社团提供服务

工作之余,我曾参与创建或负责过不少社团,由于长期花时间及精力于社团活动,老友笑我是“职业会长”,也有人觉得我吃力不讨好,不值得。我则认为,不论这些社团是同质性的校友会、教会组织或同乡会,或是学术性及专业性,或是为争取政治参与及华裔平权,都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我常能透过这些社团,在异乡结识一些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如果问我当公务员有什么体会的话,我会说:不将公职当作是职业,而是当作是自己的事业,全力以赴,用心经营。同时参与社团活动,投入其中,乐在其中,而且学会与人相处之道,不断充实自己。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如今,虽然我即将结束公务员生涯,但与华人社区仍有“不了情”,希望今后仍能发挥余热,不让未来的岁月留白。

◆作者郑向元是前纽约市都市计划局交通处副处长及主任都市规划师。

(责任编辑:索妮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