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吸毒到反毒 鲍得胜一生传奇

font print 人气: 17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月24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李先凤花莲24日电)意大利(亦译:意大利)裔美国人鲍得胜堪称传奇人物,他早年吸毒,戒毒来台后与妻子共创主爱之家从事反毒工作,救助数千在毒品边缘徘徊者。

鲍得胜一生与毒结下不解之缘;他11岁时就学会抽烟、喝酒、逃学、偷窃、吸毒,17岁在越南当兵时染上毒瘾,甚至差点断送性命。

鲍得胜奉调到台北服役时,结识妻子张丽英。张丽英是台湾花莲人,少女时代也好玩、学会吸毒。两人结婚后,仍共同沉迷于大麻世界,经常邀朋友到家里一同吸毒,他们甚至为了毒品移居泰国。

当张丽英因为吸毒导致不孕时,夫妻俩逐渐发现毒品的害处,于是靠着宗教的力量戒毒成功;在张丽英戒毒后15年,生了1个男孩。

鲍得胜夫妇先在美国旧金山主爱之家协助流浪汉、妓女、黑道、酗酒者及精神患者传福音戒毒、戒酒;民国73年回到台北新店创办台湾第1家民间反毒机构,隔年因空间不足,迁到花莲秀林乡的主爱之家。

夫妻两人常以过来人的身份与经验,提供心路历程与见证,并透过宗教信仰及团体活动等方式,协助戒治者戒毒。

他们的付出与努力帮助数千受毒品残害的人获得重生,并受到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单位及社会大众肯定与支持。

鲍得胜于2013年11月24日因病辞世,享年65岁。他身后未留下什么有形的资产给他的妻儿,却留下了无形的资产给曾受他帮助的人及台湾社会。

总统马英九颁发鲍得胜牧师褒扬令,24日由外交部东部办事处处长陈进贤(左)在花莲县议会简报厅转颁,鲍得胜妻子张丽英(右)代表接受。(中央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纪元记者曾汉东台湾宜兰报导)宜兰县政府卫生局与国立宜兰大学24日在宜兰大学正门口共同举办“耶诞铃声舞青春 拒烟反毒防爱滋”耶诞晚会,邀请目前年轻族群喜爱的知名艺人歌手李佳薇、王诗安、严爵登台表演,以传达拒烟、反毒、防爱滋的健康概念,提供青少年族群健康安全学习环境。
  • (大纪元记者李撷璎台湾嘉义报导)让环保,品格、人权及反毒教育能在学习中更获得师生的重视,育人国小第42届“就是要环保─树‘皂’环保;‘阅’动育人”校庆暨社区联合运动会于12月28日举行,在寒流来袭的低温下仍然吸引相当多的家长及社区民众热情参与。
  • 纸风车剧团担纲演出的“台湾拯救浮士德”反毒戏剧列车,今天开抵嘉义县民雄国中,提醒青少年远离毒害,向毒品说“不”。
  • (大纪元记者周美晴台湾基隆报导)创造健康、快乐、幸福人生,请远离毒品。18日下午由国际狮子会300F区、基隆卫生局主办,假文化中心演艺厅盛大举行“关怀青少年~反毒宣导”,国际狮子会300F区反毒主席江淑娇表示,希望以“要读,不要毒;不毒,不糊涂。”呼吁青少年朋友,能勇敢说“不”!拒绝毒品!将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希望社会大众一起共创祥和、健康的社会!
  • (大纪元记者李撷璎台湾嘉义报导)为营造全面的友善校园,兰潭国中103年度“友善校园周--反毒反黑反霸凌活动”于103年2月13日隆重登场,誓师活动由二年六班学生演出反霸凌话剧为活动揭开序幕,由李副市长锡津与教育部吴津津督学一同带领全体师生宣誓:“努力学习、修养品德”,“我不霸凌同学、也不漠视同学被霸凌”,“不吸毒、不染黑”,期勉自己成为好学生。
  • (大纪元记者谢月琴台湾宜兰报导)宜兰县政府以“幸福宜兰”为愿景,学校推动友善校园周(2月11日至14日)创意活动,林聪贤县长出席2月13日在深沟国小举行的宜兰县友善校园周宣誓典礼,活动由县长、学校老师及学生共同宣示“反毒”、“反黑”、“反霸凌”,彩绘学校师生与当地社区生命故事,希望从“心”出发,透过彩绘,进而能珍爱生命。
  • (大纪元记者陈文敏台湾苗栗报导)教育部将每学期的第一周定为“友善校园周”,宣导反黑、反毒、反霸凌;14日上午苗栗市启文国小办理反霸凌宣导活动,县长刘政鸿率领全校师生一起宣读反黑、反毒、反霸凌誓词,希望透过活动宣导苗栗县营造“零拒绝、零体罚、零霸凌、零歧视、零障碍、零污染”友善健康校园的决心。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二○○三年以来,不断发生类似太石村及陕北油田事件般官员虐民的冷血事件,受到残暴伤害的公民规律性地状告无门,和平的抗争必遭野蛮报复,中国的出路何在?中国人的出路何在?
  • 神与我们并肩作战,高智晟,维权
    对中国公民而言,尤其对具有法轮功修炼者身份的中国公民而言,他们的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完全不能确定的、恐怖的风险状态中,当当局感到有任何的“不安全”——有时根本就是一些官吏偶然的臆症发作——灾难即会降临。
  • 香港拥有一百年的殖民史,东西文化交汇,曾和很多文人有过千丝万缕的联系。1974年,台湾诗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写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后他有11年时间在港度过,这段时间是他的黄金创作期,沙田山居成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