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组图:台北文献会典藏品的大时代小故事

人气: 1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14年05月23日讯】(大纪元记者钟元台湾台北报导)台北市文献委员会成立超过一甲子为台湾历史悠久的文史机构,文献会将库藏文献史料及文物,以《典藏.奇缘》为题编纂出版,与读者分享其特有的文物收藏因缘。

集结台北市文献会典藏大成的《典藏.奇缘》出版,22日新书发表茶会包括文献会副主委庄永明、执行秘书詹素贞、摄影家黄伯骥医师、台湾瀛社诗学会名誉理事长林正三、资深影评人黄仁及多年来担任创意族谱规划与评审工作的金华国小主任曹曦及文献会退休同仁林万传、刘樟权等均出席。

蔡九五《跃鲤图》─蔡九五(1887-1958),号秉干,台北芦洲人。幼时从茂才李种松学汉文。日治初期肄业于淡水国语传习所和尚洲分教场。善画鲤鱼,1929年“游鲤”获新竹书画益精会全岛书画展之特选。1929至1931年也以写生关渡等地风景入选三至五回台展。1933年作品入选日本美术协会展、泰东书道院展。(台北市文献会)

台北市文献会典藏字画主要以清末明初与日本占据初期的台湾文人书画为主,包括蔡九五(1887-1958),号秉干,台北芦洲人。他以擅长画鲤鱼、老虎等著称。刘樟权表示,蔡九五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堪称台湾画鲤第一把交椅,《跃鲤图》为其代表作之一。

林嘉《花鸟四屏》─林嘉(1874-1939),字瑞亭,号汉仙,诏安东山人。马兆麟弟子,擅长人物、花鸟画。清光绪间幕游台湾,晚年客居厦门鼓浪屿菽庄花园并设画室,以卖画维生。(台北市文献会)

“老照片记录时间流逝的轨迹”,黄伯骥将他所拍摄的1960至1980年代的台北影像,700余张授权文献会用于公益上,从中可看到台北早期的都市发展影像。端午节即将来到,“端午吟唱诵诗词”,林正三汇编出版各年度的端午诗集,他分享多年来与文献会一起致力于古典诗学的推广。

李学樵《螃蟹水草》─李学樵(1893-?),名天民,字达公,号诗瓢。生于鹭洲庄,居于台北大稻埕。善书画,尤以墨蟹闻名,亦能诗文,创立双连吟社。1923年以“百蟹图”献来台的日本裕仁皇太子。1925年书画出品大阪物产展、大连博览会。1926年参展日本姬路全国博览会以及新竹州共进会。1928年以蟹画获选善化全岛书画展览会的特选。此后陆续在台湾各地举行书画个展。(台北市文献会)

“电影本事”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电影迷黄贤发年轻时疯狂电影的程度,有时一天连赶数场,乐此不疲。他将古董级“电影伴手礼”,送给文献会典藏。黄仁表示,电影本事可看到电影的剧情大纲或故事情节、文案剧、影评解说、主题曲乐谱,以及制片、导演、演员等演职员表,还可看到预告片,以及五花八门的赞助商广告,如药品、化妆品、房屋出租、选举文宣,甚至反共标语等……。

蔡雪溪《爱鹅图》─蔡雪溪(1884-?),名荣宽,字信其,台北艋舺人后迁居大稻埕。1901年毕业于国语学校第一附属后。在税关铁道部专卖局等官衙工作。1910年向画家川田墨凤学习彩色法。1915年辞职后游历南中国等地,回台以绘画为业,开设雪溪画馆。任雪崖、郭雪湖早年曾在此地学习。也至台湾各地挥毫与个展。曾任萃英吟社干事。1929年以“春晖晓艳”牡丹水墨画,获新竹书画益精会主办全岛书画展之特选,同年以“秋之圆山”写生作品入选第三回台展。兼善传统绘画与东洋画。次年入选台展的“扒龙船”为其代表钜作。(台北市文献会)

各姓族谱的收藏是文献会馆藏的重要特色,曹曦表示,“如果是传统族谱,修族谱的人一定要能服众,才有资格编修族谱,而且其中还会牵涉到大房、二房、三房或是排位的顺序等,更现实来看,还会牵扯到财产的继承及分配。”他多年推广创意族谱,引导学生与家庭,从生活周遭的“人、事、物”开始关注及连结,寻溯家族的历史脉络。

朱少敬《五老图》─朱少敬(1852-1928),原名长,号鹤波。台北大稻埕人。早年自学芥子园画谱,为茶商绘制茶箱面板,后致力于画蟹而闻名。晚年笃信佛教,喜画道释人物。(台北市文献会)

《台北文物》及《台北文献》的出版,引发“台北学”的讨论。庄永明从初中开始有逛旧书摊的习惯,搜集整套的《台北文物》是当时他的宏愿,《台北文物》之后转型为《台北文献》,是研究“台北学”的珍贵参考史料。林万传编纂《台北文献》,当年他勤快地在大街小巷寻访耆老,每次发现新资料都有喜悦与感动。

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号称为中国最早的一部汇整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即古代名书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摩后,刻在石版或木版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文献会的《淳化阁帖》共10卷,原为老国代王抚洲好友所藏,曾带到美国20年,后来寄给他考正,并嘱要捐给国家,以免国家文物沦落异国。目前全套书帖列为文献会秘藏。

台北市史前住民重要见证─“碳化米”

台北文献会参与了距今3,300-3,600年前的芝山岩史前遗址挖掘,大力支援考古学者的前线作业,因缘际会典藏了一部分出土的考古文物,包括陶器、石器、兽骨、贝器等,其中两块(团)珍贵异常的“碳化米”,见证台北市3千多年前的农耕文化。

泰雅族贝珠衣。(台北市文献会)

泰雅族贝珠衣

典藏古物中的台湾原住民“泰雅族贝珠衣”,贝珠以车渠贝为材料,古文献上称为“织贝”。贝珠衣装饰珠贝约9万颗,为无领无袖对襟无扣,珠饰精致,织法细密,须耗费约700天的工时才能完成,款式色泽及条纹之调配相当罕见,堪称极品。贝珠衣为泰雅族传统社会传家之宝,属于部落领袖、猎首英雄之盛装,是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首猎风气废除后,贝珠衣转变为聘礼馈赠、甚至可做为购买田地牛只之货币单位。

台北市文献会“台北回想曲”常设展的“台北时光”单元,展示著文献会典藏之前辈摄影家邓南光、张才、李钓纶及李火增的作品,透过影像看见1930至1950年代的台北街景及风土民情。(钟元/大纪元)

台北市文献会“台北回想曲”常设展的“台北时光”单元,展示著文献会典藏之前辈摄影家邓南光、张才、李钓纶及李火增的作品,透过影像看见1930至1950年代的台北街景及风土民情。(钟元/大纪元)

古地图、黑胶唱片等

台北文献会共收藏了约290幅珍贵的地图,透过这些老地图可以探寻或想像历史时空面貌。若胸怀城市观或世界观的人,还可以从不同的类型地图中,看到城市的成长史,以及台湾不同时期的历史定位。此外,黑胶唱片温暖厚实的音质,是颇能引发民众共鸣的收藏之一,文献会收藏“永远的巨星”邓丽君、凤飞飞等不同时代或时期出现的歌星或唱将,从中可追索台湾音乐或流行音乐的发展轨迹。

台北市文献会“台北回想曲”常设展的“台北时光”单元,展示著文献会典藏之前辈摄影家邓南光、张才、李钓纶及李火增的作品,透过影像看见1930至1950年代的台北街景及风土民情。(钟元/大纪元)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长刘维公为新书写序表示,在2014台北市欢庆“建城130周年”之际,文献会出版《典藏.奇缘》专书,别具意义。他提到,汇整不同类别的典藏品来看,可宏观不同阶段的时代进展、社会背景、民生风气、审美观的演变,以及令人回味消逝的时光、青春的记忆、先民的智慧与风尚等。而所有的这一切加起来,便构成一则则精彩的台北故事!

(责任编辑:孙芸)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