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中共篡政(二)

人气 767

【大纪元2018年01月03日讯】

第二章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成立后,新旧矛盾的冲突异常激烈,各种社会矛盾尖锐而复杂。

一、初创时期

1912年2月12日,清廷颁发逊位诏书正式退位。按照事先议定的程式,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4月2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4月4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参议院也迁往北京。

1912年3月8日,在民国正式宪法还没有出来的时候,临时参议院通过了一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这就为以后中华民国的内乱埋下了伏笔。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至此世界各强国也开始陆续承认中华民国。

1913年3月18日,袁世凯发布召开国会的命令。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在108门礼炮声中正式召开。

当时的中国社会民主的气氛较为浓厚。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大地。革命派组织同盟会于1912年3月宣布为公开政党,8月改组为国民党。立宪派控制的组织有统一党、共和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亦被允许注册和开展活动。甚至像陈翼龙那些主张社会主义、攻击袁世凯政府的社会党人,也可公开表达自己的主张。

中华民国政府呈现出一派宽容、博大的气象。

据统计,至二次革命前,全国报纸总数达5000种,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其中新创办的报纸,北京约有50余种,居最多,上海次之,有40多种,天津、广州分别为35、30种。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

兴办企业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热潮。随着民主共和局面的开创,中华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政策。大力提倡发展实业。人们建设祖国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出来。这一切都推动了中国工业的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如中华民国实业协会、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中华民国铁道协会等,数量达七十余个,几乎遍及各省区。新的民办厂矿企业猛增。1912至1914年间全国共设3937家,平均每年设厂1312家,将近达到1904—1911年间每年设厂数的两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气氛的浓厚,文化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大中小学数量明显增长,民国元年的学生总数超过宣统元年(1909年)的一倍,。政治上的民主气氛,经济上的发展势头,文化教育事业的兴盛,呈现出一派发展的景象。

二、二次革命

1912年8月,宋教仁牵头组成了当时中国人数最众、规模最大的政党,中国国民党。

1913年2月,中华民国首次根据《临时约法》的规定,进行国会选举。国民党所得议席最多,预备由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遇杀身亡,袁世凯被一些人认为是幕后黑手。但是、据一些史料的记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确切的证据来证明刺杀宋教仁的幕后黑手就一定是袁世凯。

孙中山事发后即从日本返回中国,在上海开会,因宋教仁被杀这事,孙中山主张讨伐袁世凯。但这时国民党内部的意见也不一致,例如黄兴就主张使用和平手段,在不破坏临时约法的情况下,以法律方法来妥善处理宋教仁被杀的事件。

另外,在1913年4月26日,袁世凯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签订借款合约,意图扩充军队。

可是国民党籍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却通电反对贷款。

这样袁世凯就免除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职务,之后又派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入江西。这样使矛盾更加扩大。

这些事只能说明中国一时之间很难适应民主的体制,不太知道在民主的框架下,通过法律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其实这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并不能说这样中国人就不行。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适应,从而在中华民国内部产生的激烈矛盾,就被共产邪灵所利用。

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孙中山的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旧部成立讨袁军总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独立,并发电讨袁。国民党在南京组织讨袁宣布江苏独立。推举江苏都督程德全为南军司令,但程弃职。随后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独立。浙江朱瑞、云南蔡锷中立。

1913年9月1日,张勋武卫前军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独立。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被通缉,相继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败。

三、袁世凯称帝

孙中山主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华民国的政治局势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北洋军、立宪派和共和派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了。立宪派本来就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袁世凯最初的主张也是君主立宪制度。二次革命后,国民党被中华民国政府下令解散,国民党籍议员被驱逐出国会。在中国主张民主共和派的实力被大大削弱。而主张君主立宪的势力就完全占了上峰。

1913年10月6日,国会选出袁世凯为第一任正式大总统。1915年12月7日,北京及各省投票推定参政院为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

1915年12月11日上午9时,举行解决“国体”问题总开票。各省国民代表共1993人,赞成君主立宪票正好1993张,没有一票反对,也没有一张废票。各省的推戴书上一致写着:“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以国家最上完全主权奉之于皇帝,承天建极,传之万世。”当场杨度和孙毓筠提议说:“本院前由各省委托为总代表,尤应以总代表名义恭上推戴书。”秘书长拿出推戴书当众朗读,要求袁世凯“俯顺舆情,登大宝而司牧群生,履至尊而经纶六合”。参政全体起立,一致通过。

可见当时的中国政坛的主流主张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许中国政体问题就解决了,也许中国政权稳定的问题就会解决。

紧接着,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成立中华帝国,打算1916年为洪宪元年,行君主立宪政体,把总统府改为新华宫,并拟定《新皇室规范》,其中包括“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治官员;永废太监制度;永废宫女采选制度;永废各方进呈贡品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

袁世凯称帝,推行君主立宪制,帝号“洪宪”。后来很多学界人士也认为,袁世凯改元“洪宪”,即弘扬宪法之意。从颁布的“新皇室规范”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内容,比如某些对于皇权的监督机制和法律:自亲王以下至宗室,犯法治罪与庶民一律;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府官员;永废太监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等等。

后来有些学者认为:“袁世凯很清楚,过去的君主专制制度已经持续不下去了。他本人也曾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并在天津试点推行普选,产生议会。”也有学者表示:“袁世凯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建设构想,历史给他的时间太短了。民国初年纷争不已,让他忙于应付,根本来不及着力于此”。

然而,1915年12月25日,蔡锷和唐继尧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相继回应。

因形势所迫,1916年3月袁世凯又宣布取消帝制,中华民国又改回原来的政体,仍然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可见当时的中国社会对民主制度是多么难以适应。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袁世凯这一去世,中国政体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后来矛盾越来越大。

四、府院之争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后。黎元洪出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同时恢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恢复了原来的国会,中华民国又重新暂时回到原来的轨道上来了。

可是时过不久,先是在国务院秘书长人选问题上,黎元洪和段祺瑞发生了争执,最后由徐世昌出面了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要不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宣战这个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将其手下的十几个督军叫到北京,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

恰在这时,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1917年5月21日,黎元洪这时下令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段祺瑞离京去津,但是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所以段祺瑞不承认黎的免职令。

在段祺瑞拒绝承认黎的免职令后。黎元洪就请督军团团长张勋于1917年6月14日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却拥立宣统复辟帝制,根本不去搞什么民主共和,也不去管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事件。

张勋入京后,急电各地清朝遗老进京,“襄赞复辟大业”,并在清宫召开“御前会”,并于1917年7月1日,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通电全国改挂龙旗,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康有为被封为“弼德院”副院长。

这时,段祺瑞便在天津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组织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1917年7月4日在马厂誓师出发,1917年7月5日正式开战,1917年7月12日拂晓攻进北京城,溥仪宣布退位。

1917年7月14日,段祺瑞返回北京,重新担任国务总理,掌握了政府实权。同时迎接黎元洪重新担任总统,但是黎元洪回到家里却通电全国引咎辞职。

于是段祺瑞就请住在南京的副总统冯国璋来北京代行大总统职务。至此张勋复辟帝制仅12天就宣告结束。这样第一次府院之争就告一段落。

可是冯国璋任总统后,与国务总理段祺瑞,在西南军阀及广东护法军政府的政策上又产生了矛盾。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于是又发生了第二次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从表面上看,是为了些政策上的不和,发生总统与总理之争,而实际上是民国初创,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普遍百姓,究竟如何使中国走向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在当时来说确实是个极大的难题。当时只能借鉴西方的政治和行政制度,但是究竟如何借鉴也是争执不下。西方的共和体制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总统制,另一种是内阁制。就是在有关总统制还是内阁制的争论方面也是无有定论,因此中华民国成立六年了,也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华民国的宪法颁布出来。

五、护法运动

张勋复辟被段祺瑞镇压后。段祺瑞称此事件为“再造共和”,指旧国会已被张勋解散,原有法统亦已不再存在,于是与梁启超等组织临时参议院,成立新政府,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

这件事又激起了孙中山等人的强烈反抗,于是孙中山便将斗争矛头直指段祺瑞。称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是假共和 。并决定在南方另行召集国会,组织临时政府起兵反抗。

以此事为开端,开始了中华民国的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

因段祺瑞准备另行召集“临时参议院”,重新制定国会组织法和选举法,选举新国会,组建新政府,从而引起原来有些国会议员的不满,他们其中有些人,响应孙中山择地另开国会的号召,纷纷南下赴粤。

1917年8月25日非常国会开幕,1917年8月31日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13条,规定中华民国为戡定叛乱、恢复《临时约法》,特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军政府设大元帅一人,元帅三人,由国会非常会议分别选举。《临时约法》的效力完全恢复以前,中华民国之行政权由大元帅行使,大元帅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元帅协助大元帅筹商政务。军政府设外交、内务、财政、陆军、海军、交通六部。为了适应护法戡乱的战争需要,军政府没有采纳《临时约法》规定的内阁制,而采取中华革命党《革命方略》中提出的党、政、军权合一的大元帅制方案,实行军事、内政、外交合一的元首制。

这足见当时制度之乱。

1917年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海陆军大元帅,陆荣廷和唐继尧为元帅。1917年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同日,非常国会通过了军政府各部总长名单,外交:伍廷芳,财政:唐绍仪,陆军:张开儒,海军:程璧光,内政:孙洪伊,交通:胡汉民,军政府参谋总长:李烈钧,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

可是当时中国南方军政府内部,陆荣廷与唐继尧等追求的是合议制政府,这与孙中山的军政府又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南方军政府内部在政体问题上,大家的心思也不相同。

军政府的成立,标志着护法运动高潮的到来,也标志着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其实在护法运动过程中,各个军事集团内部,各自有各自的打算,1918年1月,由护法军中的桂系军阀发起,成立护法各省联合会议,试图成为与军政府抗衡的另一政权机关。1918年2月,又由国民党内部主张合议制的人士出面,正式提出改组军政府的主张,并拟定《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七条,其中心用意在于改大元帅单独首领制为若干总裁合议制,这样就引起孙中山的强烈不满。

1918年4月10日,滇系军阀唐继尧率先通电西南各省支持这一主张,提出护法各省现宜拥戴黎元洪或冯国璋为大总统,推岑春煊为国务总理,至于孙中山,“则宜游历各国,办理外交”。

1918年5月4日,南方军政府非常国会通过了《修正军政府组织法案》。当日孙中山即向非常国会提出辞呈。次日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六、中华民国分裂

中华民国经孙中山等国民党人的护法运动之后,实际上已经分裂了。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辞去方南方军政府大元帅职务。1919年2月至5月,南方的军政府与北京民国政府各派代表在上海举行南北和平会议,因屡成僵局而破裂。

中华民国这时进入了分裂时期,这时的中华民国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处于分裂的状态,各地的军事集团形成军阀势力,此时的中国,由于护法运动的原因,使各地军阀势力做大,北方的中华民国政府已经无力控制整个中国了。

1919年11月,直系与滇、黔、桂、粤、湘、川等西南实力派签署“救国同盟草约”,达成联合对抗皖系的协定。孙中山等国民党人为了争夺南方的政治与军事领导权,就确定联皖讨桂策略。这样就形成各个大小军阀之间互相独立又互相联合的形式。

1920年2月桂系与滇系因争夺驻粤滇军指挥权而公开发生内讧。1920年3月底4月初伍廷芳与大部分国会议员因不满桂系专制,离粤出走。1920年6月3日孙中山、唐绍仪、伍廷芳、唐继尧联名通电,揭露桂系假护法的行径,否认其把持的广州军政府和国会非常会议。10月底援闽粤军攻占广州。11月29日孙中山、伍廷芳、唐绍仪联名通电,宣布恢复军政府,重开政务会议,这时孙中山等人又重新掌握了南方军政府的权力。

1921年4月7日,国会再次召开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大总统。1921年5月5日孙正式就职,随即成立“正式政府”。

这样中华民国就形成了南北两个政府。

在中华民国处于南北对峙的情况下,孙中山为了加强南方政府的实力,1922年8月14日,孙中山返抵上海,加强了与苏联以及中国共产党等方面的联系。

1924年1月4日,孙中山在政务特别大会上宣布:“现在护法可算终了,护法名义已不宜援用”。“今日应以革命精神创造国家,为中华民国开一新纪元。”

明确以武力推翻北方的中华民国政府,联合苏联、容纳中共,壮大国民党的实力,实现南北统一。

当然我们也不能以此来说,当时的“联合苏联、容纳中共”,孙中山本人就有多坏,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共产主义只是个新思潮,苏联共产主义政权也只是个新的政权形式,人类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当时,孙中山本人也搞不清楚共产党是这么邪恶的一个东西。

就是以后国民党与共产党争斗了几十年,也没有搞清楚中共是怎么回事。直到2004年,大纪元时报发表的《九评共产党》才把中共是怎么回事说清楚。

七、国内战争

经过护法战争后,中国形成军阀割据与军阀混战的局面。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被直,奉联军击败。

直、奉联合打败了皖系军队后,一起控制北京政府。可是,直、奉之间因在地盘和权力分配上又出现了矛盾。

1922年4月爆发首次直、奉战争,结果奉军战败,退出关外。直系控制北京政权后,又驱逐了北京民国总统徐世昌,扶出黎元洪复任总统。

可是,1923年6月曹锟又在京赶走黎元洪,10月经国会选举曹锟成为民国总统。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了曹锟。

接着1926年6月南北战争爆发,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向北进攻,先在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的主力,接着在江西,福建击溃孙传芳军队。不久,直系余下的军队也分别被消灭。于是南北战争宣告结束。

南北战争结束后,各路国民党军又因为军队编制问题引发的争执,又演化成蒋、桂、冯、阎四派的战争。

1929年3月27日,蒋桂战争暴发。1929年6月24日,战争以桂系失败结束。

1930年2月11日,蒋阎冯战争(又称中原战争)爆发。 1930年11月4日,以阎、冯失败结束。

至此蒋介石基本上统一了国民革命军,并实现了南北一统。#

责任编辑:朱颖

相关新闻
林辉:中共没放过袁世凯黎元洪的后人
戴路:中山陵——国父孙中山正德配位
荆楚:马克思主义六大逻辑错误(上)
金剑平:低端人口就是无产阶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