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摄影师镜头下的80年代华埠室内生活

八十年代美国华人生活照摄影展 白人摄影师作品 呈现30多年前华埠街道和居民

摄影师Bud Glick(右)和MOCA 策展人暨展览部主任谭海俊(左)介绍画展。 (蔡溶/大纪元)

人气: 86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018年10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蔡溶纽约报导)八十年代纽约华人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美国华人博物馆秋季新展,收集了41张1981~1984年的照片,白人摄影师Bud Glick探索纽约华人社区的日常生活,抓住一些普通人生活常态的典型场景,呈现30多年前华埠的街道生活和居民的日常景象,也让“过来人”重拾记忆。

摄影师Bud Glick镜头下的1980年代纽约华人制衣厂。
摄影师Bud Glick镜头下的1980年代纽约华人制衣厂。(蔡溶/大纪元)

1965年,随着美国政府放宽移民的改革法案,引发了移民潮,每年有大量来自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华人涌入美国,推动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唐人街的转型。这些作品中,还能见到华人以单身汉为主的散仔馆及制衣厂和手工洗衣店。

摄影师Bud Glick介绍他如何拍摄华人的日常生活。
摄影师Bud Glick介绍他如何拍摄华人的日常生活。(蔡溶/大纪元)

MOCA 策展人暨展览部主任谭海俊说,由于“排华法案”,对白人没有吸引力的洗衣业可说是早期华人的基本营生,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华人经营的洗衣店已经开遍美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据介绍,那一时期,在纽约城有超过3,500家中国人经营的洗衣店。

其中若干张照片中,可一窥手工洗衣店内的情景:烧水壶里冒出大量蒸汽,炉子上架着烧热的铁熨斗,洗衣工拿着八磅重的熨斗,因此手工洗衣店也叫做“8磅的生计”,店主住在洗衣店里,因此他们的工作环境中也可见到厨房和床。

Bud Glick说,他之所以能取得唐人街移民的信任,允许他进入他们的私人空间拍摄,是因为他对任何允许他拍摄的人,都会给他们一张印出来的照片,尝试去更多的了解他们,看看他们能否让他拍摄更多的照片,就这样一步步进入他们的生活中。这些照片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回响,例如一些华人后代从脸书上认出早期的家人照片后,既开心又感动,这些照片也成为他们回忆当时生活、回忆家人的一部分。

八十年代的纽约华人社区为何让人念念不忘?也许也正因为此。美国华人博物馆(MOCA)馆长姚南薰说,这座馆的成立可追溯到八十年代,当时的发起人觉得老一辈在美打拼的中国人的回忆和经历正在消失,于是决定通过记录,照片和收集物品的方式来留住这些珍贵的历史。

“室内生活:八十年代的美国华人生活照”摄影展从10月18日至明年3月24日在MOCA展出,地址是曼哈顿华埠中央街(Center St.)215号。同期还有“革新中传统:信息时代中文的命运展”,展示了MOCA馆藏的中文打字机和文字处理器,并探索中文打字机的历史意义和技术创新。◇

责任编辑:文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