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唐太宗治国智慧系列(11)

唐太宗复兴儒学 达前朝未有之盛

作者:柳笛

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成为中华王朝的官学,却在魏晋以后逐渐式微。在隋末动荡之时,学校无人上,诗书无人读,儒学仿佛坠入泥涂一般。唐太宗即位以来,却大力复兴,令儒学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

当时的儒学并不仅仅指孔子的思想,而是百姓所受的文化教育。太宗曾说:“我所喜欢的,是圣王尧、舜的治国之道,而周公、孔子的教谕,就像鸟之有翅、鱼依赖水一样,离开它(指尧舜治国之道)就会死亡,不能片刻没有。”儒学依托于圣王教化而生,对臣民有积极的教化作用,因而太宗不仅重视儒学的振兴,也注重儒学对人的思想导向。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置“弘文馆”,广纳天下通晓儒学的人才。太宗保留他们的现任官职,让其兼任弘文馆学士。学士们在天子的关照下,不仅享有五品官员享用的精美膳食,而且在当值的那一天可以在宫中留宿,待遇非常优渥。

那么,太宗汇集这些儒生,每天都做什么呢?原来,他在白天空闲的时间,召学士进入内殿,畅谈古代典籍,商议政教得失,经常到半夜才休息。后来,太宗还把朝中三品以上的皇亲贵族、贤臣良将的后代,召入弘文馆中当学生。整个朝堂,形成了学习与交流儒术的浓厚氛围。

即位的第二年(628年),太宗通过为孔子设立高规格的祭礼,再次提升儒学地位。他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并在国子监(古代最高学府)建立孔子庙堂。庙堂供台的两边,配备祭祀所用的俎豆、干戚、乐舞器具等用品。后来,太宗又下诏,追封历代知名的大儒,让他们配享孔子庙堂,同时寻访他们的后人,鼓励后学之士。

也是在贞观二年,太宗招纳天下大批儒术,赏赐布帛、提供车马食宿,让他们聚于京师。这些人大多被破格提拔入仕。此后,国子监与其它各级学堂又增设几百间学舍,并广纳门生,完善儒学各种技艺的教学。太宗还亲临国子监,聆听儒士讲论经典。

皇帝对儒学的推崇,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儒生,更有吐蕃、高丽、新罗等外族首领派出的贵族子弟,就好像今天的留学生。一时间,国子监中涌入上万名儒生,《贞观政要》评价“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明仇英画、文徵明书《孔子圣迹图》之《在齐闻韶图》,孔府文物档案馆旧存。(公有领域)

由于孔子游学的时代距离唐朝已有一千多年,先贤整理并传世的经典之作,出现许多谬误,后人也难以辨别。因而,从贞观四年(630年)开始,太宗又做了两件大事,为归正儒学做出重大贡献。他命中书侍郎颜师古,统领重新整理并校对“五经”的工作。

五经即汉武帝时官方确立的五部儒家典籍,即《诗》《书》《礼》《易》《春秋》。颜师古出身儒学世家,有着深厚的经学功底,他耗时两年,终于完成了勘定工作。太宗又请宰相房玄龄召集儒生讨论。谁知,那些儒生拘泥于长期讹传的异说,纷纷对颜师古提出质疑。而他引经据典,把疑义一一化解,让他们无不叹服。

因后人对经典持有各种混乱的解说,颜师古、国子祭酒(一种学官)孔颖达等儒士又奉旨为五经撰写注解,共同完成《五经正义》。这套长达180卷的释文,旨在归正世人对经典著作的理解,被太宗称赞为不朽之作,作为国子监的教材流传下来。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太宗的努力下,大唐子民出现研习儒学的风潮,社会道德也迅速回升。(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

点阅【唐太宗治国智慧】连载文章。

责任编辑:王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