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重拾古人的智慧

人气 866

【大纪元2018年04月26日讯】“问世间,钱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是多年前我写的文章所用的题目,是仿照武侠小说泰斗金镛诠释“情”的名句,将“钱”取代情更为传神。不过,尽管有这样的感触,但金钱、货币究竟是什么,纵然“货币银行”早已是一门学问,教科书更到处都有,还是议论纷纷、莫衷一是。更令人担心的是,20世纪以来,金融风暴一波接一波,而且愈来愈大,顾名思义,就是金钱惹的祸。

在台湾,1980年代那场轰动一时的“蒋(硕杰)王(作荣)”论战,其实主角就是货币,而蒋王两人对货币该扮演的角色有着南辕北辙的看法。学术上是“货币是否具中立性”,或者货币究竟是“流量”或“存量”的看法。蒋院士一生抱持“货币是流量”有如“人体的血液流动不止”,是“交易媒介”,只承认“狭义货币”。不过,他的看法毕竟属于少数,就连自由经济名家、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也都是存量的支持者。是否就是存量概念压倒性胜利,于是金融资产、杠杆、金融炒作才愈来愈热,而货币政策、金融泡沫、金融风暴才与我们长相左右?

无论如何,吵嚷不休应该还会持续,而金融货币究为何物,还是难有定论。不过,或许我们会认为货币金融是现代产物,而且也将货币金融与人文分开,其实并非如此。就在前些时候帮一本金融读物撰写序言时,偶然看到《大纪元》网站中“历代名人轶闻录”刊登的〈钱是什么?《钱本草》说破谜底〉短文,顿时如醍醐灌顶般的开悟。

文章介绍的人物是1千多年前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宰相张说。

张说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他提醒唐玄宗要果断行事,及时铲除太平公主,为国平定祸乱。张说三次出任宰相,在名利场闯荡了40多年,仕途坎坷,曾经因得罪武则天的面首而被流放和贬谪,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让张说的诗文充满看破红尘的沧桑感。他历仕四朝、三秉大政,掌大唐文坛三十年。晚年时(70岁)写了一篇奇文《钱本草》,文章不长,只二百余字,但很精辟。全文如下: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进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如神灵,能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予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本草”,就是药材,把钱作为药材来论述药理,让人叹为观止。张说先将“钱”这种特殊的药材定位为“味甘、大热,有毒”。钱让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保证人们的生存,所以“味甘”。但对钱的追求要有度、要讲道,否则便会让人变得疯狂,挖空心思敛财,导致“大热”成了金钱的奴隶。钱是有药性的,服过头便会产生副作用,会“中毒”,使一些贪婪的官员最终锒铛入狱,甚至丧命。

张说告诫世人,“一边积攒,一边施财,可称为道;不把钱当作珍宝,称为德;获取和给予适当,称为义;不求非分钱财使用正当,称为礼;能广泛地救济众人,称为仁;支出有度归还有期,称为信;得到钱又不伤害自己,称为智。

“用这七种方法精炼此药,可以长久地服用,使人延年益寿。如果不是这么服用,就会消减情志,损伤精神,千万要小心别犯错。”

当今人类对钱的看待及使用已远离这七种基本伦理道德,无怪乎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实有必要赶紧找回古人的智慧,以免被钱淹没。这篇《钱本草》奇文网路上唾手可得,烦大家将之大力推广吧!

责任编辑:南风

相关新闻
曾颖:钱能镇痛是正确的废话
赵迩珺:战争是中共和江派自杀的一种手段
大陆银行找“央妈”哭诉奏效 刀向“宝宝军团”
梓铭 : 大陆贪官藏钱的阴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